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月山村属于哪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月山村属于哪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莲花镇月山村位于衢州市东北郊,距城区25公里,云丰公路直达,东与董家、大岩头村相邻,南接华垅村,西靠杜泽镇,北依涧峰村,为铜山源水库灌区。全村现已通电、通邮、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汽车,生活垃圾基本集中处理,但尚未受益自来水。随着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从纵向比较,本村总体上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一直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些越来越贫。
月山村土地总面积3574亩,其中耕地面积1059亩、园地2500亩、水面15亩。现有柑橘园870亩,2007年柑橘总产量1100吨、葡萄45亩;全年生猪出栏数4300头,存栏2000头,其中能繁母猪380头。2007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9元,低于全区人均收入5761元(-1172元,幅度为-20.3%),其中,人均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176户,占全村339户的51.9%。
月山村与毛桐山村、五坦村、桥东村、朱杨村、犁金园村、大路口村、莲东村、莲花村、缸窑头村、山外村、清莲村、黄营村、上余村、西山下村相邻。
2020年3月,浙江省林业局公布2019年浙江省“一村万树”示范村名单,月山村上榜。
月山村附近有盛世莲花农业休闲观光园、衢江万安桥、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衢州药王山、天脊龙门等旅游景点,有衢州_柑、衢州山茶油、三元猪、“一品红”、一品红_柑等特产。
杨柳村的杨柳村古建筑群
1900年,以山东、直隶(今河北)为中心,燥发了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次反帝斗争是以“义和团”的组织形式出现的。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组织,宗旨是“反清复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义和拳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后来,义和拳改称义和团,由秘密转为公开,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他们焚烧教堂,驱逐教士,惩办贪官、恶霸,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清军。1900年春,义和团风暴的中心转移到直隶,并迅速向北京和天津发展,并于6月基本上控制了京津。这时,山西、内蒙、东北、河南等地区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南方各省的反教会斗争也此伏彼起,同北方遥相呼应。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在全国形成了。
革命人民势力的强大,使清政府惊慌失措。感到若不表面上改变态度,避开义和团运动的锋芒,那么自己首先就有被推翻的危险。于是慈僖太后玩弄两面派的手法:清政府一方面向帝国主义“宣战”,并发给义和团白银十万两,称义和团为“义民”,以此欺骗、控制义和团,借对外战争避开人民革命的锋芒。另一方面又暗中同帝国主义勾结,借帝国主义的力量屠杀义和团。她还密令清军将领,在对外作战时,让义和团打先锋,来消灭义和团的力量。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引起帝国主义的极度惊恐,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略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8日,义和团和清军向廊坊车站的侵略联军发动攻击。义和团战士手持大刀、长矛、木棒,痛打使用新式武器的侵略军,消灭很多敌人。第二天,联军开始后撤,到6月底才狼狈逃回天津。这次战役,侵略军被打死打伤近三百人。7月初,曹福田领导义和团猛攻天津火车站和法租界,战斗了两昼夜,打死打伤敌军一百多人。张德成还率领义和团进攻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度攻入了租界。帝国主义联军进犯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无比愤怒,加之北京的外国使馆人员屡次向义和团挑衅,任意开枪杀人,于是义和团于6月中下旬开始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
8月4日,八国联军二万人,由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在北仓阻击联军,打死打伤俄、日、英侵略军一千多人。后来由于清军临战溃散,北仓、杨村、通州相继失陷。8 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帝逃离北京,在逃亡途中下令清军对义和团斩杀不留,义.和团在八国联军和清军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虽然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
1982年10月,南京市通过文物普查。在江宁县杨柳村发现了一组古建筑群。经文物专业工作者陪同古建及考古专家前往现场考察研究,定为清代的古建群体。这一建筑群有36个宅院,其规模之大,建造之精巧,为南京地区所罕见。
杨柳村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南郊江宁县龙都乡西北,距龙都镇约3公里,距南京城约40公里。这里地处秦淮河平原,整个村子为一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村落。全村居住着316户,1348人,全部住房面积计38,016平方米。村舍大都依山傍水而筑,背依马场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村里人说,杨柳村是个“砚台地”,前面的杨柳湖就是“砚池”。
杨柳村分中杨柳、前杨柳和后杨柳三个自然村,按照时代顺序排列,中杨柳最早,大约建于明代早、中期;其次是前杨柳,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后杨柳则为清代咸丰以后所建。清咸丰年间,中杨柳村已毁于兵火,只有前杨柳村的36座宅院组成古建筑群得以保存。这一组古建筑群自明万历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历时二百余年。这里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之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四本堂、树德堂、恩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思贻堂、敦本堂、崇厚堂、近思堂、敦裕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思齐堂、翼经堂、敦朴堂、慎德堂、省乐堂、铭馨堂、安裕堂、敦门堂、安乐堂、三槐堂、忠诚堂、圣德堂、光文堂,还有朱、刘、时、赵四个姓氏的宗祠及王氏住宅等。原来宅院之间闾巷相连,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杨柳村人说,“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 杨柳村的古建筑群,不少宅院己被拆毁,现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共37进,366间房屋,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物的门楼雕刻,一般保存完好。其中比较好的13个门楼的题额为:“旋马遗规”、“遵循韦训”、“出耕入读”、“居安由正”、“斯道常由”、“由斯直步”、“斯道坦然”、“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均为楷书砖雕,四周饰以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富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这些雕刻砖石门楼,纹式精美,刻工细致,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才能。
杨柳村明、清建筑群,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建筑传统,并有所创造和发展,雕砖石门楼、青石铺路是其特点之一。这一建筑群结构周密严谨,均为座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其规模格局大体保存传统风格,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住房,并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有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做法,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体。后部住房大都为二层建筑,楼上宛转相通,它和江南其它地方的建筑结构基本相似,但又有其独到之处。一般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或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门等自由分隔,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之外,还做成各种形式的“轩”,精巧美观,富于变化。并在梁架上饰有精美的图案雕刻,梁栋均不施彩绘,素雅明净。在各个群体之间,有前后相通的“备弄”(即通道或夹道),既可起防火作用,又便于巡逻。有的宅院后面还设有“更楼”。
为减少暑热的辐射,宅院采取东西横长的平面,围以高墙,还在院墙上开漏窗,以及在房屋前后开窗的办法,以利通风、采光。客厅和书房前,砌台叠石,作为花圃,加以点缀,构成幽雅、娴静的庭院。有些宅院还在宅左右或后部建造花园,整个布局井然有序。
杨柳村古建筑群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工匠已不可考。据调查现有宅院均为朱氏家族所有。朱氏后裔说,前杨柳村的36个宅院仅是整个杨柳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清康、乾时代所建造。“翼圣堂”和“四本堂”’建于康熙年间;今龙都中学所在的“树德堂”、“恩承堂”和“礼和堂”3个宅院是乾隆年间朱侯昌所建。
杨柳村造房所用的石料,多出自苏州和南京青龙山,木料从江西湖广运来。当时为运输建筑材料方便,还专门开挖了一条从秦淮河到村内数里长的“运河”。位于秦淮河畔竹丝岗,有一处名叫“野埠头”的水陆码头,据说就是当年为建房运输材料的专用码头。砖瓦等材料则是就地取材,在马场山建窑烧制。
如今,杨柳村的主要住户有朱、刘、时、赵四大姓,因后来朱氏家道中落,宅院由后裔典卖、转让或招赘改变了户主,我们查阅了《朱氏宗谱》的支谱,又多次和村中耆老和基层干部座谈。按《朱氏宗谱》“四本堂”支谱载:朱家世居南渡(一般认为是溧阳南渡),始祖朱明由南渡卜居句容新昌桥陡门口。六世祖朱武公(1503~1562年)尚居住在陡门口。明万历七年(1579年,七世祖朱孔阳(1537~1613年),才从句容陡门口迁居今江宁县龙都乡杨柳村。朱家住在杨柳村已有四百多年,子孙繁衍已有十五代。
关于杨柳村的形成,有不少传说,传说之一是:朱孔阳兄弟二人父母早亡,以做小生意为生,哥哥已有家小,弟弟尚未婚配,因住屋狭小,朱孔阳要将房子让给弟弟,自己一家出外谋生。而弟弟要哥哥留在家,他一人出去闯,二人争执不下,由族中人调处,族长在二人手掌心上各写一个字,叫他们回去再看。二人回到家中,张开手心一看,哥哥手心上写的是“去”,弟弟手心写的是“留”。于是,朱孔阳带着家小,挑起杂货担,走村串户。有一天,来到杨柳湖畔,突然杂货担的绳子断了,他们停下来,在湖边做饭。饭后,朱孔阳妻子去湖边洗碗,不慎碗又掉进湖里。为此,朱孔阳长叹一声说;“天留我也”。这样,朱氏就在杨柳湖边落了户。据《朱氏宗谱》中反映,杨柳村名一度称为“留杨村”或“杨留村”。朱氏二十代孙朱星洲说:“过去一年一度‘晒谱’时,我在家谱中看到,我们朱氏的始祖是宋代经学家朱熹。”相传宋代朱熹(即朱柏庐),曾到方山脚下的南垾村(距杨柳村十里)访友,主人正在午睡。他随手提笔写了一首诗:“庭前梧桐百尺,门外河流通江,我来南垾访友,主人高卧东床。”诗写好后,放在主人桌上,没有叫醒主人,就走了。主人醒来,一看诗笺,知道是朱老夫子来访,急忙出门追赶,客人已经远去,两人只能挥手告别。当年朱熹和主人挥手的地方,现仍名叫“朱子岗”。
朱氏家族先后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间五次修谱,同治、光绪还有续谱。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已散失。现仅存部份支谱和续谱。从所剩不多的谱牒中,仍能说明朱氏家族由朱孔阳以后,尤其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是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世家”,为南京地区的大家族。朱氏不少人在清朝做过朝官,出过翰林、进士、举人,以及财务大臣等。还有几位女子也都是“太学生”。村子里原来还保存有一块乾隆御赐“翰林学士”稀年(七十岁)的横匾。乾隆皇帝于丁丑年(1757年)春下江南时,曾专门为这位“翰林”题诗一首:
石甃淙云乱,何从问来脉?
摩沙几千载,涤荡金光泽。澄澈不更崖,虽难金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
诗碑虽不存,其后人仍保存有碑的拓片。村前原有“圣旨”石牌坊,又有林则徐所题的四个大字,均已荡然。村前原来还有文峰石塔,后因遭雷击,留下半截,正挡住秦淮河的落日,成了杨柳村的一景,称为“半塔斜阳”。
前杨柳的古建筑之所以能在战乱中较完整的保存下来,还有一段传闻。据说当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驻扎在该村,村下有个**嫁与“王爷”(据朱氏后裔朱政恭说这位“王爷”就是李秀成)作了“王妃”。因为有太平军保护,所以,前杨柳村建筑保存了下来。
杨柳村古建筑群,古朴而典雅。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是江南地区典型的民宅建筑。它的存在对研究杨柳村的村史和探索朱氏家族的发迹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研究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杨柳村古建筑群,已正式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正在加强保护和维修。
关于“月山村属于哪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cshi/202508-147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月山村属于哪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月山村属于哪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莲花镇月山村位于衢州市...
文章不错《月山村属于哪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