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

网上有关“大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一位较为出色的政治家。他从小便聪明伶俐,机智果敢,深得父亲的喜爱。早在唐高祖李渊统治时期,他便陆陆续续的被封为长沙郡王等官职。后来在父亲继位之后,他自然也得到了升迁,被升任为汉王。在当时,朝中大臣都以为李恪有成为储君的可能,却不想变故突生,晋王李治凭借着孝顺之心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因而被立为太子。

虽没有成为大唐储君,但李恪并没有因此记恨李治,反而更加尽心尽责的辅佐在李治身边。却无奈在后来牵扯到了房遗爱谋反一案,李恪被当时的太尉长孙无忌所陷害,最终蒙冤去世。好在多年之后得到平反昭雪,重新恢复武王爵位。

幼时果敢,父亲看重

公元620年,这个时候的唐朝已经建立了三年,天下大部分被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当时的李恪年仅两岁,凭借着皇帝孙子的身份担任襄州刺史,一直后来又被授任为凉州刺史,改任汉中郡王。在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储君之位后,作为他的儿子,李洛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凭借着皇子的身份晋封为汉王。第二年他又改封为蜀王,并同时授予益州大都督等官职。由于年纪尚小,因而养在宫中,没有前去任职。唐太宗膝下儿子众多,但李恪却凭借着聪明伶俐得到了唐太宗的喜爱,甚至亲自指导李洛的文章,这在当时可是极少见的。

贞观八年,中书舍人上书皇帝说:“我发现密王等人都是皇帝的亲人,而皇上心怀有爱,仁义高尚,不仅分发给他们车辆华服,还给他们封地。我看见那些皇子拜见皇叔,叔叔们也要进行回礼,既然王爵相同,家人之间也有礼节,怎么能够颠倒尊卑呢?我请求陛下废除此项规定,将礼节作为永远遵守的规则。”从那之后,唐太宗便下诏废除密王等宗室长辈对吴王魏王等皇子的跪拜之礼。

随着李恪年龄渐渐长大,他所得到的官职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贞观七年,他又被受任为青州刺史,贞观八年则被拜为益州大都督,这也直接开创了亲王遥领大都督的先例。在他即将外出任职之前,他曾经与唐太宗一起用膳,事后唐太宗感叹极多,曾对房玄龄等人说:“我和儿子虽然想多相处,但国家与小家的事情实际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孙可以世世代代传承祖宗基业,断绝错误的想法。现在我供养太上皇与私人感情也有所不同,是为了安抚国家,不让太上皇烦恼,这是君主表达孝顺的方式。”

后来唐太宗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了实践,他通过世袭封建重新设置封国的方式,以此来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将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全部世袭封建,李恪自然也在其中。

初任吴王,太宗训诫

在这种背景之下,李恪很快便从蜀王改封为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却由于一些原因,他没有前去赴任。公元637年,李恪担任青州刺史一职,他欣然前往赴任,却不料在这一年年末之时,因为受到朝中大臣的弹劾而遭到了太宗的惩罚,被免去官职,并削减封户三百户。这次免职还留下了一个唐太宗劝诫的民间美谈。作为太宗的儿子,太宗自然是偏心儿子的,就曾经对手下的大臣说,弹劾的人应该辅佐我的儿子,而他却不能纠正他的过错,实在是罪该万死。

这时手下便立马有人劝谏说,房玄龄辅佐在陛下身边已久,都不能够阻止陛下外出打猎,那吴王作为您的儿子,谁又能够劝劝他呢?唐太宗十分生气,兀自进入内殿,过了很久之后单独召见此人,询问他为何要直接指责我。却不料此人回答说:“我从前就听说过皇帝圣明,大臣正直。面对如此情况,我不敢不向皇帝进言我的见解。”听完解释之后,唐太宗才打消了怒气。在我看来,也是通过这件事足以看出唐太宗对儿子的爱护之情。

在经过大臣的劝诫之后,唐太宗也认为免去儿子官职是正确的行为,但在不久之后,李恪又一次得到了新的官职,他被任命为安州都督。对于儿子,唐太宗也是颇为上心,在李恪即将赴任之前,唐太宗就曾经亲自写信告诫他:“我作为一国之君统治着全国上下的百姓,而你因为是我的儿子,才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一定要更好的保卫国家。你要时刻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先人的美德,用道义来处理政治,用周礼来节制欲望,面对其他人的诱惑,必须慎重处理。”李恪见信之后十分感动,从此之后愈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让父亲为他担忧。

果不其然,在这之后史书上再也没有看见过李洛因为贪图享乐而被罢官免职的记载。不仅如此,任职期满回到朝堂的李恪甚至对当初弹劾他的人尊重不已,称他为老师,时常向他请教为官之道。

惨遭污蔑,幸得昭雪

永徽元年,这个时候的唐太宗已经去世了,新一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继承了王位。当时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还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地位也是极其崇高,担任司空一职。不久之后又改任为安州刺史,掌管着当地的军事大权。虽然自己没有当上皇帝,但是李洛也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更加兢兢业业的辅佐在弟弟身边,想要为巩固唐朝的统治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公元653年,初唐时期最大的一场政治冤案爆发了。之所以爆发,还要从高阳公主状告房遗爱对自己无礼说起。房遗爱为了保全自己,就与权臣长孙无忌联合起来诬告李恪谋反,使得李恪最后遇害。实际上,对于这位兄长,唐高宗也是十分不忍,就曾经哭着对手下大臣说,吴王是我共同长大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自己妄下决定,这也是可悲啊。

当时的兵部尚书便对皇帝说:“在先秦时期,周公除去蔡叔,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到了汉朝汉宣帝除去燕王,这都是按照国家法律而对他们给予惩罚,这些事情都才发生不久,陛下怎么能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擅自改动法律呢?”于是唐高宗便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按照原本的计划赐死李恪。李恪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落到如此结局,完全就是因为长孙无忌害怕动摇他在朝中的地位。奈何高宗不相信他,最终只得遭遇不幸。就这样,属于吴王李恪的历史便这样拉下了帷幕。

公元659年,由于多年来的把控朝堂长孙无忌受到皇帝的猜忌,因而获罪。作为当初被长孙无忌陷害的李恪被追封为玉林郡王,并得以进入宗庙享受祭祀。这件事也可以表明李唐王朝重新确认了他皇族子弟的身份,成为了初步的平反。唐高宗晚年时期,武则天把控朝堂,李恪的案子便一直放置高堂,无人问津。直到唐中宗复辟,恢复大唐统治之后,为了振李唐家族他才开始大量分封皇族子弟,就连李恪的长子也被册封为了正一品的王爷。属于李恪的爵位和封地这才被恢复,至此,李恪才实现了根本意义上的平冤昭雪。奈何逝者已逝,这不过是无谓的补偿罢了。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曾记载: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

作为一代贤能之士,吴王李恪却在最终惨遭不幸,真可谓是国家的损失。在他年轻时候,他就已经展现了出色的政治天赋,凡是他任职,他都将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当地百姓都大力称赞他,就连唐太宗也很是欣赏他,觉得这个儿子颇有他年轻时的风范。在储君之争时,原本李恪也是颇有希望的皇子,无奈受到旧太子的污蔑,最终使太子之位与他失之交臂。好在李恪也不是一位偏执之人,虽未登上皇位,但他仍然一心一意的辅佐在唐高宗李治身旁,为唐朝的发展尽心尽力。在我看来,如果当初登上皇位的是李恪,那么或许唐朝的历史将会改写,武则天最后也不会登基为皇,使得李唐家族蒙羞多年。无奈过去已经成为了历史,唯有珍惜当下。

李恪和高阳公主是如何死的?在什么时候?是单纯的兄妹关系吗?高阳公主有心仪的人吗?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爱的五个公主之一,不过不同于其他几位,历史上对她出生没有太详细的介绍,只是记载了她死于公元653年。这个公主最为出名的不是政治上的影响,而是为世人用于调侃的感情生活,这也间接导致她的死。

 唐朝高阳公主怎么死的

高阳公主的生命并不长,最终是被唐高宗赐死的。当年高阳公主因不满丈夫房遗爱,恰巧又遇上了心仪之人辩机和尚,于是两人有来往,做出 *** 之事,虽然丈夫没有将此事告发,但因为一次盗枕时间让事情公开。唐太宗愤怒之下腰斩了辩机和尚,让高阳公主很伤心,也失宠于唐太宗。

高阳公主扮演者

辩机和尚死后,高阳公主的感情没有了寄托,空虚的她竟与其他和尚、道士行*秽之事,并纵容他们,甚至想让丈夫的哥哥成为自己的裙下之臣。由于分家导致财产、爵位继承方面的问题,高阳公主在朝中诬陷房遗直对自己做了非礼之举。这是何等的罪名,房遗直对弟弟和弟媳的所作所为忍无可忍,最终揭发了他们想要用户荆王企图谋反的事。

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此案,他本来并没有想要杀高阳公主,但是既然事情依然发生,就顺势将吴王李恪拉入其中。他处心积虑让房遗爱指认李恪有参与谋反,除掉了威胁李治皇位的劲敌。最后,因为某犯罪,唐高宗赐高阳公主自尽,房家也几乎灭亡了。

 唐朝高阳公主结局如何

高阳公主结局并不好,但是这对她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甚至得不到同情。她拥有不俗的外貌,又贵为一朝公主,如果不是太纵容自己,相信也不会有性命之忧。一个心智不高、不擅长权谋人在却参与了政治谋划,想要发动政变,亲自将自己推入了深渊。

武媚娘传奇高阳公主

她最后的归宿仅仅是一座孤单的坟墓,不甘空虚,行事直接,又没有足够的心机谋略作平衡,做事不想后果,害死了自己也连累了亲人。

高阳公主的任性连累了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吴王李恪的死。如果不是和辩机和尚的感情挫折,如果不是与房遗直为敌,也许还能安静得走完剩下的日子。只能说高阳公主不应该生活在皇宫中,也许更适合在现代。

话说永徽四年的时候,年轻的新皇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两个大头出来杀鸡儆猴。而这两个不幸撞上枪口的,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这才悲剧了。

李治登基后,曾将宗室中辈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时加封为三公——李元景为司徒,李恪为司空,然后为了永绝后患,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趁机借题发挥,将这叔侄二人一网打尽。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李治,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李治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治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李治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新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令人汗颜的是,尽管李恪被房遗爱诬陷进谋反案的确很无辜,尽管李恪既没实力更没勇气反抗的确很悲情,但李恪临死前的一番破口大骂:“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这一点实在叫人难以心生好感。

毕竟李恪身为堂堂一国亲王、大唐皇子,却是这样毫无风度地痛骂诅咒,而想想同样是冤死的王皇后与萧淑妃二人,王皇后身为一介女流却很好地维持了自己最后的体面与风度,就算被迫自尽仍要先下拜道:“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然后从容赴死,只有萧淑妃与李恪如出一辙,皆是破口大骂道:“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

事实上古往今来冤死的不是只有李恪、王皇后、萧淑妃这几人,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有,这种愤恨难平的情绪自然也不是李恪一人才有,比如皇泰主杨侗,就算被王世充逼着喝下毒酒,也是非常从容地饮下,然后说道:“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又有几人是如同李恪这样破口大骂的?而李恪作为堂堂一国皇子一国亲王,却连自己的皇子风度也无法维持,竟然只能沦为萧淑妃这种女流之辈一样,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

不过李恪虽然是冤死,史官也称其是“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但实际上所谓的“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比如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比如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再比如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担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师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不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没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儿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民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而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李恪死后过了7年,显庆五年时,李治想要显示一下皇恩浩荡,于是追封了当年谋反案的几个主谋,其中就包括李恪。虽然追封的只是从一品的郁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亲王降了整整两个档次,但好歹也算是有个爵位可以留给儿孙了。只不过李恪死后,他的4个儿子被流放岭南,女儿被幽禁献陵,所以继承李恪香火和郁林县侯一爵的,是与之毫无关系的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直到又过了24年,光宅元年的时候,李恪的长子李千里遇到武则天的大赦终于能够重返京城,正好这时李荣因罪被贬,李千里作为李恪的长子,这才捞到了机会继承回这个从三品的郁林县侯。

等到李唐王室复辟后,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这些宗室时,只赠了一个司空的头衔给李恪,然后改葬一下就完事了,并没有将他陪葬昭陵。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没有记载,而且因为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再说回李恪的亲生儿女们。由于幼年即被流放或幽禁的经历,从其诸子诸女的经历及事迹来看,李恪的这些后代在心理上被父亲沦为政治炮灰的阴影所深深影响着,甚至4个儿子竟然没有一个是长寿之人。李恪的长子李千里更是堪称是宗室中的奇葩,武后时,李唐宗室中有气节的都选择反抗武后了,唯独李千里是一次又一次巴结讨好武后。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千里,毕竟李千里流放岭南的时候不过7岁,整整31年的人生大好时光却不得不待在瘴气盛行的岭南不得回京,这漫长的大半生看尽人世冷暖,尝尽人间酸苦。所以好不容易光宅元年得到大赦后,李千里回京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献吉祥的物品给武则天,再加上自身的确是“褊躁无才”,这才在宗室有才有德望者皆被诛杀的时候,捡回了一条命。不过也正因为在武后面前要各种卑躬屈膝强颜欢笑地讨好,所以内心压抑的李千里在面对下属时完全是另外一副暴虐模样。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千里曾经从岭南带回一条大蛇,他用绳子绑住蛇嘴将它横放在门坎下边,下级官员前来拜访,因为只能向前看而不能上下乱瞅,所以往往会踏到蛇身上,然后摔倒在地上被大蛇紧紧地缠绕数圈,良久才松开。被惊吓的人失魂落魄,至死都不能恢复正常,李千里却借机取笑为乐。甚至有时李千里还会拿来龟和鳖,命人脱去衣服,然后怂恿龟鳖去咬对方的身体,而龟鳖一旦咬住人就一直不松口,直到自己死去,被咬的人疼得狂呼乱叫,而李千里就和姬妾们在一旁观看,以此来取乐开心。

后来李千里与节愍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结果却是不鸣则已,一鸣就身先死,失败被杀。李恪的次子李玮早早就郁卒而终;三子李琨也没能熬到李唐复辟的那天;四子李璄则受到李千里的牵连,贬为南州司马后郁郁而逝。

李恪的女儿信安县主,也是个深受其害的可怜人,5岁的时候因父亲被赐死而“陪奉献陵”,名义上是看守曾祖父李渊的陵墓,实际上就是过着幽禁的生活。结果这一幽居就是整整37年,直到42岁,信安才得以受封县主,嫁给灵昌县令元思忠做续弦。

也正因为自幼年起就过着这样漫长而暗无天日的禁闭生活,所以即便是后来能够如同普通妇人一般嫁人,信安心中的怨恨与执念仍无法诉说,无处可诉,更不能消散,只能在墓志上一再强调自己的父亲是“为权臣所疾,谗言罔极,非命而薨”的。想来必是李恪死于非命的模样在年幼的女儿心中留下了难以淡化的阴影,再加上将近40年的幽禁生涯导致信安的性格出现了无可避免的偏差,否则信安又何至于事隔60多年后,仍要带着如此深重的怨恨之情沉眠于地下?

关于“大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jyan/202508-12446.html

(13)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大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旧唐...

  • wzjinhao
    用户080802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大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