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网上有关“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87- 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27日,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的放在门牙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引来一片惊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

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顺利得中。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惜。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而假期回乡时,李振声还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

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幸运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

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在当时国内从没有人尝试。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杂种不育,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

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自己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李振声说,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

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创新引起了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实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仍旧最热衷的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占了一半。

此后,李振声在多个场合提到粮食安全的问题。2004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他在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讲演,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利的支农措施,连续三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粮食产量已近1万亿斤。

这位老人深知,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问题。2005年4月,他在博鳌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回应十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圆茄品种一般植株高大,叶宽而厚,果实为圆球形、扁圆球形或椭圆球形,皮色紫、黑紫、红紫或绿白。不耐湿热,中国北方栽培较多。多数品种属中、晚熟,主要品种有六叶茄、九叶茄、天津二苠茄、七叶茄、丰研1号、丰研2号、天津快圆茄、圆杂2、新乡糙青茄、黑圆星茄子、大苠茄、青棱茄、滨州圆茄、沧海2号、黑贝1号圆茄、毛圆茄、紫光大圆茄、圆丰1号、圆茄王、辽茄8号、圆杂1茄、京研2号、京茄1号、安阳大红茄、先锋茄子、蒙茄4号茄子等。

(1)六叶茄北京市地方品种,1984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高产、质优、适应性强的早熟圆茄品种。株高约70厘米,开展度90厘米,生长势中等。第一果着生于主茎6叶节上方。果实圆球形或略扁圆形,果纵径8~10厘米,横径10~12厘米。外皮紫黑色,有光泽,果肉浅绿白色,肉质致密、细嫩,品质好,单果重400~500克。耐低温,耐热性差,不耐涝,抗病虫能力弱。适于春季露地地膜覆盖早熟栽培和塑料大棚、中小拱棚栽培,每667米2产量2500~3000千克。适于北京及华北部分地区种植。北京地区1月份阳畦播种育苗,4月下旬露地加盖地膜定植,行距53厘米,株距40厘米。中小拱棚栽培,7月上旬播种育苗,8月上旬定植。塑料大棚栽培,12月下旬保护地播种育苗,翌年3月下旬定植。(2)九叶茄北京市地方品种。株型直立,生长势强,株高约1米,开展度1.2米,侧枝生长较直立。第一果着生于主茎9叶节上方。结果多而大。果实扁圆球形,外皮黑紫色,有光泽。果肉浅绿白色,肉质致密、细嫩,籽少,品质好,单果重1000克。晚熟种,定植后约60天采收。耐热性较强,耐涝性和抗病性较差,易受茶黄螨、红蜘蛛为害。适宜夏季露地栽培,可恋秋栽培,每667米2产量为3000~5000千克。北京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露地播种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下旬定植,适于春露地和夏播种植,是华北、西北地区的主栽品种,苗龄春播70~80天,夏播50~55天。株行距50×83厘米,667米2栽苗1600株,用种量25~50克。适于北京、华北、西北地区种植。(3)天津二苠茄天津市优良地方品种,经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多年提纯复壮而成。株高约70厘米,开展度约60厘米,门茄着生在第七、八节。果实圆球形或略扁,商品果横径12~15厘米,纵径10厘米以上,表皮紫色,果顶部位略浅,有光泽。单果重750克以上,最大果实可达1500克。果肉白色,致密而细嫩,种子较少,品质优良。天津二苠茄为中熟品种,较耐盐碱、高温和高湿,喜肥水。以春露地早熟栽培为主,亦可恋秋延后栽培。若采取整枝(摘除第一个侧枝)亦可作保护地栽培。一般每667米2产量可达5000千克左右。一般每667米2定植1200~1500株,若整枝,可每667米2定植2500株。覆盖地膜和加强防涝是早熟、增产和防止烂茄子的重要措施,并要及时防治绵疫病、褐纹病、红蜘蛛和茶黄螨。(4)七叶茄北京市地方品种,1987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高产、质优的中早熟圆茄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80~90厘米,开展度1~1.2米,始花节位7~8节。果实微扁圆形,纵径10厘米左右,横径14厘米左右。皮紫黑色,有光泽。果肉浅绿白色,肉质致密、细嫩,单果重600~800克,每667米2产3500千克以上。中早熟品种。耐热性较强,抗病性较差,不耐涝,耐短期贮运。适于春季露地栽培,也可用于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栽培,每667米2产量为3000~5000千克。适于北京、天津及华北部分地区种植。北京地区1月中旬至2月上旬阳畦播种育苗,4月底至5月初定植,行距67~83厘米,株距40~47厘米。门茄收获后进行培土,防止倒伏。及时摘除门茄以下的侧枝叶,有利通风。雨季防涝、排涝,注意防治病虫害。(5)丰研1号(又名黑又亮)

北京市丰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混合杂交后代中经多年连续单株筛选而成的常规品种,1989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株高约80厘米,植株较直立。茎秆紫色,叶窄小,叶面着生细密的短刺毛,叶脉及叶柄上有刺,萼片、果柄上亦有均匀稀疏的短刺毛。第一果着生于主茎9叶节上方。果实近圆或稍扁圆形,外皮深紫色,有光泽。果肉浅白绿色,肉质致密、细嫩,品质好,单果重500~700克。晚熟,从播种至始收100天左右。抗逆性强,耐热、耐涝,较抗黄萎病、绵疫病、病毒病和茶黄螨。适于夏季露地栽培,每667米2产量为3500千克。适于北京地区种植。北京地区夏季栽培,4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种育苗,6月中下旬定植。大小垄栽培,大垄行距70~80厘米,小垄行距30厘米,株距50厘米,每667米2栽苗2300~2600株。生长期及时摘除侧枝,门茄收获后及时中耕培土,防止倒伏。(6)丰研2号北京市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0年以808-3-1-6和811-9-1-6两个自交系为亲本育成的茄子早熟一代杂种。株高75厘米左右,开展度65厘米左右,植株直立,叶稀,适宜密植。主茎6叶开花结果,门茄比北京六叶茄早熟7天左右。果形扁圆,果皮黑紫有光泽,品质好,海绵组织实。单果重500克左右。坐果率高。适合早春保护地栽培。一般每667米2产4000千克。大棚种植于12月中、下旬播种,苗龄90天,定植期在第二年3月份的中、下旬。定植前1周进行幼苗锻炼,定植地块每667米2施农家肥5000~7500千克,磷、钾肥15千克。每667米2定植2900~3400株。定植缓苗后各浇一水,然后中耕。门茄长到2~3厘米时浇水,以利果实的膨大,门茄、对茄收获前各追一次肥,每667米2施15千克复合肥或25千克碳酸氢铵。开花时用生长素蘸花,以促果实膨大。适于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区种植。(7)天津快圆茄天津市西郊区的地方品种。株高60~70厘米,开展度70厘米。茎秆紫色,叶长卵形、绿色,叶缘波状,叶柄及叶脉浅蓝色。第一果着生于主茎6叶节上方。果实近圆形,纵径10厘米,横径12厘米,外皮紫红色,有光泽。肉质紧实,单果重500克左右。早熟,定植至始收约45天,果实生长快,前期产量高,耐寒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每667米2产量2000千克。适于天津及华北部分地区种植。天津地区于1月上旬播种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6月上中旬始收,7月底拉秧。(8)圆杂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中早熟圆茄一代杂种。生长势强,连续结果性好,单株结果数多。果实圆球形,纵径9~11厘米,横径11~13厘米,单果重400~750克。果色紫黑,有光泽,商品性好。肉质致密、细嫩。每667米2产4500千克以上。适于保护地、春露地和夏播栽培。北京地区春露地栽培,2月上、中旬播种,4月底至5月初定植。株、行距50厘米×66厘米,每667米2栽苗2000株。保护地栽培苗龄90~100天,夏播栽培苗龄55天左右。每667米2用种量25克,适宜在华北、西北地区种植。(9)新乡糙青茄河南省新乡市郊区农家品种。199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株高65~80厘米,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第一果着生于主茎6~7叶节上方,果实卵圆形,外皮青绿色。果肉绿白色,肉质致密、味甜,品质好,单果重356克。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为210天。喜温,耐热,抗病,雨水过大时易烂果。适宜春季露地栽培,每667米2产量为5000千克左右。适于河南、河北、内蒙古、辽宁等省(自治区)种植。河南地区12月上中旬温室或阳畦育苗,翌年2月上旬分苗,苗距10~13厘米,4月中旬定植,大小垄栽培,宽行75~85厘米,窄行46~53厘米,株距26厘米,每667米2栽苗3750株。结果前期少浇水,勤中耕,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根系生长。中后期及时浇水、施肥,注意防治病虫害。(10)黑圆星茄子属中早熟品种。株高80~90厘米,开展度80厘米,果实近圆形,黑紫色,平均单果重500克左右,果肉浅绿色,肉质细嫩,较坚实。耐寒,喜水肥,较抗黄萎病,每667米2产4000千克左右。(11)大苠茄天津市地方品种,1987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株高90~100厘米,开展度95厘米。茎秆紫色,叶长卵圆形,绿色,叶柄及叶脉紫色。第一果着生于主茎9叶节上方。果实近圆形,外皮紫红色,有光泽,果顶处稍平。果肉白色、细密、细嫩、籽少,品质好,单果重1000克,最大单果重2000克以上。晚熟品种,定植至始收60天左右。耐热,抗病,喜肥水,丰产性好。适于春季露地栽培,亦可作恋秋栽培,每667米2产量为7000千克左右。适于天津、内蒙古、河北等地种植。天津地区1月底保护地育苗,5月上旬定植,春季恋秋栽培,每667米2栽苗1000株左右;不作恋秋栽培,可适当加大密度。施足底肥,结果期加强肥水,注意排涝以防烂果。适时打底叶或整枝。(12)滨州圆茄滨州地区种子公司经多年筛选而成。该品种根系发达,生长势旺盛,株高70~80厘米,主茎高3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开展度60厘米。茎秆紫黑色,附有较密的刺毛。叶长椭圆形,略带紫红色。花紫红色,单生或双生。果实紫红色,圆球形,光泽好,果脐小,平均单果重500克。此品种为中早熟品种,第一花着生节位7~8节,门茄从开花到采收为25~30天。该品种连续结果性强,喜大肥大水,耐低温弱光,非常适合保护地栽培。滨州地区早春保护地栽培一般在12月上旬育苗,3月上旬定植。定植行、株距为60厘米×60厘米,一般每667米2栽苗1800~2000株。定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每667米2施优质农家肥3000千克、磷酸二铵25千克。定植后肥水管理以促为主,缓苗后追施尿素,每667米210千克。开花后7~9天门茄进入瞪眼期,要及时浇大水。整个结果期土壤要保持湿润。滨州圆茄为山东省滨州地区的茄子主栽品种。该品种既适合露地栽培,也适合早春保护地栽培,是一个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优良圆茄品种。(13)沧海2号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和沧海园艺场从农家品种筛出的优良单株,并进行自交培育而成。植株生长势强,属中晚熟品种,果实扁圆形,深紫黑色,有光泽,平均单果重1.5千克以上。门茄平均3千克以上。春栽1月份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夏栽4月份育苗,6月上中旬定植。适于全国各地栽培。露地栽培,平均每667米2产8000千克以上。单株产量在8~10千克。该品种喜肥水,定植前每667米2沟施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加磷酸二铵25千克。定植行、株距100厘米×80厘米,定植后及时浇水缓苗,中耕除草,整个栽培过程分3次培土。门茄显蕾前必须喷一次菊酯类农药,防治虫害。(14)黑贝1号圆茄母本为天津二苠茄高代自交纯化分离的品系98-24,父本为98-8品系。该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植株开展度小,直立性强;叶片绿色略带紫色,叶柄紫黑色;中熟,门茄着生于第八至九节,坐果能力强;果实圆球形,紫黑色,果形指数0.93;平均单果质量580克,最大达910克;商品品质优良,果皮黑亮较厚,耐运输,果肉脆嫩洁白,褐变很轻,烹饪色泽好,口感风味佳;耐寒能力较强。生产试验平均每667米2产7000~8000千克。适于华北地区棚室春提前和秋延后及露地栽培。(15)毛圆茄辽宁五星毛圆茄,色泽紫黑,皮厚,商品性好,每667米2产量高达5000~10000千克,耐贮运,秋延迟栽培可补充秋淡季蔬菜市场。播期为夏秋栽培6月上旬至中旬,秋延迟栽培6月中旬至下旬。每667米2用种50克。播种前将种子浸泡4~6小时,于阴凉处晾干,然后拌细土均匀撒入苗畦,再覆盖0.5~1厘米厚的过筛细土。出苗后及时遮阳,进行浇水、除草、间苗等管理,并适期进行定植。其他各生育期加强管理。(16)紫光大圆茄河北省永年县紫光蔬菜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紫光大圆茄为中、早熟品种,植株生长旺盛,株型较紧凑,成株高150厘米左右,分枝力强,主茎粗壮,叶片肥大,高抗绵疫病,中抗黄萎病。果实为圆形,果皮紫黑闪亮,无青顶、白顶,果肉乳白色,味甜,果肉高抗褐变,烹熟后仍为乳白色。种子少,种粒小。平均单果重500~750克。该品种适宜春提前及秋延迟在大、中拱棚栽培,每667米2产6000千克以上。该品种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销售极受欢迎。秋延迟大、中拱棚栽培,7月上、中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定植,株距40厘米,行距70厘米,也可分双行大小垄栽培。随植株生长,去门茄以下萌芽,中耕2次,培土护根。因该品种生长势强,需施足基肥。一般每667米2施优质有机肥5000千克以上,磷肥40千克,磷酸二铵30千克,前期以控水为主,采门茄后,随水追施磷酸二铵20千克,以后看墒情及长势浇水施肥。植株整个生育期,应喷施磷酸二氢钾肥液2次,同时注意防治茶黄螨。适宜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等省(直辖市)种植。(17)圆丰1号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天津市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杂交一代早熟品种,已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门茄着生于第七节位,株高70厘米,开展度65厘米,果实深紫色,扁圆形,发育速度快,肉质洁白细嫩,品质极佳,单果重550克。较耐黄萎病和根腐病。每667米2定植2000~2200株,产量4500~5000千克,适合早春保护地和春露地栽培。适合华北、西北及中原地区早春保护地和春露地栽培。(18)湘早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198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株高约85厘米,开展度53厘米,株型较紧凑。第一果着生于主茎6~8叶节上方。果实长卵圆形,外皮紫黑色。果肉白绿色,肉质疏松,品质中等,单果重200克左右。极早熟,早期坐果率高。适于春季露地早熟栽培,也可作越夏栽培,每667米2产4000~5000千克。耐寒性强,耐低温弱光,不耐高温干旱,抗病性中等,耐长途运输。适合于喜吃卵圆茄的地区作露地或大棚、温室等保护地早熟栽培。长沙地区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保护地播种育苗,4月上旬定植,行距53~60厘米,株距46~53厘米。(19)朗高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开展度大,花萼小,叶片中等大小,无刺,早熟,丰产性好,采收期长。适于冬季温室和早春保护地种植。果实长形,果长25~32厘米,直径6~8厘米,单果重300~350克,果实紫黑色,绿把、绿萼,质地光滑油亮,比重大,味道鲜美。货架寿命长,商业价值高,每667米2产15000千克以上。(20)圆茄王又名霸王茄,经多年提纯选育而成,属晚熟品种。果实椭圆形,黑紫色有光泽,果肉白而细嫩,品质佳,抗病耐贮。株高100~150厘米。单果重1.5~2千克,最大单果重达4千克,一般每667米2产1.2万千克,高产达1.5万千克以上。圆茄王可称得上是目前国内珍稀、优质、最高产的茄子品种。每667米2用种40克左右。(21)辽茄8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培育的紫圆茄杂交种。果实圆形,单果重300克左右。果皮黑紫色,极亮,商品性好。果肉白色,质地紧密,耐运输。早熟,生育期110天。产量高,平均每667米2产5500千克。耐低温弱光,在弱光下果实着色好。适合春提早、露地、秋延迟栽培。育苗时土温在20~25℃为宜。注意防“带帽”出苗现象,可用喷雾器于傍晚把种壳喷湿,让子苗夜间脱帽。8~9片真叶时定植,及时中耕。田间管理时适当增施肥水,采用双干整枝,封垄后,将基部衰老叶片及病叶分次摘除。要注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病虫害发生。(22)圆杂1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圆球形品种。植株生长势中等,单株结果数多。果实圆球形,纵径8~10厘米,横径10~11厘米,单果重400~500克。果色紫黑光亮,商品性好。在低温下坐果能力强,比圆杂2早熟10天左右。每667米2产3500千克左右。适于春露地、保护地及秋冬日光温室栽培。北京地区春露地栽培,2月上、中旬播种,4月底至5月初定植。株、行距50厘米×60厘米,每667米2栽苗2000株。保护地栽培苗龄90~100天,每667米2用种量25克。适宜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种植。(23)京研2号北京蔬菜研究中心最新育成的中早熟圆茄一代杂交种。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浓绿,叶片大,茎粗壮;花器官较大,果实发育速度快,连续结果能力强,平均单株结果数10个以上,单果重500~750克,每667米2产5000千克以上。果实圆球形,果皮紫黑发亮,果肉浅绿白色,肉质致密细嫩、品质佳。该品种抗黄萎病,后期植株不易衰老,再生能力强。适于大棚、小拱棚覆盖露地早熟栽培和夏秋栽培。北京地区小拱棚覆盖露地栽培1月上旬播种育大苗,4月中旬定植于小拱棚内,5月上中旬撤除小拱棚,露地生长。春露地栽培,1月下旬播种,4月底定植;行、株距60厘米×50厘米,每667米2栽2200株左右。花期用20~30毫克/千克2,4-D蘸花,后期注意整枝打老叶,可明显促进果实膨大,有利于果实着色。(24)京茄1号北京蔬菜研究中心最新育成的早熟圆茄一代杂种。早熟,始花节位7~8片叶,对低温适应性强。植株生长势强,叶色紫绿,株型半开张,比较紧凑,连续结果性好,平均单株结果数8~10个,单果重400~500克。果实扁圆形,紫黑发亮,果肉浅绿白色,肉质致密细嫩、品质佳。该品种低温下果实发育速度较慢,前期产量比北京七叶茄增产30%以上。适于温室及大、中棚等保护地栽培。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栽培,一般10月底播种,翌年2月初定植,春大棚栽培12月底至翌年1月初播种,3月中下旬定植。行、株距60厘米×40厘米,每667米2栽3000株左右。花期用20~30毫克/千克2,4-D蘸花,后期注意整枝打老叶,以利通风透光。(25)安阳大红茄河南省安阳市蔬菜研究所选育的常规品种,199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株高120厘米,开展度80厘米,茎秆粗壮,抗倒伏,8~9叶节始花。叶片大,叶长30厘米,宽24厘米,绿色,叶面有茸毛,茎、萼片和叶脉紫红色。果实近圆形,果面光滑,紫红发亮,果肉细嫩洁白,品质上等。单果重1~1.5千克。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热,高温季节仍能正常开花结果,抗病性强。晚熟,定植到门茄上市50~60天,春栽每667米2产5000千克以上,夏栽每667米2产3500~4000千克。适宜华北各地春、秋两季露地栽培。每667米2栽1500株。(26)先锋茄子正大交配紫圆茄品种。该品种着果力强,膨大迅速,株型稳健,抗逆性强,单果重750~1000克,外观商品性佳,肉厚籽少,不易老化,货架期长。(27)蒙茄4号茄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配的一代杂种。1999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植株高70~80厘米,株幅69.4厘米,生长势强。门茄着生在第七至第八节上,平均单株结果4~6个。果实近圆形稍扁,长8~11厘米,粗12厘米。单果重400~450克。果皮深紫色,有光泽,果肉紧密、细白,品质好,商品性好。耐贮运,中早熟。每667米2产4500千克左右。露地栽培。适宜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露地种植。呼和浩特地区3月中下旬播种育苗,苗龄70~80天。每667米2栽苗3200~3300株。开花时期气温较低,用15~20毫克/千克2,4-D蘸花,或用20~30毫克/千克番茄灵喷花,可防止落花落果。(28)茄杂1号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85厘米,首花节位在第九节。果实高圆形,单果重600克。果皮紫黑色,果面光滑,果肉白色细嫩,味甜,种子少,商品性好。每667米2产4000~5000千克。早熟,抗寒能力较强,耐热性较差,较抗绵疫病。适应性强。适合双覆盖及地膜覆盖栽培。适宜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等地栽培。(29)茄杂2号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株高80~90厘米,植株生长势强。首花节位在第八节,果实圆形,果皮紫红色,果面光滑亮泽,果肉浅绿白色,肉质细腻,味甜,品质优,商品性好。单果重800~1000克。中早熟,定植到始收47天,果实膨大速度快,从开花到采收15天左右。每667米2产5000千克以上。较耐寒。抗黄萎病,耐绵疫病,适宜露地或早春保护地栽培,全国各地均可种植。(30)晋紫圆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株高90厘米左右,开展度90~100厘米,门茄着生于第七至八节。果皮紫色,有光泽,果实椭圆形,单果重500克左右,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品质优。每667米2产量在5000千克以上。早熟,前期产量高。抗黄萎病、绵疫病,适宜春夏露地栽培。(31)短把黑山西省地方品种。株形半开展,株高93厘米,开展度99厘米,茎紫色,首花节位在主茎第八至九节。果实近圆球形,纵径10.4厘米,横径10.8厘米,果皮黑紫色,果面光滑,有光泽,果柄短,果脐小,果肉致密细嫩,品质好,单果重700克。每667米2产量约为5000千克。较晚熟,耐旱。较抗黄萎病,适宜春夏露地栽培。(32)内茄1号呼和浩特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门茄着生于第八至九节,果实近圆形,横径12.1厘米,纵径12.0厘米,膨大速度快,果皮鲜紫色,果面光滑,果肉白色,致密细嫩,单果平均重500克以上。中早熟,每667米2产5000千克以上。抗黄萎病能力强,适宜圆茄种植区露地或保护地栽培。

关于“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jyan/202508-10640.html

(20)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02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wzjinhao
    用户080211 2025年08月02日

    文章不错《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