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教孩子的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管教孩子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管教孩子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小孩不服父母管教,的诗词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2.写父母对子女很严厉的诗句有哪些啊

幼学·家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

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

3.教育孩子的诗

1. 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

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3. .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4. 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对此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5. 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6. 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

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4.家长希望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的话

自古严师出高徒,没有今日的磨练就没有明日的成功,希望老师多多费心严格管教。古往今来有如下名言说明需要对孩子严加管家;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志不强者智不达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志当存高远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9、有志者事竟成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扩展资料: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出自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2、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韩 愈《进学解》 ,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而一寸长的黄金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比喻时间十分宝贵。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象》 ,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5、志不强者智不达。出自《墨子?修身》 ,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荀子?劝学》 ,意思是比喻徒弟更胜过师傅,后生更胜前辈,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之味。

7、志当存高远。出自诸葛亮《诫外生书》 ,意思是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出自 曹 植《赠白马王彪》 ,意思是大丈夫志在四海,即使相隔万里也好像就在身边一样。

9、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耿 列传》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王之涣《登鹳雀楼》,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父母对孩子教育影响的诗句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6.母亲对孩子管教的俗语

描写母爱的格言 1 冈察尔的名言: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这说明母爱是非常伟大的,是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的。 2 老舍说的: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对花一样重要。 3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4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5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6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7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8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9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10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1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12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13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日本) 14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15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16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17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18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9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国) 20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21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22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7.有关教育的诗句有哪些

1.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3. 《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4.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5. 《问说》

清代:刘开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要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 相关的诗句

1.写父母对子女很严厉的诗句有哪些啊

幼学·家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

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

2.感谢母亲教诲的诗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3.关于严厉的母爱名言警句有哪些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2.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3.“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

'红的'(注:指高粱饼子)。

——季羡林

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5.“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贝多芬

6.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

子爱是值得的。 ——夏加尔(绘画大师)

7.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8.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9.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就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

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马克·吐温

10.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重视教育的经典句子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贤: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 否: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适从,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宠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枣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说是操心它,其实是恨它。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对子女的宠爱和骄纵正是害了他们。

●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

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

●打是疼,骂是爱。

《醒世姻缘注》指有时候的打骂,实际上是疼爱。

●恨铁不成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借代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焦急不满。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父刚:父亲刚严。母柔:母亲宽柔。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宋·王应麟《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加教导,性情就会变化。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氏家语》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

宋·王应麟《三字经》我教育儿子的,就靠一本经书。勤奋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儿戏是没有益处的。

●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

《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

善教·利导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论语·为政》看看他的动作、行为、观察他处理经手的事情,细审他的习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显露出来了。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

《礼记·学记》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的人,象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小声响;重重地敲就大声响。比喻回答问题要难易适度。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礼记·学记》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如及时雨沾溉万物,有成全道德品质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

●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针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指出《论语》中之所以所问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各因其材:意为都能因材施教。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各人的个性。

●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吕祖谦《东莱博义》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

●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说明要因材施教。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

●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

汉·徐干《中论·贵言》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善导:善于疏通引导。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性:人的自然质性。量:容纳的限度。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宋·张载《语录》教人最难,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才不会耽误别人。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

●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长:长处。偏:偏颇,偏向。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传习录》与人谈论学问,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 的短处。

●夫子循循善诱人。

《论语·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诚《菜根谭》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

明·洪自诚《菜根谭》毋过高:不能要求过高。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反而使人无可遵循。

●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

汉·徐干《中论·贵言》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

●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气质: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隅(yú):角落。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弗:不。强:勉励。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

●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尽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领悟。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端:开始。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学不厌而教不倦。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藐藐:疏远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壹:专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

●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大学的教学原则,总是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豫)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这叫做适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叫做合乎顺序(孙与顺同);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这叫做观摩。贯彻这四个原则,教学就兴旺了。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者》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经讲解而对方 还不知晓,那就应舍掉所讲的东西。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贤德的人,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把别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不明白,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怎么能够做到呢?)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要使先通晓事理的人去启发尚未通晓事理的人,要使先觉悟的人去唤醒尚未觉悟的人。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画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阐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舍:舍弃。是:这点,这个。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嘉言:动听的话。讲学没有明确的宗旨,即使说得再好,也不过没有头绪的乱丝罢了。

●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谓教育人要从思想上着手,要教人读书明理。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明·王守仁《传习录》讲授知识不在徒然追求过多,可贵的是精和熟。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讲授的功夫有限,实际运用却是无限的。

修德·育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专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活动于六艺之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对道义不依从,自己有了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是我感到忧虑的.

●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好:爱好.刚:刚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刚愎自用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狂妄.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阳货》直:爽直.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学习,其毛病是有急躁.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阳货》信:信实.贼:贼害.只讲信实而不学习,其毛病是有害于事.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知:同"智".荡:放荡.只爱智巧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轻浮放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仁:仁爱.愚:愚蠢.只讲仁爱而不爱学习,其毛病是愚蠢.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见:同"现",显现.光:通"广".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汉·王充《论衡·别论》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会有广博的见识.

●百行以德为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为重要.

●仁义其教之本乎.

隋·王通《中说·礼乐》教育的根本在于仁义.

●德行之于人大矣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宋·朱熹《学校贡举私议》德行对于人来说可谓重要了,所以古时的老师,没有不是把它摆在首位的.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

宋·王安石《洪范传》治:管理.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是.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成德:成全德行.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清·张履祥《备忘二》德器:道德器量.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清·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发展的人.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

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 六艺:指古时学习的六门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以德育为先。

清·康有为《大同书》应当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作为首要的事情。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体:养育身体。开智:启迪开拓智力。

●学必以德性为本。

元·吴澄《草庐学案》从学必须以修炼道德情性作为根本。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上:首位。下:次之。

●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

元·郑玉《送唐仲实赴乡试序》文艺:文章技艺。以道德品行作为根本,而文章技艺是次要的。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

清·张履祥《备忘三》业:学问,技能,事业。著:显示出来。修:研修完善。

●学生以勤学为务,尤以立品为先。

清·张之洞《札知县蒋楷等充武备学堂稽察委员》立品:确立品质。先:首要。

●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指出知识即力量,人受教育有才能是强者。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

清·康有为《大同书》人的愚昧不贤能,是由于智育教育不完备所招致的。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充乎其极,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曷足贵哉。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强调道德教育对于塑造人才的重大作用,指出忽视它,只能造就书呆子和学舌之辈。

●重精神,贵德育。

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亦指神志,风采。贵:崇尚。

●有文采以养其目,声音以养其耳,威仪以养其四体,歌舞以养其血气,义理以养其心。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这里程颐提出有利身心发展的五项措施。

●国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清·梁启超《新民说》这是梁启超新民说的核心。

●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清·严复《原强》当今的人论及一个国家富强的有效之法,认为强壮体魄是其根基。

●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

清·康有为《大同书》养身健乐:涵养身心使之健康快乐。

●外国教育,必有体操,所以强其体魄,壮其胆色,养成不畏强敌,不慑雷霆之志,然后内可以清国难,外之以拒强敌。

清·梁启超《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清:清除。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醒世诗十首分别是?

1.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作者:马卡连柯

2. 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作者:爱比克泰德

3.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4.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作者:陶行知

5.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作者:《弟子规》

6. 妇女教育的不可动摇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 作者:希特勒

7. 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 作者:列宁

8. 教育植根于爱。 作者:鲁迅

9.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作者:柏拉图

10. 父善教子,教于孩裼。 作者:(宋)林逋

11. 欲得儿孙贤,无过教及身。一朝千度打,有过更须嗔。 作者:(唐)王梵志

12.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作者:(元)佚名

13.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作者:孟子

14.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作者:赫尔巴特

15.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作者:马卡连柯

16. 我们有无产阶级道德,我们应该发展它,巩固它,并且以这种无产阶级道德教育未来的一代 作者:加里宁

17. 传家有道惟存厚;教子无方只求严。 作者:《格言对联》

18. 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马克思

19. 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醒世诗十首:

其一

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

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求处便无忧,

而今看破循环理笑倚栏杆暗点头。

其二

戈盾随身已有年闲非闲是万千千,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鱼浑已矣芒鞋竹杖兴悠然,

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其三

为人不必苦张罗听得仙家说也么,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锦衣玉食风中烛像简金鱼水上波,

富贵欲求求不得纵然求得待如何。

其四

新命传宣墨未干栉风沐雨上长安,

低头懒进三公府洗足著登万善坛。

受戒固多持戒少承恩容易报恩难,

何如及早回头看松柏青青耐岁寒。

其五

要无烦恼要无愁本分随缘莫强求,

无益诺言休著口非干己事少当头。

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

看破世情天理处人生何用苦营谋。

其六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

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隐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其七

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禄禄几时闲,

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换贫贫富富有循环,

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

其八

独对青山一举觞醒来歌舞醉来狂,

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催两鬓霜。

身后碑名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

得些生意随时过光景无多易散场。

其九

得失荣枯总任天机谋用尽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螂捕蝉。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得过一日过一日一日清闲一日仙。

其十

贪利逐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关于“关于管教孩子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jyan/202508-11368.html

(20)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管教孩子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管教孩子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小孩不服父...

  • wzjinhao
    用户080512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关于管教孩子的诗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