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医易同源的理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医易同源的理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医易同源的理解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
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医学领域术语,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具体是指“天人合一”属于易医学立论的基础。也就是无论是中医学亦或是易学,都是建立的“天人合一”基础之上,故曰医易同源。
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
知识拓展:
易学属于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学问。自春秋以来,中国学术总于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形成了儒家易及术家易两支。
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两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与孔子。易学通过厉麟似与景星学社最早为西方主流知识界所接受并产生实质影响。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什么是易学、易理、医理、药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说学医先学易呢?
提到中医,肯定离不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那么这样的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来源于何处呢?追根溯源的源头是万经之首的《易经》。
1、阴阳观念的传承
《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众所周知,划阴阳而诠天地至理者,易也。这句话正是对《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读。
2、阴阳平衡和转化
中医学中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正是阴阳动态平衡,只有阴阳取得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下,机体才得以维持健康,一旦阴阳失去平衡疾病随之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后世也说: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恒。
而在《易经》中这种阴阳平衡和转化的关系表述为《乾》卦,所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当按“潜—见(现)—跃—飞”向上发展达到极端时,又转为“悔”,开始向相反方向转化。
3、阴阳离合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以此为总纲诠释了足三阴三阳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阴三阳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而在《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指出了自然界阴阳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阴一阳,合为阴阳,分可为万千卦象。
可见,中医的很多理论都是传承自《易经》,中国的医学与易学是难以分离的,学习《易经》对中医的理论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现在有些中医学者,对易学嗤之以鼻,认为易学是神学迷信。其实是自己不知中医理论的源泉,以其孤陋寡闻,不足道也。
易学是包含预测,风水等等运用易理的学科的总称。?
易理是抽象的理论,是易学应用的心法。?
中医的医理心法源于易学,但用法无所限制,古典的方法,现代西医都为其所用。
药理,中医有一派是运用易理来分析药物偏性,好处是化繁为简,变化有理据。
关于“医易同源的理解”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cshi/202508-1226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医易同源的理解”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医易同源的理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医易同源的理解是指医理...
文章不错《医易同源的理解》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