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历任领导”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历任领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李学勋 1954年3月任校长
李学勋,男,湖北枝江市人,生于1930年10月。1950年1月加入新民主义青年团,1951年7月加入中国***。1948年江陵高中毕业,曾先后进入宜昌地区干校、宜昌地委党校、湖北省委党校、湖北师院学习。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在小学教书。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枝江县城关区文教助理(列席区委),宣传委员、县人民文化馆第一馆长等职。1952年8月至1953年4月任县委宣传部主管干事,5月调任问安区委副书记、书记(未到职)。1953年10月任枝江中学(现宜都市二中)副校长、校长、兼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县直机关党总支书记。1961年9月至76年3月,任宜都三中校长兼书记,4月调陆城休息治病。1982年4月至1985年任宜都师范学校副书记。后离职休息兼治病,1992年3月退休。
崔邦喜 秭归人 1957年任校党支部书记
江学礼 1960年2月至1962年10月任校党支部书记
江学礼,男,山东平度县人,生于1928年元月。1947年10月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1949年6月入党,1945年7月结业于大连商业学院。入伍后任过文化干事、青年干事、军校组织部组织干事,军官学员连政治指导员、军校政治系政工业务教员等职。在政治系任教期间,曾在中共中央第五中级党校培训了一年半,学习了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门课程。1958年4月毕业后,任宜都县安福寺中学党支部书记。1960年2月,任宜都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共枝城镇委委员)。1962年10月,任枝江县刘巷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共百里洲区委委员),1969年4月,任枝江董市高中党支部书记,1970年调离文教部门,任枝江县工业局副局长,枝江县化肥厂副厂长等职,1989年12月离休。
马志刚 1962年7月至1968年8月任校长
马志刚,男,生于1926年11月,河南省长葛县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2年加入中国***,高中毕业并在中原大学政治部学习毕业。1949年5月20日南下来到武汉,分配到武汉军管会财经接管部税务接管处工作。武汉市政府成立后,分配到江岸区税务分局工作,曾任税务员、税务中心段段长职务。1952年8月至1954年底在汉阳区税务分局工作,担任副局长、代局长职务。1954年调到武汉市高等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1955年下半年武汉市委建立了文教部,再调到市委文教部高教处工作;1956年6月省委建立文教部,又调到省委文教部高教处工作。1958年至1962年上半年,先后在中共宜都工委、宜昌地委文教部、宣传部工作。具体负责教育工作。1962年宜昌地委在全区贯彻中央制定和下发的《中学50条》和“建立重点中小学,保证高等学校招生质量的决定”并将宜都二中定为地区重点中学之后,7月奉地委决定,与地委办公室李发祥同志一同调到宜都二中工作,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校长职务。1971年初调到五七中学革命领导小组负责。1972年下半年分配到宜都师范担任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职务。1978年6月地委决定撤销原宜都师范,建立了宜昌教育学院,担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工主管教学工作。1988年10月离休。
李法祥 1962年7月至1965年8月任党支部书记
李法祥,男,江苏如东县人,生于1930年2月。1946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前至1949年初,普就读于如东中学、滨学公学后期师范与中大新闻系。历任调研员、滨海军区文书、新华社中原总分社记者、编辑、记者站站长。1959年随省委领导来宜昌参加宜都工业区建设。曾任宜都工委办公室秘书、科书科科长。1962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下达后转入文教工作,先后担任宜都二中党支部书记、枝江一中党支部书记。文化革命后任枝江县文教局副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1982年调回省城,任省委史研究室《湖北党史通讯》主编,鄂豫边《地方革命史研究》副主编。职称副编审,曾写有《江汉日报社》等专著。
刘才雄 1968年8月至1971年任校革委会主任
刘才雄,男,湖北宜都人,生于1934年,1949年7月宜都初中毕业。1950年2月至1955年2月,先后在黄连头、过路滩、莲花堰、清圣庵小学任教,其中1953年9月起任清圣庵小学校长。1955年2月至1955年8月,在湖北师专短训班学习。回县后任县文教局教研室教研员,县文教科科长、江口中学、红花套中学副校长等职。1961年10月调任宜都二中副校长,后任校革委会主任。1973年10月至1981年8月,先后任县一中、四中、师范中学书记兼校长。1981年9月起任县一中校长、书记;后兼任市教委副主任,1992年4月任市委巡视员。
黎明星 1971年至1981年8月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
黎明星,男,湖北枝江市人,生于1933年3月。1952年7月,在原枝江中学初中部毕业,同年下期入宜昌师范学习,1955年步入小学教育行列。1957年8月调入宜都市二中任共青团专职干部,1959年至1960年赴湖北省教育干部训练班学习,回校后任副校长至文化大革命。1971年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81年8月调宜都市师范学校任书记、校长;1984年任宜都市师范学校专职书记。
艾常钰 1979年3月至1984年8月任校长
艾常钰,男,湖北宜都人。1946年9月出生,1960年9月至1966年6月在宜都二中读初、高中并毕业。毕业后因“文化大革命”运动回乡务农。1968年2月担任松木坪镇民办教师,1972年1月至1972年11月在宜昌师范(原宜昌师专)进修学习。1972年12月分配至宜都二中任校团委书记。1975年5月加入中国***,1975年10月任校党支部副书记,1979年3月至1984年8月任宜都二中校长。1992年4月至2000年8月任宜都二中党总支书记。2006年9月退休。
郑兰彬 1981年8月至1992年5月任党支部书记
1987年9月至1992年4月任校长。
郑兰彬,男,生于1937年10月,宜都陆城人。1960年2月加入中国***。中学高级教师。1958年4月于宜昌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枝城余家桥学校任教,同年7月任该校教导主任。1960年6月参加高考,被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入学后被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兼任数学系学生会主席。同年12月因家庭发生不幸,被迫休学回家,由县委宣传部安排到宜都一中任数学教师。1961年3月任校团委书记,并兼任县直文卫党总支干事。1969年由县革委会政工组任命为一中领导小组副组长。1971年9月调至枝城镇中学先后任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党支部书记。1981年8月至1992年5月调宜都市第二中学任党支部书记,其中1987年9月至1992年4月任宜都二中校长。1992年4月调任宜都一中党总支书记。1985年至1998年被聘为宜都市教育督学。1987年至1999年连续三届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并连任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委员12年。1989年被中共宜昌地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同年被评为宜昌地区优秀教师,1995年荣获宜昌市优秀校长奖,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会积极分子,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过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谢代弼 1984年8月至1987年11月任校长
谢代弼,男,湖北松滋县人,生于1939年6月。1963年7月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物理系。1963年8月至1978年8月,先后任五峰县仁和坪中学、升子坪中学物理教师。1978年9月调宜都县第二中学任教,1984年8月至1987年11月任校长。后调至宜昌葛洲坝第六中学任职,系中学高级教师、葛州坝工程局十大标兵之一。
张长文 1992年5月至1999年元月党总支书记兼任校长
张长文,男,1956年6月生于枝城解家冲,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后,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身份考入宜都师范学校,于1980年元月毕业分配到宜都县第二中学工作。1986年通过在职学习取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历任政治教师、校团委书记、政教主任、副校长。1992年5月至1999年元月任宜都市第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了《中国国情大事典》一书,在《中国教研》、《小学德育》、《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国家及省地获奖。
金策坪 1999年元月至2003年6月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金策坪,男,1956年7月出生于湖北当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结业。宜昌市级优秀教师,宜都市第一届物理学科带头人,宜都市人民政府督学。湖北省物理学会会员,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高中教学委员会理事。先后担任宜都市师范学校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宜都市职教中心校长、党总支书记。金策坪同志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篇。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篇。参加省级以上课题研究7个,其中,国家级课题4个,获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奖励一、二等奖3个。参与编写出版教材、教参2本。
杨世焕 2003年6月至今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杨世焕,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湖北省宜都市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加入中国***,现任宜都市二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国科协化学学会会员,宜昌市、宜都市两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宜昌市教育系统高级教师评委库成员,宜都市第六届人大代表。1980年9月至1983年7月,宜昌师专(现三峡大学)化学系学习并担任团支部书记;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湖北教育学院化学系学习;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在职函授结业,其间参加湖北省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班和湖北省中学校长研修班学习。2005年7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校长提高班学习。1983年7至1993年7月,任宜都市一中化学教师、班主任10年;1993年8月至1999年8月任宜都市一中教务处副主任、主任6年;1999年8月任宜都市一中副校长4年;2003年6月至今,担任宜都市二中校长、党总支书记。2004年6月被宜都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宜都市十佳校长”,并入选《百名校长访谈录》(湖北卷)。
描写诸葛亮 片段
发字基本信息 简体:发 简体笔画:5
繁体:发;发 繁体笔画:12
五行属性:水 姓名学笔画:12
字义内涵:发-本义为头发。形容交付,送出;成语有百发百中;其它含义表达,分散,扩大发杨,发生,发财、发展等等。用作人名意指奋发图强、繁荣昌盛、财源广进之义;
姓李以发字开头的男孩名字推荐 ? 李发世
世:指一生,一辈子,如今生今世;也指永远,从来,既然。用作人名意指一心一意,才德高尚,有才之义;
? 李发清
清:指纯洁、清明、清白、清雅高尚、清廉。用作人名意指清白、明白、清雅、纯洁之义;
? 李发添
添:指增加。用作人名意指增添、完美、锦上添花之义。
? 李发裕
裕:富饶,形容财物多。引申为宽绰、宽宏。用作人名意指富有、大度、胸怀博大、幸福美满之义;
? 李发琛
琛:指珍宝、玉、珠宝。用作人名意指富有、尊贵、珍宝之义。
? 李发钦
钦:指恭敬、敬佩、有前途。用作人名意指敬佩、恭敬、权威、尊贵之义;
姓李以发字开头的男孩名字大全 李发泽 李发才 李发会 李发毅 李发钧 李发森 李发全 李发桐 李发光 李发潇 李发安 李发福 李发亨 李发邦 李发水 李发斌 李发乐 李发灵 李发士 李发兴 李发彬 李发延 李发国 李发丁 李发世 李发晓 李发武 李发震 李发昭 李发秋 李发易 李发胜 李发有 李发良 李发顺 李发望 李发伯 李发言 李发博 李发先 李发信 李发懿 李发栩 李发佑 李发长 李发雄 李发炜 李发炎 李发道 李发政 李发运 李发晨 李发利 李发杰 李发江 李发子 李发之 李发禹 李发榕 李发琳 李发鸣 李发楠 李发骐 李发家 李发添 李发久 李发思 李发人 李发广 李发知 李发勋 李发勇 李发峰 李发恒 李发予 李发永 李发翰 李发钦 李发凡 李发力 李发时 李发高 李发伟 李发志 李发屹 李发声 李发辰 李发沐 李发善 李发亦 李发强 李发铭 李发军 李发学 李发行 李发为 李发康 李发雪 李发凌 李发发 李发礼 李发泊 李发来 李发清 李发冠 李发焕 李发成 李发昌 李发峥 李发轮 李发宁 李发欣 李发亚 李发谦 李发磊 李发心 李发洛 李发策 李发河 李发若 李发虎 李发元 李发泰 李发风 李发哲 李发孝 李发烁 李发浚 李发和 李发敬 李发雅 李发刚 李发致 李发富 李发明 李发传 李发宏 李发城 李发绍 李发宗 李发祥 李发达 李发友 李发琪 李发诚 李发功 李发裕 李发俊 李发航 李发庆 李发贵 李发龙 李发厚 李发盛 李发鑫 李发崇 李发建 李发忻 李发波 李发健 李发仕 李发辉 李发固 李发弘 李发义 李发彪 李发坚 李发恺 李发民 李发林 李发镇 李发涛 李发胤 李发以 李发悦 李发松 李发济 李发亮 李发鹤 李发山 李发相 李发飞 李发远 李发奇 李发鹏 李发小 李发生 李发修 李发东 李发汉 李发中 李发如 李发茂 李发仁 李发秀 李发超 李发朋 李发腾 李发壮 李发星 李发宜 李发琛 李发文 李发楚 李发岚 李发豪 李发彦 李发德 李发彤 李发浩 李发孟 李发积 李发蔚 李发昱 李发朗 李发承 李发天 李发平 李发月 李发劲 李发海 李发玉 李发津
诸葛亮躬耕地之谜:南阳的证据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之一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三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父辈(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迁徙南阳叶县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辈死后,诸葛亮即移居南阳躬耕。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四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五
刘备三请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这是与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此碑虽残,发现于卧龙路三顾桥之侧,已显露出来的部分碑文足能说明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进而为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提供了实物佐证。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六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七
亮初亡,人们怀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之于道陌上”,随后,步兵校慰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后主乃从之。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他经常在魏国官僚中称颂诸葛亮。司马宣王曾给诸葛亮写信说:“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当权听到故国丞相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不胜悲痛,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八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
汉末,刘备开始无立足之地,从东吴借得荆洲,当时军需很困难,因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十年,人际关系有所熟悉,于是,由诸葛亮担保,从南阳晁氏贷钱千万,以应急需。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九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之十
在成都武侯祠大门左侧碑亭中,矗立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该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建。由裴度著文,柳公绰书丹,鲁建镌刻。它不仅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又是一通书、刻俱佳的艺术珍品。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碑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作过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碑文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像这样年代久远,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碑刻,能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一
在唐代,诸葛亮已名扬天下,大量文献和碑刻记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以及卧龙岗、诸葛庐等方面的事迹。如,唐刑部员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宋代坚持“南阳说”的人越来越多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二
宋代,坚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人越来越多,“南阳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宋司马光在《咨治通鉴》中云:“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些资料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
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三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诸葛亮十分敬慕,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岳飞的书法健拔雄伟,成为流传后世的重要艺术珍品,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石工李发祥镌刻,共有21块,各长110厘米,宽58厘米,镶嵌于武侯祠大拜殿北侧的廊庑之中。这幅天下闻名的艺术珍品,襄樊方面也加以复制,陈列在隆中博物馆中。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却删去了岳飞自述“谒南阳武侯祠”的跋。
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四
元代有不少文人学士写了大量咏赞南阳卧龙岗和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文章。如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丞相诸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五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率官员僚属到卧龙岗谒诸葛亮祠,“顾瞻徘徊,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并在祠东建孔子庙,庙后建诸葛书院,此工程于至大二年春动工,皇庆无年秋落成,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 。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湖广京山人,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碑文,应该说是可靠的根据。
明代官方志书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六
明代,诸葛亮躬耕南阳进一步得到官方听肯定,并载入史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大致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
明代不少碑刻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七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明代名仕极为关注南阳武侯祠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八
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唐王妃苏氏闻之,启于王曰,闻诸葛孔明汉季之功臣,南阳之英伟,祠宇弗称,恐无以妥神灵,无以慰往来瞻拜者仰怀。王曰,吾亦云云,汝有雅致,听汝成之。乃捐内帑赀财,以庀材物工佣之需,命承奉白震总程督事。”
明代诗读蜀地新都人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九
清朝时期,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进一步升温,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观点仍占据主流。康熙乙酉年,由罗星瞻搜集整理,编印了《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的兴衰、 变迁及修葺;由张鹏翮撰写了《忠武志》,记述了诸葛亮生平业绩,大事年谱及轶事。现摘抄几则: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清重修武侯祠及诸葛书院碑记的论述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
清鹿佑在《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之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躬耕碑
清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庐井咸在焉,旧有祠祀公,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拨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六十余年,莫有过而问之者。予以戊辰夏抚豫,是冬十二月即奉命勘荒,适新守朱璘莅任,遂于七月起工,落成有日……。”
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一
史载,诸葛亮在南阳,还有多处活动遗迹,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主国隋时物,则去三国未远,当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二
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桐寨铺《乡地名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诸葛庄位于桐寨铺西南三公里,在曲岗村北350米处。原系诸葛亮在此置买的庄田,早已不存,现仅留遗址,地势较别处高,有砖块瓦砾。1937年,冯岗村民在此‘挖出大缸一只,传说尚有水井一眼。”按:相传在三国建安初年,曹操三次率兵征伐宛城,’搞得百姓不得安宁,诸葛亮就从卧龙岗搬到桐寨铺避难,并在此购置了土地房屋。经南阳文物鉴定小组的专家对这里的砖头瓦块朝廷鉴定确认这些样品是汉砖汉瓦,此处是汉代村落遗址。由此看来桐寨铺诸葛庄遗址是可信的,诸葛亮躬耕南阳也不是固定在卧龙岗一个地方。
诸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三
诸葛亮当年率兵经斜谷栈道出师伐魏时,曾草书了一封密函,叙述了曹魏的情形。这封密函传为东晋王羲之临仿诸葛亮墨迹之唐钩摹本,称为《远涉帖》。该书帖自宋元以来淬有绪,民国初年散佚,新近重又发现。本文摘自上海市未知的博物馆陶喻之先生的《诸葛亮碑帖汇考》。
诸葛亮之《远涉帖》,始见于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其王霸之略皆先定于胸中,卒如所期。尝自比管仲、乐毅,识者许之。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也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远涉帖》是诸葛亮唯一存世的临仿本,“草书叙论”则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四
历代文人学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颂诸葛武侯,从中可以窥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踪迹,现选列数首: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唐 李白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南阳》 唐 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
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
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
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五
在元、明、清历朝的志书中,均明确表述了诸葛亮当年躬耕和受三顾于南阳卧龙岗。志书中称:“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这一段文字描述了卧龙岗的地理形势,它绵亘数百里,蜿若一条回旋的巨龙。显然,这里是风水宝地,因而号曰“卧龙岗”,诸葛亮则选择于此躬耕陇亩,并因地而“藏修发迹”,人称“伏龙”或“卧龙”。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居住过,卧龙岗即侯躬耕处。
关于“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历任领导”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cshi/202508-1006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历任领导”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历任领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历任领导》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