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求学时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求学时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马克斯·路德维希·德尔布吕克出生在德国的格吕内瓦尔德(Grunewald),也就是现在柏林的一个郊区。德尔布吕克是家中七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他的父亲汉斯·德尔布吕克(Hans Delbrück)是柏林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还在杂志《普鲁士年鉴》(Prussian Yearbooks)做了很多年的编辑和政治专栏作家。德尔布吕克的母亲提尔施·德尔布吕克(Tiersch Delbrück)是一位外科学教授的女儿和化学家巴伦·冯·李比希(Baron von Liebig)的孙女。李比希建立了研究含碳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德尔布吕克在格吕内瓦尔德长大。格吕内瓦尔德是柏林的一个舒适的郊区,但这里的居民也没能逃脱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纷扰以及随后而来的政治混乱、通货膨胀和贫穷。
德国绘画在16世纪时出现了三位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师:丢勒(1471~1528)、格吕内瓦尔德(约1470/75~1528)、荷尔拜因。其中以荷尔拜因的年龄最小,但他的创作活动却最富划时代意义。因为他正处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尾声,而德国的农民战争也已结束,全德境内正面临着一个沉寂和低潮的时刻。荷尔拜因的故乡是奥格斯堡,它是德国南部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它与瑞士的巴塞尔较近(位于德、瑞边境)。画家也基本上在这一带活动,后又去了英国。所以,荷尔拜因的艺术从精神气质上与题材内容上都开始发生变化,与上述两位画家均有不同,也即说,他开始走出国界,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开发打开了一扇窗户。
荷尔拜因出身绘画世家,其父亲汉斯·荷尔拜因是奥格斯堡画派的创始人,他本人也叫汉斯·荷尔拜因。为了区别,后来历史上就称其父为老汉斯,而他称作小汉斯·荷尔拜因。其父的绘画风格是代表德国15世纪最后一种面貌,所以父子间存在一个分界线:分别代表15世纪和16世纪。小汉斯·荷尔拜因还有个哥哥,叫安布罗修·荷尔拜因,也是一位画家,青年时即因病人夭折了。小汉斯17岁时,曾与其兄一起离开家乡,前往巴塞尔。这时德国的印刷业蓬勃发展,兄弟俩在那里立刻受到欢迎,印刷商聘他们为书籍插图画家。
1517年,荷尔拜因又应邀去瑞士中部的琉森,后又从琉森南下,到意大利北部作观摩旅行。回来后,即被巴塞尔接纳入画家公会。是年,他与一皮革商的寡妇结婚,从此独立开业。由于他的肖像画很出名,他的画坊很快成了巴塞尔最著名的画店。以后,他还曾去法国,受到西欧异国文化的熏染,作为知名的肖像画大师,他在巴塞尔的艺术声誉从此确立了。 荷尔拜因的肖像画品种繁多,有速写肖像,黑色铅笔肖像,彩色粉笔肖像,还有精致的油画肖像。所绘的人物有巴塞尔市长雅各波·梅耶、大出版商阿麦巴赫的儿子巴塞尔大学法学教授明尼发修、著名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摩尔、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克拉泽以及他一生中画得最出色的德国人文主义作家伊拉斯谟。后者原是荷兰人,因看中巴塞尔这一先进的国际文化城市,定居于此。此人具有鲜明的反教会、反封建的政治色彩,荷尔拜因非常崇拜他,先后给他画过多幅肖像,现存的就有三幅。我们从画家所选择的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学者对象上,可以看出荷兰拜因本人的艺术倾向以及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里欣赏的是他于1528~1529年完成的一幅《艺术家的妻儿》肖像画。这是画家描绘身边最了解的人的一幅肖像画,也是他最成功的肖像之一。在这幅画上,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倾诉了自己对亲人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似乎在其余肖像画上是难以找到的。被画者是画家的妻子依丽莎白·宾贞斯托克,一位在生活上十分俭朴,终日操持家务的中年妇女。她虽不年轻,但脸部仍显得端庄、清秀,由于丈夫的艺术活动繁忙,家庭的负担似乎使她整个身心都憔悴了。两个孩子依偎在身边,大的男孩叫菲力浦,是荷尔拜因的长子,他专注地望着远处,那种少年的纯真感又隐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膝间是小女儿,叫卡特琳娜,小脸虽充满着稚气,这时似乎也能感受到大人的一丝愁意。这幅画的人物头部有真人大小,据一些学者从其他摹制品画稿上看,认为原画的背景可能还有一些建筑物,右边也被割去了一块,在画的上眉,原来还有一个题名,现在均没有了。画家作此画的时候,正是他妻子在病弱时期,而荷尔拜因又将要远去英国,当时是在巴塞尔暂作逗留。目睹此情此景,不禁也使画家潸然泪下。这一切都被画家流露在笔端,形象是十分感人的。此画原是画在四层厚的纸上的,然后再沿人物外轮廓裁下,裱在木板上,约有79×65厘米,现藏巴塞尔国立艺术博物馆。
荷尔拜因于1526年初访英国,在那里逗留了两年,通过他所结识的托玛斯·摩尔,得以认识更多的英国上层知识界人士,其间完成了许多肖像画。1531年,他第二次去英,从此就定居在那里,直到逝世。在这最后的11年里,他的肖像画技巧已到登峰造极的境地,这可以从这里欣赏的一幅德国商人乔治·基什的成功肖像上获得证明。最初,荷尔拜因在伦敦期间,以与德国人社会的往还为多。乔治·基什是驻伦敦的汉撒同盟商会(一个由德、英、北欧联合的最大国际性商业组织)的德国代办。该商会专营金融业务,基什在伦敦商业界是一位知名人物。当时荷尔拜因的肖像画主顾中有负责进口丝织品的税收官,通过这位税收官荷尔拜因又认识了这些商人,当然他与德国商人的交往最多,也是出于同乡情谊。《基什肖像》一画的产生即由来于此。不仅如此,它还是画家这时期画得最精致的一幅肖像。为了博得商界的信赖与得到更多订件,他在这一幅肖像上发挥了他最卓越的才能。尤其是那些被人称颂不绝的肖像上所有的环境细节,如墙上和桌上挂放着的杂物等等,荷尔拜因所运用的笔触之细腻精密,即使用放大镜去辨别,形象也清晰无比:铺在桌上的阿拉伯图案毛毡,板壁上的帐册、桌上的文具、剪刀、钟表、装有金币的圆盒、玻璃花瓶以及在瓶颈上的石竹花……件件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他还细密地画出板壁上部架子上存放的书籍、记事册、文件盒、钥匙、戥子等;墙架上与基什手上的信函仔细看去,几乎能看清上面的每一个字母。有的是利用上面的文字或题签,在补充说明画中人的身份和地位,如在这幅画的上端,粘在板壁上的一块纸片,上面以拉丁文写着:你所见的这幅画表现了基什的容貌。这是他生动的眼睛,这就是他的面孔……。在板壁的左下角,则写着一句基什的个人格言:任何欢乐都是由痛苦换来的。就连板壁上挂着的几封信函,也清楚而完整地写出姓名与地址。这种过分以细节的精致描绘来说明被画者的身份的表现方法,是当时流行的肖像画风尚。画家能在形象上加深可读性,就证实这位艺术家的造型功力。当然,这种自然主义方法,在16世纪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荷尔拜因更易于在这方面显示他的肖像技巧。还有一点,即所谓油画,那时是指油色与蛋彩画的混合,它有别于今天的油画。这幅肖像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作于1532年。约96×85厘米,现藏德国柏林博物馆。
关于“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求学时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cshi/202508-1163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求学时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求学时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求学时代》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