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是哪个公司的

网上有关“哪吒汽车是哪个公司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哪吒汽车是哪个公司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哪吒汽车是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汽车品牌。

其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创立于2014年,秉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理念,让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触手可及。

哪吒汽车D3轮融资已关闭,本轮的投资人有深创投、前海母基金、方舟互联、洪泰基金、日初资本、瑞丰资本(Insight Capital)、典实资本、友博资本、鑫竹投资、深圳精诚开阔、鑫松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及主体。

哪吒汽车发展历程:

2018年6月1日,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合众新能源)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自己的汽车品牌——哪吒汽车。7月26日,在合众新能源的品牌中期战略发布会上,哪吒汽车旗下的首款车型哪吒N01首次亮相。11月16日,在广州车展上,哪吒N01正式上市。

2021年3月21日,哪吒汽车哪吒U的升级款哪吒U Pro发布预售。哪吒U Pro共有三个款型,包括新增了综合工况续航里程610km的探火版。

2022年1月8日,哪吒汽车迎来第10万台量产车的下线。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位如何?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

作者 | 邱处机

来源 | 邱处机

(微信公众号ID:qiuchuji1993)

万千少女追捧的喜茶又又双叒叕融资了!

近期,喜茶刚刚交割完毕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黑蚁资本、腾讯、红杉资本、高瓴资本、淡马锡、L Catterton和日初资本。而喜茶的估值在这一轮融资后,达到前所未有的600亿元,刷新了中国新茶饮的融资估值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喜茶虽然还未上市,但其估值已经是国内最大竞争对手奈雪の茶的两倍有余,而后者6月底刚刚在港交所上市。

作为喜茶创始人的聂云宸,今年刚刚迈入而立之年。按照此轮估值计算,他的身家已经超过150亿人民币,聂云宸也因此晋身国内90后第一人。

从广东小城江门街边的一家小店,到如今海内外60多个城市超800家门店,聂云宸把一个看似普通的生意做出了奇迹。

而这个奇迹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聂云宸的一句话或许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

“我只在意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最大的事是品牌战略,最小的事就是细节,小到一些横幅、装修和文字细节。”

贩卖手机,获人生第一桶金

1991年,聂云宸出生于江西丰城荣塘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中还没毕业,他便跟随父母来到了广东江门。

从江西落后的小镇来到广东发达的小城,那次搬迁给了聂云宸很大的冲击。当时还处弱冠之龄的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片经济热土上闯出自己的天地。

由于早先在江西读书的基础太差,尽管后来努力弥补,但聂云宸最后高考时只考入广州的一所专科学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并就读该校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在一所技术职业学校学行政管理,聂云宸一度非常无语。但他很快调整过来,积极应对自己未来一年的大学生活。

聂云宸的父母都是监理工程师,专门负责工程建设的监管,为人处事严谨踏实,不容有一丝差错。

而偏偏,聂云宸不是一个能够“按部就班”的人。

2010年是国内智能手机发展的关键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phone4上市,HTC雄霸一方,而诺基亚在勉强发着最后的微光。

当时19岁的聂云宸刚从学校毕业,受偶像乔布斯的影响,他决定去卖手机。

聂云宸的手机店开在广州。他一开始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开手机店不但可以卖手机,还可以通过越狱刷机赚双份的钱,成本低,库存压力少,未来简直是钱途一片光明。

可是刚开业没多久,他就遭遇了滑铁卢。

由于选址过于偏僻,别说进店消费的客人,连从旁经过的路人也寥寥无几。

被逼到墙角的他,决定放手一试:免费帮客人刷机,越狱装软件!

“顾客不来,这不是他的错,是我们的错,我们没有让他知道我们。现在他来这里得到免费服务了,说不定以后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聂云宸后来回忆道。

果不其然,在这办法实施后,店里的顾客瞬间多了起来。

后来很多顾客觉得免费服务不好意思,于是临走都会买一些手机壳、耳机等配件。慢慢的,聂云宸的小店转变成了一家靠手机配件盈利的店铺。可就是就这么一家小店,也让聂云宸在之后的两年赚了 20万元

若干年后,聂云宸回想第一次创业:“如果当时没做这个免费服务,说不定这个店就倒闭了,因为它的位置真的很差。”

升级产品,开创新茶饮时代

就在聂云宸憧憬未来,想把手机店做大做强时,市场在悄然发生巨变。

2011年,国内山寨机涌现,电商开始崛起,线下的手机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眼看生意一日不如一日,聂云宸开始产生焦虑。“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是坚持下去还是寻求新的方向?”那段时间,聂云宸经常在脑海里与自己天人交战。

而就在他苦苦思索之时,转机不期而至。

有一天,聂云宸在路过一家奶茶店的时候灵感突现:用粉末冲出来的奶茶也有大把顾客,那如果是真材实料的饮品,会不会更受欢迎呢?

而且开奶茶店门槛不高,它可大可小,往大做可以把中国年轻茶饮做起来,往小做可以从一个小档口做起。”

抱着这样的想法,聂云宸揣着此前开手机店攒下的20万块钱,敲开了奶茶行业的大门。 他下定决心,做一家能让顾客喝到真正有奶、有茶,真材实料的奶茶。

经过半年产品研发和筹备,2012年5月12日,聂云宸的第一家只有20平米的奶茶店在广东省江门市九中街顺利开张, 取名皇茶ROYALTEA(喜茶HEYTEA的前身),一个新茶饮时代就此开启。

皇茶,寓意“最好的茶”,走的是高端精品路线。如同孙正义创业之初站在水果箱上,表示要成为世界首富一样, 21岁的聂云宸在开业时对员工说:“这里,是一个品牌诞生的地方。”

当时,员工们都捂着嘴笑了。可是他们没想到,未来这句话真的变成了现实。

皇茶的第一个产品是奶盐绿茶,这是聂云宸在开业前半年单独研制而成。

“从零开始,没有任何基础,光是了解奶茶结构就花了很长时间。”聂云宸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

除此之外,与大部分档口小老板一样,他一人身兼数职,店面装修、口味调制、菜单设计等等都要操心,常常忙得晕头转向。

可是,巨大的心血并没有立刻换来成功。

皇茶开业前三天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排队,一时间门庭若市。

可是,只要活动结束,门面就变得冷清,没什么人来光顾,有时一天只卖出几杯。

最糟糕的时候,店铺一天只有20元的营业额。

那时聂云宸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上没有人开过奶茶店,我第一个开,我会怎么做产品、选料、做流程?”

后来,聂云宸沉下心来。 他一方面研究市面上主流饮品店的产品,一方面在奶茶口味上下苦功。他四处寻找客户的评价,然后不断改进,最多时一天修改6次配方,自己喝掉20杯奶茶。

经过一番努力,聂云宸发现,芒果跟芝士是点单量最大的配料,他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创新性地将芝士跟奶盖搭配。

终于,喜茶推出了一个在当时属于颠覆性的产品——首创芝士奶盖茶。

新鲜的芝士、鲜奶、再加茶叶现泡茶底,这杯茶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彻底挽救了门店冷清的生意。

同时,相比速溶奶茶,当时的皇茶虽然贵了点,但是用料更加充足。当消费者抱怨茶饮果肉少时,聂云宸将果肉加到占整杯2/3;抱怨原茶味道不好时,聂云宸又通过对多款茶叶进行拼配,选出味道适宜的奶茶。

就这样,在聂云宸的苦心经营下,没过半年,皇茶在江门逐渐成为排队的代名词,而购买Royaltea皇茶没有排队,在当时像是中奖一般。

此后,随着皇茶的扩张,这股排队热潮又迅速在深圳、中山、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蔓延。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皇茶在开到第38家店面时,使用的三角茶包就达到了3000万袋,其火爆场面可见一斑。

而到了2015年年底,皇茶更是在广东地区开出了50多家门店。

由于聂云宸从开业之初就坚持自营, 所以皇茶火爆后,跟风者数不胜数

再加上“皇茶”单独的两个字无法注册商标,只要加前缀或后缀,很容易被山寨。所以这些模仿者开的店铺虽然和“皇茶”没有丝毫关系,但就是抓住这样的漏洞,榜着“皇茶”的名头。

因为不是正宗的皇茶奶茶,这些山寨奶茶的口感自然不够纯正,以至于广大消费者开始对聂云宸的“皇茶”产生怀疑。

对于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聂云宸和团队曾经想尽一切办法,尽管有一定效果,但终归不太理想。

后来他无奈通过官方公众号指出:“各种各样的“皇茶”充斥着网络,他们都有着和我们几乎完全一样的门面设计、菜单品种,口味恶劣,却动不动号称秒杀所有店。”

长痛不如短痛。在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甚至愿意承担一段时间内营业额下降的损失和风险后,聂云宸决定更改品牌名字。

2016年年初,聂云宸买下了已经成功注册的商标喜茶,并在随后的1个月里, 把旗下50多家“皇茶”直营门店全部更名为“喜茶”。

一个国民品牌就此诞生!

联姻资本,吹响进攻的号角

改名后的喜茶,凭借其品牌定位和过硬的产品又迅速走红,百人排队的景象时常出现在大街小巷。

那时候,年轻人打卡喜茶,然后拍照发朋友圈的行为,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货币。

这等火爆的场面自然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很快, 喜茶在2016年6月就获得了1亿元的首轮外部融资,投资方为IDG资本和饮料业巨头“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创办的今日投资。

IDG资本合伙人连盟曾透露:“与喜茶结缘是在2015年。在投资喜茶之前,IDG资本对休闲零食和饮品一直是追求和抱有厚望的,尤其是茶,一直在寻找。人对茶的需求和茶饮品对人类的意义一直都存在。但从实际来看,街边的茶水饮料中,真正能够给年轻人带来真正好体验的产品几乎找不到,直至喜茶出现。”

而聂云宸本人对资本的态度也不排斥。他曾表示:“跟资本接轨是伟大公司必经的一条路。我喜欢的公司,比如Facebook 、twitter、苹果都是这样过来的。”

融资到位后,喜茶开始走出广东,向全国扩张,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继开出门店,彻底拉开了狂奔的序幕。

2018年4月,在斐然的业绩支撑下,喜茶再获4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黑蚁资本和龙珠资本。其中,龙珠资本为美团点评旗下产业基金,龙珠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拥华代表美团出任喜茶董事。

B轮融资后,喜茶完成了两件事情:一是上线外卖服务,二是进军海外市场。这一年,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软件享受喜茶外卖服务。同年11月,喜茶新加坡的第一家店正式开业。仅一周时间,喜茶就在狮城掀起了新一轮疯狂排队的热潮。

紧接着2019年7月,喜茶又获得由腾讯、红杉资本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90亿元。

到了2020年3月,喜茶在疫情下逆势完成新一轮融资,由高瓴资本和蔻图资本联合领投,投后估值跳跃到了160亿元。

而在最新一轮融资中,喜茶更是以5亿美元的融资刷新了中国新茶饮的融资估值记录。黑蚁资本、腾讯、红杉资本、高瓴资本、淡马锡、L Catterton和日初资本的5亿美元投资,让喜茶的估值高达600亿元。

在此轮融资交割前就有投资人透露:“各家机构争抢还是非常激烈,各种托关系,想要从中分得一些份额。一旦能上车,都是抓紧操作,生怕有变。”

喜茶在资本圈的受欢迎度,可见一斑。

与估值一同走高的,是喜茶的扩张速度。今年2月1日,喜茶官方公布了2020年度报告。当中提及:喜茶在全球61个城市共开出695家门店,其中2020年新进入18个城市,新开304家门店,包括喜茶主力店202家、GO店102家。

而按照最新的公开信息,喜茶目前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800家。对比来看,2019年喜茶在43个城市开出了390家门店,2018年则是163家。

数年狂奔,喜茶已经成为新茶饮的超级独角兽。

称霸江湖,坐拥六百亿公司

在中国,茶饮是个大品类。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统计,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的总规模为4420亿元,其中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1020亿元,并在2021年有望突破1100亿元。

而这么大的行业从来都不缺少参与者,即使是在喜茶开创的新茶饮赛道,也是跟从者如流。

奈雪の茶、乐乐茶、蜜雪冰城、茶颜悦色、一点点、益和堂、沪上阿姨、coco都可、一芳、古茗、书亦烧仙草........ 数十家茶饮品牌如今都在各自发力,竞争异常激烈。

但是作为开创者,喜茶还是在这红海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其最新600亿的估值更是断崖式超越同品类的其他品牌。

奈雪の茶上市即破发,如今市值260亿港元,不到喜茶估值的一半。而主打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门店虽遍地开花,其估值也不过200亿元人民币。

喜茶为什么能够称霸新茶饮江湖呢?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喜茶最大的价值,是它的品牌。

而这一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年轻人的追捧,“拿下年轻人”是其品牌价值最明显的表现。

对部分年轻人而言,喜茶就是茶饮界yyds(永远的神),除了贵,没什么缺点。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0年Q2新式茶饮品牌中,喜茶的消费者认知度最高,占比43%。

能够如此深入地占领用户心智,离不开喜茶长期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跨界联名。

喜茶主打“灵感之茶”,多次靠营销出圈,将自己打造成了一款潮流IP。有网友笑称,喜茶其实是一个营销公司,只不过顺便卖卖茶。

据统计,喜茶自2017年以来,联动了包括美宝莲、爱奇艺、冈本、威猛先生等近80个不同品类的品牌,被称为“奶茶界的superme”。

去年7月,喜茶官宣和五菱宏光MINIEV联名,推出奶茶款的五菱 汽车 ,迷你可爱的粉色外观一时间刷屏各大社交网站,话题度十足。

接连不断的营销活动给喜茶带来了持续的热度。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喜茶一共登上30余次热搜,相比之下,奈雪の茶只有5次。

或许正是出于对营销热度的考量,投资人才会对喜茶给予超越奈雪更高的品牌估值。

聂云宸的创业哲学

“早期创业最大艰难来自焦虑,焦虑可能来自于想走很远的路,但你发现只走了一两步。”聂云宸在公开演讲中提到。

后来他慢慢悟出道理,开始相信一万小时定律: 只有把某件事当作一种习惯,才能对抗枯燥和焦虑,不被惰性裹挟。

聂云宸平时花时间最多的三个方面是产品、品牌和运营。 在他看来,喜茶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产品是起点,运营是基础,而品牌是核心。

产品是起点。

有很多人认为喜茶的产品是靠社交破圈成功,但聂云宸对此并不认同。他表示,喜茶创立的初心就是为了让大家喝到真正好的奶茶,他相信消费者能够分辨好坏。所以喜茶的起点还是产品要好喝,他不相信不好喝的产品可以受到大家欢迎。

为了做出一款大家喜欢的好茶,喜茶像互联网公司一样,会同时在试很多产品。最后上市什么,聂云宸会看哪一个进展到了让他自己感觉恨不得立刻分享给所有人的程度。

但为了保险起见,即使是自己认为很好,新品上市之后,喜茶也不会马上开始宣传。

对喜茶来说,上市不是一个产品研发的终点,而是产品研发中的一个节点,甚至很多时候是一个起点。因为上市之后才会知道消费者究竟对这个产品有什么反馈,这是内测无法达到的样本容量和反馈真实度。

所以在聂云宸看来,新产品刚上市的时候非常重要。他们头几天不仅仅要低调上市,还会在必要的情况下密集地改配方,只为给用户做一杯最好的奶茶。

运营是基础。

聂云宸认为,每个公司都会有条生死线,它未必是你的核心,但如果你踩线了,整个公司可能都会出问题。而在喜茶的运营中,食品安全是一条生死线,所以喜茶很重视运营。

但是运营能力是需要随着发展不断地去提升的,不同门店规模遇到的问题会完全不一样。

喜茶刚创业时所迈过的第一道坎就是第一家店的运营。一开始他们没有分工、制定流程、防止店员偷钱等等方面的经验,后来花了很多时间,才把那一家店的运营做好。

之后开分店时,喜茶又遇到异地扩张的问题,牵扯到招募、培训城市经理等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他们才敢进北上广深去开店。

现在,喜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他们覆盖的区域更加广阔,运营的店数更加密集。

运营是一场持久战。聂云宸表示,他们会持续投入时间,希望能够把它做得更好。

品牌是核心。

很多人认为麦当劳成功的原因是标准化,但聂云宸并不认同。他认为那是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不管是麦当劳,还是星巴克,它们能成功,肯定是因为早期有产品和品牌优势,只不过反向经过几十年,才把产品在自己的标准下做得很标准化。

皇茶时期,因为产品和口碑在江门做得不错,皇茶便开始走向外地。本来以为会重现江门的排队盛况,但现实事与愿违。聂云宸发现,那边根本没人认识皇茶,走过路过都不来尝试一下, 他才开始意识到:原来产品只是一个起点,要想做大,他们还要做品牌。

所以后来,聂云宸非常重视品牌的建设。

截止目前,喜茶品牌与视觉中心已有上百名员工,几乎都是90后,专做内容和新媒体的员工甚至以96年前后出生的为主。而在刚有喜茶的那几年,所有关乎品牌建设的工作都由聂云宸一个人亲自完成。皇茶时期的小皇冠商标,就是他的作品。

同时,聂云宸对品牌建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坚守。

首先,品牌的定位不应该太窄。

比如不该定位成95后的生活方式品牌。有些人喜欢这样去定位,这就把事情越做越小。品牌应该定位在一些永恒的东西,聂云宸希望它很酷,所以现在喜茶的slogan是“灵感之茶”。

聂云宸表示,喜茶最终的愿景是希望把茶和茶背后的文化年轻化、国际化、互联网化,并以此为基础,做出一个超越文化和地域的符号和品牌。

其次,品牌的传播需要做好载体和细节。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需要好的内容。但内容太虚,因此需要找到载体,以实现更好地传播。宣传物料是一种载体,门店空间、产品包装,甚至是门店里的消防栓也可被看作载体。”聂云宸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聂云宸认为,好品牌是钝性的。它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后树立起来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会没有的。

所以聂云宸也非常重视细节。不少和他共事过的人都对他的细心印象深刻,喜茶品牌与视觉中心负责人紫瑜举了一个例子:聂云宸在宣传物料出街前会亲自把关,连一个错别字,甚至是一个像素的移动都不放过。

聂云宸自己也曾表示:“我们品牌宣传做的事情很细碎,比如门店消防栓上的几个字也该自己改个字体,因为这样才统一,但可能根本没人注意到。我们花了九年的时间,也就是到现在,我们才敢去说品牌。”

写在最后

十年前,聂云宸不过是一个身穿几十块T恤的懵懂少年,一度站在十多平的手机店里,为自己的未来殚精竭虑。

十年后,他却化身和马化腾等大佬位列同一财富榜单的百亿富豪,此时正在喜茶深圳总部,指点江山。

这十年,沧海桑田,惊鸿骤变。

喜茶的奇迹,聂云宸的成长,是个人的努力,也是时代的缩影。

回想2012年,当喜茶还只是江门一间小店时,聂云宸对员工说:“这里,是一个品牌诞生的地方。”

当时,大家都捂着嘴笑了。

但现在,嘲笑的声音再也不会出现。

喜茶,已然成为一个冉冉上升的新兴品牌。

聂云宸,也用他偏执和不服输的精神,书写了属于90后的传奇。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29岁,喜茶创始人身家40亿》,周佳丽,公众号《投资界》,2020年。

2、《喜茶凭什么值600亿?》,段诗,公众号《AI蓝媒汇》,2021年

3、《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外界总结我们成功的原因,很多都是错的》,楼婍沁,界面新闻,2019年。

4、《160亿!喜茶创始人成最有钱90后:帅气又多金的他到底有多拼?》, LADYLOOK,公众号《InsLady》,2020年。

5、《江西丰城人聂云宸以45亿首登胡润百富榜,是唯一白手起家90后》,丰城君,2020年。

6、《喜茶还能火多久?》,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

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地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

这18年时间(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扩展资料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变革落后封建因素之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是日本经济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无疑将会为本国经济发展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打通迅速前进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产力越提高,经济跃居大国之首,这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根源。

2、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对军国主义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军国主义浓厚,正是这股势力的膨胀,最终酿成了亚洲文明遭到践踏。日本人民痛定思痛,大肆消除法西斯主义,虽然难动摇其根,残余犹在,但民主势力已占上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军国主义的抬头。

3、日本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本国国情,日本政府把目光转向了科技教育,依靠科技来促进经济的伟大复兴,建立高科技高资本高附加值的新兴企业。通过一系列教育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科技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这样做的。

4、明治维新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二战后经济的再次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向帝国主义过程中,日本国家政权还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切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最大的债务国家变成债权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5、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属国,但由于美苏争霸需要,美国积极地调整战略,扶植日本经济,保留了日本的经济基础,使之不但未遭破坏,反而坐收渔利。此外朝鲜和越南的军事订货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其经济发展。

百度百科--日本

自20世纪初期起到20世纪50年代,国际资本市场开始在资本的国际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活动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国际资本市场推动国际资本由欧洲涌入美、澳等当时的新兴市场国家

一般认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间,国际资本保持高度流动性,并大量由欧洲涌入美国和澳洲等地区。1914年前后,英国的年平均资本流出量占GDP的5%到9%,法国的资本流动占GDP的2%,德国为3%左右。而在资本输入国中,澳大利亚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6%。

2、公共机构是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主体。当时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主要表现为:借款国家政府和部门大量向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市场发行固定利息债券;美国的债权人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通过持有过半数的股权(或独家经营)对其进行控制等。

3、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尤其是国际债券的利率随时间及国别的变化而出现大幅度调整。

4、资本流动因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宏观经济状况变化及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而初现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萧条,导致普遍的债务违约,严重打击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30年代,在货币贬值预期普遍存在和战争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响下,资本运动大部分采取了短期资金外逃的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范围的私人银行贷款和证券投资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资本无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现为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流动,市场交易行为也大多发生在国外,即欧洲美元交易。

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的特征是:

1、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停留在欧洲市场及欧洲货币的范畴。在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构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同时,该体系的核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协定则明确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规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初期,各国普遍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严格控制下的资本绕开管制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动,形成了欧洲资本市场的雏形。欧洲资本市场既是银行间市场,又是政府筹措资金的市场,同时还为大公司提供借贷服务,商业银行是该市场的核心。欧洲资本市场资金来源广泛,数额庞大,以多种兑换货币计值,充分满足各种借款需要,商业银行经营自由,贷款灵活简便,资金安排迅速。

2、资本流动形式集中表现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资。在二战结束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资本流动的主流是大规模的国际援助,以及逐渐复兴的直接投资。二战后欧洲重建计划引起了庞大的官方资本流动。美国政府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的第四援助计划导致美元大量流入欧洲。从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下,向联邦德国提供贷款38.7亿美元,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署财政协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3、美国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的同时,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根据OECD的国际资本市场统计,1951年,国际债券的发行总额为9.954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市场发行了9.226亿美元,占国际债券发行总额的92.69%,整个50年代,美国为国际债券发行提供了71.601亿美元的资金来源,占当时融资总额的78.21%。进入60年代后,美国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国际业务,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开设分行,这些银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额资金,积极发展信贷业务,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1973年,随着汇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动的转变,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逐渐解除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国际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该时期对资本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产生。

1、石油危机与石油美元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开始取代煤炭,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极不平衡,美国、欧洲和日本所生产的石油不到全球总产量的20%,其石油消费量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石油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表现。

中东国家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产国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致力于改变长期形成的油价过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员国通过参股和收归国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资源。

70年代初美元汇率下调,西方工业国的制成品价格相应上涨,由于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随美元汇率持续下降,石油生产国蒙受重大损失。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一方面加快石油生产国有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从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价,把每桶原油定价调整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国际市场油价上升到每桶34美元。

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经济体遭受了严重的外部冲击,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灵活调整为这些经济体吸收这种外部冲击提供了可能。

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顺差,1974年达651.7亿美元,1980年达928.4亿美元,1973年到1981年顺差累计达3360.7亿美元。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盈余资金,由于石油盈余资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称石油美元。

2、石油危机时期全球资本流动的特征

石油危机时期资本流动的特征表现为:

①石油美元的积累及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OPEC成员国可供运用的资金中,约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欧洲货币市场,大部分采取欧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欧洲货币贷款总额900亿美元中,阿拉伯银行占了26.5%。所以,欧洲资本市场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回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

②石油美元的流动掀起了私人商业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高潮,也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长期、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资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员国组织为获得发达国家比较安全的资产,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贷给了发达国家的私人商业银行。而70到8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停滞,名义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则为负值,私人商业银行便增加对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获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活动显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国家的筹资额成倍上升。

1982年后,OPEC成员国开始出现经常项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计过程被迫中断,这样,发达国家私人商业银行向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无以为继,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贷款的条件急剧恶化。 进入80年代,由于多数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沦为债务沉重的借款国,面临着债务还本付息的困难,资本流动开始显示出收缩迹象。

从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增加到8420亿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4.5%,私人贷款的年增长率为19.4%,私人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达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债总额中,短期信贷高速增长,国际债务期限明显缩短,浮动利率债务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经超过全部外债的40%。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外债偿付压力不断上升,从1973年到1982年,还本付息额由179亿美元增加到932亿美元,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偿债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

在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过度借贷、结构失衡的同时,80年代起,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该类国家偿债危机的爆发。1980年,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开始下降,到1982年出现了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急剧恶化,进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经常项目逆差上升,外债还本付息能力降低。

在西方国家经济持续衰退的同时,美国里根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出现了高利率、高汇率、高通货膨胀率三高现象。

由于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外债以美元计价的比例很高,美元汇率的上扬直接加重了该类国家实际的债务清偿即流向债权国的本金和利息的负担。

由于美国利率居高不下,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随之提高利率。七个西方主要工业国短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长期资金的平均名义利率从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于发展中国家浮动利率外债超过外债总额的40%,利率的上升导致偿债压力的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非石油出口国将多付40亿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将为此多支付7.5亿美元的利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将多支付近200亿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后,许多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借的新债主要用于支付利息。

在内外双重压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债总额为260亿美元的波兰政府无力偿付数额为25亿美元的到期债务本息,拉开了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债务清偿危机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汇储备基本耗尽,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巴西宣布急需175亿美元的新贷款来解决清偿困难;12月,阿根廷提出与西方债权者进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债务危机:在拉美,除哥伦比亚和巴拉圭外,其他债务国均相继要求延长偿还债务期限,在非洲,苏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国、马达加斯加、扎伊尔、赞比亚等10国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在亚洲,印尼和菲律宾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解决债务支付问题。

债务危机爆发后,债务国政府、债权国政府、债权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遏止了危机的蔓延。但是,这场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时期国际资本市场活动特征表现为:

1、资本流动规模扩张极不稳定。80年代初期,资本跨国流动的总量由年融资近2000亿美元下降到1500亿美元左右,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0%。1984年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额又出现大幅度上升,三年间累计升幅超过70%,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

2、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轻微,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1982和1983两年,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分别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后,OECD国家的融资规模快速上升,资本流入数量超过了债务危机前的总水平。

3、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进入长收缩期。非OECD国家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在198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19亿美元后,进入长达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资总额一度下降到211亿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国家的资本流入才超过1981年的水平,达653.42亿美元。因此,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收缩期长达10年,这刚好是拉丁美洲国家失落的十年。 1988以后,资本流动的规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

附表1 国际资本市场活动(1988-1995)(百万美元)

--- - - --------------------------------------------------------------------------

时间 国际市场筹资总额 年度增长率% OECD国家筹资总额 非OECD国家筹资总额

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

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

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

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

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

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

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

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

-----------------------------------------------------------------------------------

资料来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

80到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市场活动最显著特征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

1、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2、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上升,资本流动性达到很高水平。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的调查,到1998年4月,该交易额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显然,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扩大在不断加速。

3、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在本阶段,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4、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综观国际资本市场市场的百年变迁,我们发展,推动国际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及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国际贸易发展,金融市场内在需求及利率变动、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资本帐户管理政策,国际货币体系,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方面。上述动力的属性又可以划分为: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关国家或国际组织人为推动两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本身的推动力应归入客观必然性类别;金融活动快速上升产生的内在推动力则兼具客观必然性和人为推动两方面的属性,但是,相对而言,其客观必然性的色彩更强烈一些;在资本帐户开放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政策推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开放过程又是更多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扩大的结果,因而同样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一面;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国际货币关系的准则,其总体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意愿;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政策调整可以全部归入人为推动的范畴(详见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设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进的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总体上看是世界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必然结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意志,具有人为推动的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发展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组成部分,资本运动的自由化意味着居民可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也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购买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本国金融机构可以为外国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从内外两个角度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其最终结果是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佳化,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场表现形式。

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从全球资本流动的地域结构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在资本全球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资本全球化布局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相互间的资本流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资本多向流动趋势日益显著。即使是金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也不仅没有影响发达工业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反而促使资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流入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最终目的地,大量持续的资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实力超强发展,使其对国际资本市场未来格局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等形式,促进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竞争,推动风险报酬趋向于平均水平,并通过资产价格的迅速调整保持市场均衡与稳定。同时,资本自由流动促使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扩大技术转让的范围,其结果是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此外,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要求一国有关管理当局切实提高经济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关政策组合的协调能力。

当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本扩张仅仅是个开始,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还处于初始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逐渐暴露出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但是,与我们传统认识相背离的是,即使不同资本流动工具的变动规模呈现此起彼伏的波动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全球资本流动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融资的增长成为一种不断持续的行为。

关于“哪吒汽车是哪个公司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jyan/202507-5643.html

(19)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哪吒汽车是哪个公司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哪吒汽车是哪个公司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哪吒汽车是...

  • wzjinhao
    用户072203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哪吒汽车是哪个公司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