网上有关“平安王朝是哪个国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平安王朝是哪个国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
平安时代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平城京迁都到山城国的长冈(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由于平安京在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也有一说把784年决定迁都的时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国都的名字。
历史
迁都平安与桓武朝的改革
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公元781年—公元806年在位)即位。为了推进改革,他在打倒僧道镜而取得统治实权的藤原种继(公元738年一公元785年)支持下,于公元784年迁都山背国(今京都府中南部)的长冈,离开了贵族和大寺院等守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平城京。守旧势力企图加以阻止,将倡议迁都者藤原种继杀害,但是大伴氏、佐伯氏、丹治比氏等阴谋分子旋即受到严惩,同年天皇下圣旨宣布迁都平安京,这一事件史称“平安京迁都”。延历13年(公元794年)都城又从长冈迁到山背国的葛野,称平安京(今京都),从迁都平安至公元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400年期间,史称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以后,京都仍是日本的都城,直至明治维新时。
嵯峨等朝的改革
桓武朝以后诸代天皇也进行了改革。嵯峨天皇(公元809年—公元822年在位)为加强天皇权力,提高工作效率,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整顿,设置“藏人”和“检非违使”。这两者都是令里没有规定的官职,故称“令外官”。藏人侍于天皇左右,掌管机密文件,传达天皇诏效,检非违使执掌京都军事、警察、审判事宜。这两个原属临时性的官职后来改为常设,置藏人所和检非违使厅,权限越来越大。随着不断改革,原有许多律令内容已经过时,条文需要不断修改,嵯峨天皇命制定“格式”,取年号名《弘仁格式》。“格”是经过修改的律文,“式”是为律文之应用所做的种种细目规定。淳和朝于天长10年(公元833年)修成养老令官撰注释书《令义解》10卷,统一和固定了令的解释,并具有令的同等效力。清和天皇政府于贞观11年(公元869年)制定《贞观格式》(格12卷,式20卷),还进一步改进了宫廷仪式。
田堵制的出现
由于班田制的崩溃,国家为保证财源,便不得不采用新的租赋征课方式,田堵制(负名制)于是出现。田堵制就是让较殷实的农户每年承包一定面积耕地的经营,担负纳租责任。这种承包人称“田堵”(亦作“田刀”、“田部”),所承包的耕地称为“负名”,“田堵”承包耕地每年春天要向国家提出申请书(“请文”)订立契约。田堵制的采用,一方面表明在班田制停止后国家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阻止土地归农民所有,继续维持土地国有制;另一方面又表明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8世纪中期以来班田农民斗争的成果,即承认了农民对实际耕作的土地的占有。“田堵”一词似乎就是来源于土地占有者在其所占土地的周围筑堵(墙)的习惯。当然由于规定契约一年一换,说明田堵这种土地占有方法还是很不稳定的。随着田堵制的推行,政府征课租赋已不再按照公民户籍上的人头,而是按照登记在土地册上的田堵实际耕种的土地面积了。
封建经济的发展
公元10世纪以后,铁制农具和使用牛马耕作在田堵、名主中已普及,水稻生产方法获得显著进步。如实行播种前浸种、插秧、开始用水车灌田,还懂得田间除草、利用稻架晒干的干燥法等等,水稻产量因之有了提。公元10世纪的日本古辞典《倭名类聚妙》中列举的旱田作物(粮食和菜蔬)多达70种⒁,证明这一时期旱田作物也得到显著发展和普及。
农业同手工业的分工扩大了。在古老城市奈良、京都和一些庄园附近的手工业作坊,拥有掌握特殊技能的工匠:织匠、木匠、泥瓦匠、刀匠、炉匠、漆器匠、金银器匠、佛像铸造匠等等。这些工匠或按订货生产,或从事寺社和官衙的建造、修理工作。商业也有发展。在奈良和京都,从市集商业已发展到店铺商业,出现称作“市人”、“市女”的独立商人。在地方,寺社门前和庄园要地都开辟了定期集市,出现称作“贩夫”的独立商人。在水陆要地出现了称为“津屋”、“问”一类的栈,经营货栈的“问丸”(往往是经济力量雄厚的名主)为庄园保管、运送年贡或代理贩卖,收取手续费。在物资集散最繁盛的淀川沿岸这类货栈特别多。
摄关政治的出现
在公地公民制破坏的同时,天皇政治(律令政治)也危机四伏,其标志之一就是藤原氏摄关政治的出现。早在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后,贵族势力复又膨胀,以大化改新功臣自居的藤原家的势力恢复显著,尤以其四家中之北家一直扶摇直上,至9世纪下半期,竟达到建立摄关政治,独揽朝政的地步。
作为最大的权门贵族,藤原氏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优厚赏赐,以接受“职分田”、“位田”、“职封”、“位封”和临时赏赐的名义,获得大量土地、劳力和财富,远胜他人。这是藤原氏政治发家的经济基础,但能攫取最高权力,主要是靠不断玩弄权术打击他氏,以及同皇室联姻取得外戚身份的手段。公元9世纪初,藤原冬嗣(公元775年—公元826年)在被任命藏人头之后,立即将其女儿送进宫中作仁明天皇女彻,因其女生文德天皇(公元850年—公元857年在位)获得天皇外祖父身份。冬嗣之子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如法炮制,也将其女送进宫中,从而成为清和天皇(公元858年—公元875年在位)的外祖父,再通过制造“承和之变”和“应天门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压倒政敌。结果先则于公元857年以文德天皇母舅身份破例当上非皇族身份的第一个太政大臣,继则翌年以太政大臣身份为幼小外孙清和天皇“总摄庶政”,进而于贞观8年(公元866年)正式获得“摄政”称号,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人臣(臣下)摄政。良房之后,其养子藤原基经(公元836年—公元891年)任摄政,并于公元887年被刚即位的宇多天皇赋予总揽国政全权。诏书说:“其万机巨细,己统百官,皆先关白太政大臣,然后奏下。”“关白”一词取自中国历史名著《汉书》,系“禀报”之意,在日本不久便变为官职之名,等同于丞相(宰相)。这样,藤原氏便开创了日本史上“关白政治”这一特殊政体,即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时作“摄政”,天皇成年后作“关白”的政体。
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集团的统治已完全失去进步性,政治上腐朽,生活上堕落。他们追求的是富丽堂皇的宫殿、神社和当作别墅用的佛寺、盛大的节日仪式、游宴、装潢贵族老爷身份的文学和音乐,对于满足这种奢侈生活来说,来自国家的庞大收入犹感不够,于是便大搞卖官政治。对于能够出钱承包工程的人,按其出钱多少卖给国司及其以下相应的官职。国司一职最有贪污发财的机会,许多官僚贵族纷纷通过贿赂藤原氏弄到兼任国司之职,身在京都,派代宫赴任,称为“遥任”。国司毫不顾及生产,在国衙领内放任代官搜刮人民,因此有“受领”绰号。当时流行着“受领跌个跟斗也要抓把土”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国司的贪婪。
武士团的叛变与源、平两氏的崛起
公元10世纪30年代几乎同时发生了两大叛乱事件——“平将门之乱”与“藤原纯友之乱”。前者发生在承平5年(公元935年),后者发生于天庆2年(公元939年),故史称“承平、天庆之乱”。平将门(一公元940年)属于桓武平氏一族,定居下总地方,公元935年同族发生内讧,朝廷进行干预。为此他纠集反抗国衙的关东武士驱走关东北部地方官,公元939年宣布关东八国独立,在下总猿岛筑起宫殿,自称新皇。惊慌的朝廷于公元940年派军征讨,但征讨军末到,叛乱已被平氏同族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平息,这两人都是地方武士。藤原纯友(一公元941年)是伊豫国(今四国爱援县)的“椽”(三等官),承平5年(公元935年)率千余只船发动叛乱,袭击淡路、赞歧两国国府,迈进九州大宰府。公元941年被源经基平息。“承平、天庆之乱”说明,朝廷已无力镇压叛乱,必须借助地方武士的力量了。从这时起,地方武士的实力也开始得到中央的承认。
宇多天皇
此后,又发生了开始于房总而又迅速扩展到上总、武藏地方的“平忠常之乱”(公元1028年—公元1031年)。朝廷在派出的将领表现无能之后,又改派了清和源氏一族的源赖信(公元968年—公元1048年),迅速解决了问题,据说源赖信之名使平忠常丧胆,不战而降。从此,平氏势力在关东便被源氏取代。二三十年之后,东北地方相继发生安倍、清源两氏的叛乱——“前九年之役”(公元1051年—公元1062年),实际是12年。与“后三年之役”(公元1085年—公元1087年)。由于朝廷先后起用了源赖信之子源赖义(公元998年—公元1075年)及其孙源义家(公元1039年—公元1106年),两次叛乱才得以平定。源氏势力从关东地方又扩展到东北地方。在这期间,源氏同关东武士“生死与共”、“团结如一”地进行了战斗,结下牢固的封建主从关系。源义家威名大振,越来越多的关东地方在乡领主、名主象从前对待藤原氏摄关家那样,向源氏寄进土地,请求保护,朝廷对此感到恐惧,以至发令禁止。原来仅仅由出身畿内地方的名主武士组成的源氏武士团,如今已经成长为以源义家那样“武士栋梁”为核心的,在广阔地区拥有势力的强大的武士团了。公卿贵族面对现实虽然不得不承认源氏的武力,但对源氏武士团首领仍以身份卑微而加以歧视,封闭其进入中央政界之门。源氏势力至源义家时达到顶点,此后便走向下坡。桓武平氏虽由于平忠常之乱而失掉关东地盘,但从在平定平将门之乱中获有战功的平贞盛之子平维衡时起,把根据地转移到近畿地方之一隅伊贺、伊势(均三重县)之地,被称为“伊势平氏”,而自维衡的曾孙平正盛、正盛之子忠盛(公元1096年—公元1153年)时起,开始与院政政权结合,进入中央政界。
平氏政权
除了皇室同摄关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与天皇之间以及藤原氏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又总是和新兴的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发展,终于导致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平治元年(公元1159年)的“平治之乱”两次大混战。在“保元之乱”中,依靠源为义(公元1096年—公元1156年),源为朝(公元1139年—公元1170年)父子及平忠正等人兵力的崇德上皇(公元1123年—公元1141年在位),左大臣藤原赖长一派,被借助于源为义之子源义朝(公元1123年—公元1160年)和平忠正外甥平清盛(公元1118年—公元1181年)兵力的后白河天皇,藤原赖长之兄关白藤原忠通(公元1097年—公元1164年)一派击败.这使贵族们认识到,不只地方之乱,就是中央皇族、贵族之间的对立,不依靠武士力量也是不能解决的。此后平清盛受到白河院重用,扶摇直上,这又加剧了平清盛与源义朝之间的矛盾。在3年后的“平治之乱”中,平清盛终于击败了他的对手,源义朝在逃亡中被杀,其子年方13岁的源赖朝(公元1147年—公元1199年)幸免于难,被流放到伊豆(静冈县)。
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掌权铺平了道路。公元1167年平清盛取得太政大臣之职,官邸设在京都的六波罗地方,在那里发号施令,所以他的政权史称六波罗政权。平氏政权是从大官僚贵族封建主统治的天皇制早期封建国家向以中小封建主为社会基础的军事封建主集团统治的中期封建国家过渡的政权形式。平清盛从贵族、寺社那里夺取庄园,把以畿内,西国为中心的500多所庄园和达全国半数以上的知行国弄到自己手里,任命自己的家臣为领国的国司,任命顺从平氏的武士担任一部分贵族庄园的“地头”,令其管理。另外,和采取闭关政策的贵族政权不同,平氏政权采取与中国南宋政权通好的政策,积极推进日中贸易。为便于南宋大型船只驶入濑户内海,曾动工开凿音户海峡,还在摄津的福原筑港,使它成为对中国贸易的重要港口。嘉应2年(公元1170年),平清盛在福原别庄劝后白河法皇接见当时在日的南宋商人。南宋商人回国后立即将平清盛的行动向明州刺史报告,于是中国在承安2年(公元1172年)赐给日本朝廷碟状和礼品,应求扩大贸易规模。所以说平清盛对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平氏政权的革新作为极其有限,平清盛所追求的也主要是骄奢*逸的贵族生活及其一族的利益。他没有改变原有的国家机构,只是巧妙地利用天皇、法皇、贵族间的对立而发展自己势力。他没有制定出对于捍卫新兴武士封建主利益有着决定意义的政策。向贵族庄园派置“地头”,虽然可说是后来镰仓幕府“地头制”的先驱,但这种地头权限很小,是不能违背贵族庄园主的意志的。平清盛的保守政策使地方武士团很快丧失了对他的信赖,在经济上遭到损失并在政治上受到打击的后白河院、摄关家以及南都(奈良)北岭(京都)的比睿山、兴福寺、延历寺等大寺院,自然也越来越增加了对平清盛的反感,终于在治承元年(公元1177年)发生了受法皇指示的一伙贵族密谋打倒平氏的事件。事件平息后,平清盛加强了恐怖统治,但反平氏政权的势力却日益增大。
源、平之争与平氏灭亡
治承4年(公元1180年),当时在中央的源赖政(公元1105年一公元1180年)首先举兵,并以后白河法皇之子以仁王(公元1151年—公元1180年)的名义号令各国源氏起事。源氏栋梁源赖朝举兵于流放地伊豆,堂弟源义仲(木曾义仲,公元1154年—公元1184年)举兵于信浓源赖朝在相模的石桥山败于平氏军队,逃往安房,但旋即于同年10月率关东大小武士团在富士川之战中大败平氏军队。畿内及其他各国的武士也都乘机纷纷起来为夺取公领和庄园而战斗。
治承5年(公元1181年)2月,平清盛在四面楚歌声中病死。内乱扩展至九州和四国,几乎遍及全国。寿永2年(公元1183年)7月,源义仲进逼京都,平宗盛携年仅6岁的安德天皇仓惶出走西国,后鸟羽天皇在京都即位,于是出现东西两天皇。同年7月28日,源义仲进入京都,后白河天皇挑动源义仲和源赖朝两虎相争,正在致力于巩固自己根据地镰仓的源赖朝,于寿永3年(公元1184年)1月派其弟源赖范(一公元1193年)和源义经(公元1159年—公元1189年)率军西上,灭义仲于粟津,2月败平宗盛于播磨的一谷。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2月再败平氏于赞歧的屋岛,最后,3月于长门坛浦海域全歼平氏军队,日本的平安时代至此结束。
平安时代之前的时代是奈良时代。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特的国风文化。天应元年(781年),桓武天皇即位。自此开始推行新政,一扫佛教政治的流弊,将律令政治推向了前台,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天皇迁都平安京,奠定了后来1100年间作为日本首都的基础,日本史上一般都很重视这次迁都,以此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前代的奈良时代相呼应,把自此开始到镰仓武家政权成立以前的400年称为平安时代。
这段期间被日本人视为一个文化上之高点。其最明显的事迹是日本首都搬迁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
藤原氏以外戚身分干政,从801年起计至1068年后三条天皇登基,长达两百余年,名义上日本是天皇集权,但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藤原北家所操控,是为摄关政治。可以说是日本政治史上的倒退。摄关家族控制了朝廷要职,律令制度形同虚设。这样使天皇大权旁落更间接造成了后来武家政治与幕府专权的情况。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建立了幕府。
自1068年后三条天皇登基起,至1156年崇德天皇时保元之乱为止,日本天皇才宣告掌握回实权。此后大权却又旁落在平清盛手中。直至源平合战中平氏一家被源氏家族打败,又再被源赖朝掌握实权。自此进入了镰仓时代。
文化
佛教与神道
因中国初唐盛行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等佛教宗派,所以日本奈良时代也流行这些宗派。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唐和晚唐,那时中国佛教流行天台宗和密教,所以日本也流行天台、密教两宗,和唐朝一样产生所谓山岳佛教,即把寺院建立在深山丛林,以出世静修。平安后期,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主的祝福个人来世的净土宗风行日本,倡导人是空也、源信、良忍、源空等。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生活痛苦,他们为了精神上得到安慰,便寄托于来世。净土宗正好迎合劳苦大众的这种心情,所以发展很快。同时净土宗没有浮华的仪式和供奉,宣称通过念佛便可成佛,因而博得大众的信奉。
假名与文学
在假名没有发明以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后,日本将汉字作为国家官方文字,并通过汉字引进中国文化。由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种能够表达本国言语的文字,假名就是随着历史演进而产生的日本自己的文字。
建筑与雕刻
平安前期的建筑遗存下来的极少,只有室生寺(奈良)的金堂和五层塔,此寺和平安京各佛教寺院不同,以周围的自然为背景,按地势布局。建筑物极简单,但最初流露出日本建筑的简素优美的特色。平安后期日本建筑大为发展,具有明显的日本本土化后的中国特色。
绘画与音乐
平安前期(公元794年—公元894年)日本绘画还受唐和五代的影响,到平安后期(公元894年—公元1192年)产生了摹写日本风土和人物的“大和绘”或“倭绘”。大和绘是纯粹采用日本画题的画,与此相对,以唐朝的人事和风景为题材的画叫做“唐绘”。当初描写四季风情的叫做“四季绘”,描写名胜风景的叫做“名所绘”。后来进一步以和歌为题材,达到了绘画、书写、诗歌三位一体。
书道与茶道
所谓书道就是中国的书法,日本书法从中国学来,日本书法有受中国影响并吸收了精髓。奈良时代日本还没有发明假名,所以日本人写的是行书和草书。平安前期假名开始产生,尽管上流社会写的是汉字,但多少有日本风格。
茶道是日本特有的沏茶、喝茶的规矩,一般认为源自中国隋代,用以修养心神,学习礼仪。它是日本的一种文化,被誉为“东洋精神真髓”。茶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公元6世纪前后日本就有茶了,但当初只作为药用,限于部分贵族和僧侣之间饮用。关平安初,嵯峨天皇弘仁6年(公元815年)4月游近江崇福寺,该寺大都僧永忠煎茶奉献。同年6月在银内、近江、丹波、播磨试种。平安后期饮茶的风气很流行并将这种爱好持续到现在。由荣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从中国带回的茶种试种于筑前(福冈县)的背振山,后移植于畿内山城的拇尾山。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2卷(公元1211年)。平安时代是茶道的产生期,到镰仓时代才逐渐流行于一般武士之间,成为进行社交礼仪的一种学问。
教育与学术
平安时代以前日本只有官学,中央是大学,地方是国学。空海在唐朝学习时,看到长安每坊有间塾,每县有乡学,教育机构完备,对日本没有私学感到遗憾。于是回国后于828年开创综艺种智院,培养人材。于此稍前,和气广世创立弘文院(9世纪初),后来公元821年藤原冬嗣创立劝学院,公元850年桔嘉智子创立学馆院,公元881年在原行平创立奖学院,私人讲学之风兴起。
平安时代政府组织专人撰写史书,陆续修成《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和《三代实录》,这五种汉文历史著作与奈良时代的《日本书纪》合称《六国史》。
除以上编年史外,还编纂分类的历史。醍醐天皇时菅原道真奉救编写《类聚国史》,把从《日本书纪》到《文德实录》的历史按事实类别编成205卷,公元892年完成。
服饰与器具
平安时代的女性服饰,基本上有三种:礼装、正式服装、亵服。顾名思义,礼装当然是公式仪式时所穿的盛装,正式服装则为后宫女官平素穿的服装,亵服是家居服。正式服装俗称十二单衣,在宫廷或贵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须接待来客,平日都穿十二单衣。十二单衣上加裙带、领巾,头上再戴宝冠、发钗,便是礼装。亵服是家居服的一种,后宫众后妃及皇女,平素只穿亵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厢房睡觉,或生病请假回娘家时,才有机会换穿亵服。无论十二单衣或亵服,下半身最里层均是裤裙,而非长裙。
对外关系
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大乘佛教得到发展。
汉字“栈”是什么意思栈字笔画是多少
马关条约
中国与日本与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马关条约》又名《春帆楼条约》、《下关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加给中国的一个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条约全文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
大清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大清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
大清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治东经百十九度起、至二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黏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约疆界于地形或地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画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画界为正。
第四款
大清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大清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大清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
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大清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
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大清国与泰西
各国见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
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大清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大清国
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划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见今大清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
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
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清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大清国内地水路见
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大清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
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大清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
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大清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
税钞课杂派以及大清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大清国之货物一体办
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
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
日本军队见驻大清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
大清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大清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大清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大清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
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大清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大清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大清国臣民,概予宽贷;且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
自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押印)。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 (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 (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第一、《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马关条约》的赔款数额更大,两亿两白银,而《南京条约》赔款是2100万元,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地区,而《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马关条约敲响了一个异族政权的丧钟。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启建虏之颓势”的话,马关条约就是“倾覆满洲专制政府”的一个关键点。由于马关条约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国终于由1894年的全殖民地变成了1912年的半殖民地。
马关条约戳破了一个腐败政权的脓胞。满清政权是一个以官员捐纳制和实缺贿赂制为基础的政权。对于一个当时的人来说,他所在的县的的知县的官位可能是以一千两银子向政府买来,而实缺是以三千两银子向知府买来;知府的官位虽然是十年寒窗埋首八股得来,但实缺还是要以一万两银子向总督买来;总督的官位和实缺虽然是无数“长毛”的血染来,但每年还是要给李莲英等人无数贿赂才能保住。如果没有外力将其打破,很难想象一个糜烂到底的腐败政权会有自我纠正的能力。
马关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甲午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民主国家人民拥有权利,不会为了君主的利益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正因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所以不会作出错误的决定。正因为民主国家人民拥有权利,他们为保卫自己权利而战的热情要为专制国家保卫君主利益作战的热情高得多。经过了甲午战争,“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
栈zhàn储存货物或供旅客住宿的房屋:货栈。客栈。栈房
竹木编成的遮蔽物或其他东西:马栈。栈车
用木料或其他材料架设的通道:栈道。栈桥
通过,越过:栈山航海
笔画数:9;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11534笔画顺序:横竖撇捺横横折撇捺
详解
栈_zhàn名声。本义:牲口棚)同本义〖shed〗栈,棚也。
《说文》。按,栅者,竖编之,棚者,横编之
埋之马栈之下。
《战国策·齐策》马栈最难。
《管子·小问》编之以_栈。
《庄子·马蹄》。崔注:“木棚也。”毙于内栈。
颜延之《赭白马赋》驽马恋栈豆。
《晋书·宣帝纪》四墙其社,覆上栈下,示不得通。
《汉书》又如:皂栈古代用竹木条横排编成车箱的轻便车子〖bambooorwoodcart〗栈,竹木之车曰栈。
《说文》有栈之车。
《诗·小雅·何草不黄》车乘栈车。
《周礼·巾车》宾奠币于栈左。
《仪礼·既夕礼》又如:栈车;栈轸;栈舆马栈道〖plankroadbuiltalongthefaceofacliff〗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战国策·秦策》复从峡度栈以上。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又如:栈山;栈山航海;栈谷;栈径;栈云;栈路留宿客商或储存货物的房屋〖warehouse;storehouse〗。如:栈使;栈伙;栈租;栈货;栈阁;栈师;羊栈;栈豆;栈驹姓栈_zhàn动〖在栈内〗加料精养〖fee〗又如:栈羊;栈鹿栈道zhàndào〖aplankroadbuiltalongthefaceofacliff〗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栈房zhànfáng〖warehouse;storehouse〗∶仓库,货栈〖inn〗[方言]∶客栈;旅店栈桥zhànqiáo〖landingstage〗形状像桥的建筑物,建在车站、港口、矿山或工厂,用于装卸货物或上下旅客
出处
[①][zhàn][《__》士_切,去_,崇。][《__》士限切,上_,崇。][《__》士免切,上_,崇。]“栈1”的繁体字。棚,阁。编木制成的垫子。用于禽畜的房笼内以除湿。指挡板;栅栏。编竹木挡隔。在栈内加料精养。栈道。谓在山岩上架木为路。谓架设栈道。竹木编成的车子。住宿旅客或储存货物的房屋。姓。三国魏有栈潜。见《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②][zhǎn][《集_》阻限切,上_,_。]“栈2”的繁体字。古代乐器。小钟。[③][chén][《集_》_臻切,平臻,崇。]“栈3”的繁体字。见“_3_”。
辰集中木字部_;康熙笔画:12;页码:页521第12__集___仕限切正_徂限切,?_上_。_文棚也。___也。前_·_良___王___道。崔浩云__之_,旁_山_,施版梁__也
又_文竹木之_曰_。周_·春官·巾_士乘__,不革鞔而_之。《冬官考工_》_人__,__欲_,__欲侈
又_·小雅有_之_,行彼周道。疏_是__,非所_之__也。庶人_役_
又柩_亦_之_。__·_夕_奠_于_
又姓。魏_任城__
又集_士免切,音_。_同
又__集___士_切正_助_切,?_去_。木_道也
又_木曰_。公羊_·哀四年__之社,奄其上而_其下。_本作柴。周_·_祝·__引作_
又__,亦_木_之。管子·小_篇夷吾__圉人矣,傅__甚_。_子·_蹄篇_之以__
又__,高峻貌。_衡·西京_____
又_香。南方草木_蜜香_,其___香
又木名。_雅·_木_木,干木。__木也,江_呼木_。疏一名干木
又集___正_?阻限切,音_。_雅·__大__之_,小者_之_
又__小_曰_
又集__篇?_臻切,音榛。_盛貌。前_·息夫躬__棘__。考_:〔周_·冬官考工__人__,__欲其_,__欲其侈。_不革鞔而_之曰__。春官·巾_士乘__。〕_按_人原文_二其字。不革鞔而_之乃巾__非_人_。今_照原文改周_春官巾_士乘__,不革鞔而_之。冬官考工__人__,__欲_,__欲侈。〔_雅·_木_木,于木。__,江_呼木_。疏_木,一名于木。〕_照原文于改干。_下增木也二字。疏下省_木二字。于字改干字。〔_雅·__小__之_。〕_照原文小_改小者。〔前_·_文志_棘__。〕_按此_不出_文志,照原_改息夫躬_。
卷六木部编号:3712_,[士限切],棚也。竹木之_曰_。从木__。
关于“平安王朝是哪个国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cshi/202507-816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平安王朝是哪个国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平安王朝是哪个国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平安时代是日本...
文章不错《平安王朝是哪个国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