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朱熹为什么会为后世所以敬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为什么会为后世所以敬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朱熹是自南宋长达800余年来,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思想家。我们敬仰朱熹,是因为他的思想既是集大成的,又是创新的;他的学说既影响了10多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影向了东亚乃至西方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代表着东方文化。他的思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
(一)
我们崇拜朱熹,首先是因为他是中国近古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学问广博,思想深刻,体系庞大。他在哲学、经学、政治、史学、小学、教育、文学上都卓有建树,在书法、音律、经济思想甚至自然科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就探索世界的广度而言,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放之于整个历史,也不多见。仅以朱子著述而言,恐怕也无人能比。《朱熹全书》收朱子各类著作28种,总计2000万字。他是中国历史上著述最多的思想家,后世读者面对这汗牛充栋的著作,真有望洋兴叹之感。这里仅举其学说中牟牟大者略作阐述: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总结了北宋以来道学家的思想,并且有推进、有发展、有创新,在他手上完成了儒学的哲理化、系统化。他融合了儒、释、道3家,构建了融自然、社会、伦理于一体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被公认为规模最庞大、论证最细密、条理最清晰的理论。理学的支流,甚而中国学术思想的支流,在朱熹这里汇成了汹涌澎湃、汩汩滔滔的长江大河。
2、朱熹对《易》、《书》、《诗》、《礼》等儒家传统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不仅表现出了极高的校雠学、辨伪学造诣,而且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易》最初不过是卜筮占卦之书。他怀疑《尚书》的序及传是伪作,开《尚书》辨伪的先河。他摒弃《诗》的小序,认为郑、卫之风本是民间爱情诗,开《诗经》文学研究的先声。他认为《仪礼》是经,《礼记》是传。这些见解都是独到的,在当时可谓弁天惊。更重要的是,朱熹倾注毕生心血,撰成《四书集注》,确立并巩固了《四书》,并驾于六经的地位。《四书集注》成为对历代影响深远的必读教科书。
3、朱熹“登第50年,仕于外者仅9考,立朝才40日”。但在这短暂几任地方官上,颇有政绩。除了创立社仓外,南康救旱、浙东荒政、漳州经界等,充份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孝宗也称赞他说:“朱熹政事却有可观。”[1]他开出的正君心、立纪纲、明人伦的救世药方,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朱熹在教育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讲学,即使是从政期间也不间断。他每到一地,都要整顿县学、州学,大力倡导教育。根据方彦寿先生《朱熹书院与门人考》,朱子创办了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4所书院,恢复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湘西精舍等3所书院。此外,朱子读书讲学的书院有47所,题诗题词的书院有13所。根据陈荣捷先生《朱子门人》一书考证,朱门弟子多达476人,未及门而私淑者21人,总计488人。
仅此而论,朱子堪称为中国教育史上仅次于孔子的教育家。也正因此,朱子和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夫子”。我们不要忘记,他提出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天下书院的圭皋,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读书法,也为历来学者所传诵。教育正是他一生事业之所在。对朱熹来说,他的教育实践不仅促成了他自身思想体系的完善,而且在中国学术思想上也有独特的意义。从北宋胡瑷、范仲淹等人开始,兴起了一种讲学之风。他们热心教育,创办书院或从事私人讲学。朱熹的教育活动正是承接他们而来,愈加发扬光大。这是又一次自由讲学之风的兴起(前一次是先秦诸子的民间讲学),知识份子开始全面登上政治舞台(相对于唐以前的贵族)。随着这一变化,整个社会走向平民化、合理化、社会化。钱穆称之为“宋明讲学精神”,朱熹无疑是这一精神最杰出的代表。他是在这一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忠孝传家久还是忠厚传家久
朱熹第二个重要身份是教育家,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会发现朱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应有他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朱熹出生于南宋偏安东南、内忧外患交迫的时期,要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朱熹认为首先要恢复儒家正统思想。朱熹19岁中进士,20岁首次回婺源就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在婺源故里,朱熹同众多乡儒文士接触交流,谈论陶柳诗歌,探讨《论语》等儒家经典。一些年青人为朱熹的学识所折服,有的后来成了朱熹的门生。从此,朱熹走上著述与讲学之路,致力于教育实践活动,直至其生命终结,长达50年时间。其间,即便是同安主簿四年、南康知军两年多、浙东赈灾一年多、漳州知州一年多、潭州(长沙)知州一百天、御前侍讲四十六天的共九年仕宦生涯,也少不了著述与讲学活动,所以说朱熹是一位实打实的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家。
朱熹一生对书院和学校情有独钟,他在首仕同安主簿任上,就厌烦自家的“责任田”,盯上了县学这块“荒芜地”,当时县学没有教谕,朱熹主动向县令请求兼管县学。?朱熹接手县学后,立即整顿学风,并亲自授课。朱熹在同安开创的讲学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一些同安学子成了他的门生,有些后来长期追随左右。此后,朱熹每到一地,都对新建和修复书院、学校乐而不疲。
据考证:朱熹一生亲自创办书院4所,修复书院3所,读书的书院6所,讲学的书院41所,总共67所。著名史学家方彦寿在其著作《朱熹书院与门人考》一书中明确讲到:“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能有如此众多的书院与己有关,朱熹是第一人!”
在众多的书院中,有四所书院,与朱熹关系较为密切。其中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二,另两座书院在河南,当时属金国统治,朱熹是去不了的。
南溪书院,这是朱熹幼年读书的地方,是朱熹上过的“幼儿园”。南溪书院原为郑氏馆舍,朱熹在这里接受过《孝经》《易经》等儒家传统经典的教育,馆舍中有一座半亩见方的池塘,朱熹对此印象深刻,即后来朱熹《观书有感》诗中的“半亩方塘”。朱熹成人后,多次回到这里讲学授徒。朱熹逝世后,尤溪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尊道堂等建筑,用来祭祀朱松、朱熹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景泰二年(1450年),景泰皇帝钦颁朱熹像,并赞日:“德盛仁熟,理明义精。布诸方策,启我后人”;景泰七年(1456年),特准南溪书院于朱熹诞辰日举行官方祭祀,是古代唯一举行朱熹诞辰祭祀的地方。清康熙皇帝为南溪书院御赐“文山毓哲”匾额。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此读书,在半亩塘旁建一亭,名“观书第”。
白鹿洞书院,这是朱熹修复和讲学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至南宋时已是一片废墟。?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任南康知军初期,一次视察时,在樵夫的指引下,找到了白鹿洞书院遗址。朱熹认为这里是理想的设立书院的场所,决心重建白鹿洞书院。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爱是无可比拟的,他自兼洞主,亲自上课,还亲手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办学的基本规范,是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典章制度。?白鹿洞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胡适先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胡适曾说,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了三大趋势:一是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是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700年的宋学大趋势;三是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正因白鹿洞书院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的重要性,后人称之为天下书院之首。
岳麓书院,这是朱熹讲学和修复的另一座重要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南宋时期,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的张栻在此主讲,岳麓书院名声大噪。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38岁的朱熹在门人的陪同下,前往长沙访问湖湘学派****张栻。二人在岳麓书院进行讲学论道两月有余,史称“朱张会讲”。“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7年后,绍熙五年(1194年),65岁的朱熹再次入湘,任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怀着深厚感情重修了岳麓书院,将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建成之后,朱熹发布了《潭州委教授措置岳麓书院牒》,把《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书院的教材,自己亲自到书院听学、授课,把朱子学风吹进了湖湘大地。
考亭书院,是朱熹晚年居住和讲学的地方,是朱熹创办的一所重要书院。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承父志定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病逝。晚年的朱熹,饱受“庆元党禁”的迫害,所倡导的道学被斥为“伪学”,禁止传播。朱熹仍在沧洲精舍继续著述传道的实践,他写下一首词《水调歌头·沧洲歌》,最后两句是“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表达了他不问政事、一心“为往圣继绝学”的愿望。朱熹在此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来到考亭求学问道,比较有名的学生有蔡沈、陈淳等。沧洲精舍于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诏改为考亭书院,朱熹的理学学派也被称为“考亭学派”。
在众多与朱熹有关的州县学校里,尤溪县学显得尤其特别。尤溪县学,绍兴未在知县林嶷的支持下,学风日盛。林嶷还扩大县学规模,在明伦堂后建了一所楼阁,作为教学之用,名为“观大阁”。朱熹对林嶷兴学校、崇儒道的政绩大加赞赏,作了首《尤溪县学观大阁》诗。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推荐弟子林用中给当时的知县石子重,任尤溪教谕。尤溪县学一时成为福建重要理学传播阵地,县外许多学者自带粮食来尤溪受业。朱熹也曾想把最小的儿子朱在送到尤溪学习,后因路途遥远而作罢。为此,朱熹感慨道:“幼儿未有读书处,深以为挠,地远不能遣去尤溪,甚可恨也。”乾道九年(1171年),石子重还将尤溪县学修缮一新,再次邀请朱熹前来讲学。朱熹为此专门作了一篇《重修尤溪庙学记》,为县学崇德、广业、居仁、由义四斋写铭,并亲书“明伦堂”三字,供制成匾额,悬挂于尤溪县学正堂。朱熹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后,许多学宫“明伦堂”匾,皆按照朱熹的手迹刻制悬挂。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从五个方面进行规定: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右修身之要。
右处事之要。
右接物之要。
?从内容来看,《揭示》由儒家经典语句集结而成,左右之别要从古人文字竖排去体会。本揭示中“五教之目”“为学之序”可以看作是教育方针,“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可以看作是学生守则。从教规中可以看到,朱熹的教育思想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他把《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写入学规贯彻于教学活动中。从朱熹的教规与官方教规对比来看,朱熹的高明之处在于引导加约束,做到宽中有严,而官方修订的教规偏向于对学生的惩罚。
《白鹿洞书院揭示》出现后,很快成为南宋各地书院统一的学规。后来,宋理宗在视察太学时,亲自书写《白鹿洞书院揭示》,使之成为御颁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直影响了元明清各朝,不但书院仍将之作为学规的范本,甚至各级官学也将之作为办学的准则。 明代大儒王阳明,对《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
朱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即强调小学教育,也重视大学教育,还对学前教育、女子教育、特长教育给予关注。朱熹还亲自编著教材,其中有儿童启蒙教材《小学》六卷,《童蒙须知》一卷,《训蒙绝句》五卷,这些教材成为后来私塾开课授徒之用。而朱熹的《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则是作为书院教材之用。朱熹的《经筵讲义》,顾名思义就是给皇帝讲课时所用的教材。另外朱熹的许多著作,虽然不是作为教材之用,但可以将它们视为教学参考书。
朱熹作为教育家是全面的,而其历史地位,可以用康熙皇帝对其尊崇之举来表述。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一万世一定之规”。说朱熹“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祍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御纂朱子全书·序言》)
忠孝传家久还是忠厚传家久:忠孝传家久,读书继世长。
意思是: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就像诗和书能够在世间流传如此长久。
相关内容:
忠孝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作者:方彦寿
在福建不少的地方志书上,记载着“雨钱助葬”的故事。说的是唐昭宗乾宁年间(894年—897年),建阳熊氏二世祖熊衮,字补之,又字葺山,时任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性至孝,时当乱后,例无俸给,惟立功时有赏赍。
”熊衮将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而不留分文,导致“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天忽雨钱三日,始毕葬事”。后人因此称其为“忠孝雨钱公”。此事见载于明何乔远《闽书》、明清时期的《建宁府志》和历代《建阳县志》中。福建省图书馆所藏《潭阳熊氏宗谱》,其中所载熊衮的生平,与此相同。
对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认为不太可信。主要疑点有二:一是身居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的高官,怎么能如此穷困?其实情是,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国力日衰,民生凋敝,朝廷“例无俸给”之事,没有发生。
二是感天动地,降雨为钱,可信吗?这其实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美丽误会。其实情则可能是,众乡亲被他的孝心感动,在某个雨夜把钱抛到他家院子里了;再告诉他,昨夜下了一场雨,家家户户钱铺地,然而除了熊家之外,其他家都不可用。在不明底细的人看来,真觉得是上天的特别眷顾呢!
尽管这样,作为熊氏后裔,对此传说却坚信不疑。除了在宗谱中有不少记载外,至今在熊家后人的祠堂中,还有“雨钱世家”“雨钱堂”等牌匾。
在其后裔理学家熊禾的著作,如《重刊熊勿轩先生文集》中,也记载着熊衮著有《雨钱集》十卷;逝世后,朝廷赐谥号曰“忠孝”。
而在明代的建阳书坊中,更是先后出现了以“雨钱世家”“雨钱堂”“雨钱馆”等命名的刻书作坊,刊刻了不少典籍。至今,在中国国家馆中,仍有明代“书林雨钱世家”刊刻的《新锲益府藏板从姑修禊一线天会奕通玄谱》古籍善本珍藏。
由此可知,忠孝传家,已经成为“忠孝雨钱公”子孙后裔代代传承的信仰。在这些后裔中,主要代表人物,宋代有史学家熊克、朱门后学熊刚大,元代有理学家、教育家熊禾,明代则有小说家熊大木等。
熊克(1132年—1204年),字子复,建阳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主簿、镇江府学教授、诸暨知县、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等。
熊克的主要成就在史学,著作有《中兴小历》《九朝通略》《诸子精华》等。《中兴小历》记事起于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迄绍兴二十年(1150年)十二月。
通过这一时期宋金和战和南宋内政等问题,表达作者企盼南宋“中兴”的爱国思想。为弘扬儒学孝道思想,熊克将家乡建阳的雕版印刷技艺发扬光大,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学宫刊刻了汉郑康成《孝经注》,底本得之于建安史学家袁枢。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复从袁枢仲机得之,刻于京口学宫。”
熊节,字端操,建阳人,朱子门人,甫十岁即喜读《易》。庆元五年(1199年)上殿廷对,当时正是所谓“伪学之禁”之时,熊节仍能坚守师门立场,不迎合时好,上言恳请君主纳谏行仁求贤。后历官通直郎知福州闽清县。
熊节著述丰富,传世者有与熊刚大合编的《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是书博采两宋诸儒遗文,以训、戒、箴、规、铭、诗、赋、序、记、说、录和辨等文体分类编次。首列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和朱熹七贤遗像,以及传道支派,末附以七贤生平行实。
明清时期,以“性理”命名诸书蜂起,实滥觞于此书,故此书在宋明理学传播史上的意义,被清四库馆臣喻为有如“作乐者之苇籥,造车者之椎轮”。
建阳学者熊刚大(生卒年不详),号古溪,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从学于朱熹弟子蔡渊、黄榦,曾任建安(今建瓯)县学教授。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在武夷精舍编纂《小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学教材。
此书问世以来,在各地得到大力普及和推广,在讲明伦理推行孝道,促进社会教化等方面均产生重要作用。为推广传统孝道思想,熊刚大著《小学集解》。以时序而言,此书是最早诠释朱子《小学》的著作。
此后,又有元初建阳熊禾作《小学句解》。《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熊禾《勿轩集》引元许衡序,称其“有《四书标题》《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小学句解》传于世”。
熊禾(1247年—1312年),字去非,号勿轩,入元后,改号退斋。他是元代福建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阐扬和传播朱子学而不遗余力。建阳历史上有“七贤过化之乡”的美称,熊禾位七贤之列。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熊禾30岁,距其中进士不过两年而已。在这一年,熊禾改号“退斋”,以明其从此退隐山林,誓不仕元的心志。
至元年间(1279年—1294年),元朝当局闻熊禾之名,曾多次命其到州府中任职,熊禾均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招聘。此后在元朝生活的35年中,熊禾始终批元褒宋,自称“宋之义士,元之顽民”,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谢枋得(1226年—1289年)抗元兵败后,从江西流亡到福建,避地至建阳,闻熊禾之名,专程到熊禾武夷洪源书堂拜访。二人相见恨晚,“共诉宋亡之恨”。他们道义相合,相与研讨朱熹的性理之学。
二人相聚,长达数月而不忍遽别。时已年届六旬的谢枋得,与年仅38岁的熊禾成了莫逆之交。
元大德九年(1305年),熊禾从武夷山回到故里建阳,将其祖上唐代所遗鳌峰书院加以重建,在此讲学论道。为表达对朱熹的崇敬之意,将其门朝向改为面对云谷。
“大倡斯文,顾瞻梓里,重而新之。又增先圣燕居堂于前,道原堂于后,左则创文公师友之祠,右则建熊氏忠孝之祠。以其门对云谷,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
熊大木(约1506年—1579年),名福镇,号钟谷,又号鳌峰、鳌峰后人等,大木是他的字。建阳崇化书坊人,是明正统间 (1436年—1449年)著名刻书家熊宗立的曾孙,元代理学家熊禾的后人。
熊大木承其祖上刻书之业,以熊氏“忠正堂”名号也刻印了不少书籍。同时,他自己也动手编写了不少通俗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出现的较早的编撰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作家。
《北宋志传》是熊大木的代表作,与其另一部历史小说《南宋志传》合刊,通称《南北两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北宋志传》是作者在广泛搜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
此书之外,熊大木还编撰出版了《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是最早描写岳飞抗金事迹的小说。
熊氏“忠孝雨钱公”及其后裔的事迹,令人不由地想起民间流传甚广的那副对联:“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方彦寿)
关于“朱熹为什么会为后世所以敬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jyan/202508-1028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朱熹为什么会为后世所以敬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为什么会为后世所以敬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朱熹为什么会为后世所以敬仰?》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