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日本近代天皇制形成的原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日本近代天皇制形成的原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日本近代天皇制及其特点
1867年12月,日本发生了“王政复古”政变,成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此后,新政权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由以下级武士为主导所进行的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万峰:《日本近代史》第3页。它的任务是实现近代民族独立和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在这个意义上“明治维新”是一次历史的进步,被称为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第一次是“大化革新”)。由此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独一无二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明治维新又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君主制、寄生地主制以及财阀等的存在,都是明治维新不彻底的表现。因此,可以说近代日本是在进步与反动的并存、斗争中发展的。走的是一条畸形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即在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走上了一条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由明治维新所形成的近代日本的存在方式是,以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为国体,以君主立宪形式的近代君主独裁为政体的近代天皇制。正如马克思评论普鲁士军事专制时所说,是一个“以议会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22页。由此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同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至1945年日本战败,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明治新政权成立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是近代天皇制的雏形期。这一时期,明治政权成立伊始,就发布了《五条誓文》和《政体书》,确定了近代日本的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接着进行了“废藩置县”、“奉还版籍”、“秩禄处分”、“地税改革”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并平定了封建士族的暴乱(以1877年西南战争为突出点),从而确立了近代天皇制的经济政治基础。
第二个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1890年明治宪法的颁布,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国策,大力推进近代天皇制的建设。在政治上,由于自由民权运动和人民群众反对藩阀专制统治的斗争,明治政府于1885年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开始正式实行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政治制度。至1889年以钦定方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俗称明治宪法),于次年实施,并开设了议会,至此,标榜资产阶级民主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大体完成。在经济上,以国家资本为主导大力推进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出现了早期产业革命热潮,农村的寄生地主制也基本形成。在思想文化上,1882年颁布了《军人敕谕》,1890年颁布了《教育敕语》,确立了天皇主义的思想统治体系。以上标志着近代天皇制的正式确立。
第三个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10年代初。这一时期,日本对外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修订了不平等条约;对内完成了产业革命。这表明日本资本主义已经完全形成并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近代天皇制作为资产阶级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体制最终完成。万峰:《日本近代史》第202页。
第四个时期,从20世纪10年代初至30年代初,这一时期,伴随着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日本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同时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也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危机。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对近代天皇制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另一方面,随着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天皇制军国主义,向着法西斯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天皇制政权从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权力向帝国主义法西斯专政转变的过渡时期。
第五个时期,从30年代初至1945年。这一时期,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在东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开始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中把日本推向国家法西斯化。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法西斯独裁政权的确立和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是日本法西斯化的重要标志。至1941年东条英机内阁的全面法西斯独裁体制的确立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日本法西斯化达到最高潮。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天皇制最反动的时期——法西斯帝国主义时期。或者说,因为日本法西斯的基础是近代天皇制,其突出表现形式是以军部势力为主导,所以又称日本法西斯是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或军部法西斯主义。
------------
日本近代天皇制及其特点(2)
------------
日本近代天皇制始终实行的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这是从近代天皇制的阶级属性或者国体来加以认识的,因此也可以说,近代天皇制是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这是对近代天皇制的总的概括。但另一方面,近代天皇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有日本国内的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的外部影响。这种变化主要是指社会结构和功能,以及统治方式和机能的变化。这种结构功能性变化反映出的基本特征,就是近代天皇制的两重性。从上述阶级性质和结构功能两个方面认识近代天皇制,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天皇制以下的主要特点。
(1)天皇总揽大权和多种政治力量集合体的集团统治方式。战前的日本天皇既不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的“虚君”状态,也不像美国总统那样握有国家的重大权力,但是天皇作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不仅总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统帅权,而且实际上还拥有财权(财权指天皇以拥有大量财产的经济权势来干预政局)和文权(指天皇作为“国君”和“国师”,有权为国民规定思想道德准则,如发布《军人教谕》和《教育教语》等)。明治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1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第3条);天皇“总揽统治权”(第4条);“天皇批准法律,并命令其公布和执行”(第6条);如此等等。
在天皇总揽之下,作为行政机构的内阁,其国务大臣的职能是“辅弼天皇”,即辅佐天皇施政,只对天皇负责,而不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对国会负责。立法机关的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是敕任议员,众议院是选举议员(选举资格限制很严,在第1次选举时,有选举权者仅占日本人口的1?1%)。两院表面权力相等,实际上贵族院牵制众议院。司法机关的“裁判所”(法院),亦“以天皇名义,依照法律行之”。上述被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称为“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日本虽有其形,但其“实”却大打折扣。此外,在近代天皇制统治结构中还有两种占有特殊地位的力量,一是军部势力,它代表着“统帅权独立”(详见下节)。一是宫中势力,包括元老、重臣(内大臣)、枢密院等。其中枢密院作为天皇的最高顾问府,是天皇意志的重要体现。除具有对重大国事进行咨询的职能外,甚至可以否决议会的决议和内阁的政策。有学者认为,“像日本枢密院这样的机构,是其他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的。它和帝国议会、内阁,同为支撑天皇制统治的三根支柱”。万峰:《日本近代史》第188页。
由天皇总揽大权,各职能部门分权构成的近代天皇制,是一种既集权又分权的双重统治结构,这样各种势力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而由天皇掌握最终决定权,从而根本反映天皇制的集体意志。
(2)近代天皇制的性质始终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各政治力量并不平衡,不同时期各有消长。其中主要有藩阀、财阀、官僚、政党、军部以及宫中势力等几种政治力量,其统治形态也相应出现过藩阀政治、政党政治和军部法西斯政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主要是由藩阀和军阀(两者经常浑如一体)为主导的藩阀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1932年出现过短暂的政党政治,其后是军部法西斯专政。需要明确的是,各统治力量在维护天皇制统治的根本点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的。
(3)在对外关系方面,日本近代天皇制走的是一条从属与侵略并存的道路,即所谓“失之于西方,取之于东方”。明治维新时,日本仍然面临着半殖民地的危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压迫,实现近代日本民族的独立自主,成为明治新政府头等重要的外交课题。明治政府成立后,立即开始了实现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斗争。这一斗争集中体现在修改不平等条约问题上。其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治外法权”和“关税自主”问题,然而在明治初期,日本收回国权的斗争并不顺利,西方列强以日本“不开化”、“没有资格修改条约”为由,拒绝交涉。为迎合西方列强的口味,日本曾经出现过“鹿鸣馆外交时代”(19世纪80年代,日本通过建洋馆,穿洋服等洋化手段,讨好西方国家)。到19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的矛盾斗争为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创造了条件。1894年7月,英国率先签订了日英新的通商条约,美、德等国也相继重订了新条约。通过这次修改条约,取消了治外法权,关税自主权也得到很大恢复。进而到1911年,日本再次与美、英等西方各国全面修订条约,完全实现了关税的独立自主和法权上的独立平等。至此近代日本民族的独立自主得以完全实现。
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历经40年,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日本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自主的结果,但也要注意到,新兴的日本资产阶级也有维护民族独立,摆脱西方列强殖民压迫的要求。虽然他们的态度较之于人民显得十分软弱,但比较注重了解西方情况(如派遣岩仓使节团),重视发展自身实力,善于利用国际矛盾,在完成近代日本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国家的完整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功绩。
------------
日本近代天皇制及其特点(3)
------------
与对西方列强的态度相反,日本对亚洲各国采取了蔑视和侵略的态度。从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多次发动战争,对亚洲弱小民族、国家和地区进行武装侵略,将别国的领土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对那里的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奴役,对那里的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其野蛮性和疯狂性,比起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有过之而无不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始终是近代天皇制对外发展的主导方向。
上述近代天皇制的对外发展模式,称之为“脱亚入欧”方式,其具有代表性的论调,是福泽谕吉所写的《脱亚论》。该文说:“我国不可犹豫,与其坐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队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中国、朝鲜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待此类国家之办法对待之。”1885年3月16日《时事新报》。这个论调集中反映了近代天皇制的对外发展战略,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理论指南。
(4)在经济方面,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垄断资本的形成,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有许多特异之处。
第一,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由原始积累开始,经过产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但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用(如日本资本主义的因素极为薄弱,而西方资本主义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等等),日本要追赶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就不能亦步亦趋,而必须是跨越式的追赶。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看,自明治维新开始至19世纪80年代初,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建立近代企业制度,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其突出特点是,后进国移植型资本主义。从19世纪80年代到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早期产业革命阶段。其特点是产业革命和原始积累同时进行。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和日本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其特点是在产业革命过程中已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从日俄战争后到20世纪1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高潮,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同时垄断资本主义也大体形成。因此,可以说,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循序渐进地发展,而是交错跨越式发展。
第二,与上一个特点相适应,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国家政权和国家资本的作用极为突出,因此有人称日本资本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基本上是以资本家阶级为主体,是自由资本主义自然而然地开展和实现的。而日本的情况是,从原始积累到工业化实现,一开始就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地加以组织和推进的,在这个意义说,日本几乎不曾有过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且国家资本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私人资本对国家权力的依赖性很大,从而决定了国家资本在日本资本主义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资产阶级亦有其特点。在幕府末期存在着拥有特权的“政商”,明治维新后他们与政府联系密切,转化为新兴资产阶级。还有许多封建领主出身的华族,通过改革俸禄制度,也转化为金融和产业资本家。这样的资产阶级结构残存着相当浓厚的封建因素,使日本资本主义带有一定的封建性。他们在政府的保护下,形成了少数特权资本,从而控制了各个部门的支配权,使日本资本主义很快出现了垄断现象。到日俄战争前,已经形成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和古河、涩泽、大仓等二流财阀。他们几乎垄断了工业、金融业和交通业等重要部门。日俄战争后,这些垄断组织很快发展为康采恩性质的垄断组织,形成了多角经营形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财阀资本已经垄断了国家经济,标志着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已经确立。财阀垄断资本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现代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企业集团,其组织经营形态一般以“家族总公司——直系公司——旁系公司”的特殊持股关系,结成“家族康采恩”。因此也可以说,日本垄断资本主义是“家族康采恩”式的垄断资本主义。
第四,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内容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发展。而日本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毋宁说是从国营重工业部门开始的。虽然从私人资本主义来说,工业化还是从纺织业等轻工业部门开始的,但从整体上看,由于日本资本主义一开始由国家组织和推动,以军事工业为“龙头”的国营重工业始终是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牵引车”。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可以说是以军工生产为主的国营重工业的近代化带动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实现近现代化。这种军事工业的主导性,决定了日本资本主义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同时也是近代天皇制具有明显军事性的重要表现。
第五,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疯狂的侵略性和掠夺怀,可以说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在殖民侵略扩张中实现的。殖民侵略政策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例如,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了大量殖民权益和战争赔款,从而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第1次产业革命高潮。
------------
日本近代天皇制及其特点(4)
------------
(5)在思想方面,近代天皇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天皇主义和军国主义,近代天皇制通过国家政权,向国民灌输“天皇国体观”和“武备第一”的思想,以此来支配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统治首先是对军队进行思想统治。1878年和1882年,日本相继颁布了《军人训诫》和《军人敕谕》。强调军人必须信守“尽忠节、正礼仪、尚武勇、重信义、贵俭朴”的武士道信条,以此来为天皇制军国主义效忠、卖命,后来还把所谓“战功者”如广濑武夫、乃木希典等捧为“军神”和“圣将”,宣传纯属自杀式的“肉弹攻击”,愚弄军队士兵充当军国主义的炮灰。
1890年近代天皇制确立时,还以天皇名义发布了《教育敕语》,强迫人民“尊崇天皇”,“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这个文件是近代天皇制思想统治的指导方针。为更有效地利用天皇主义愚弄人民,一些御用文人还借用西方哲学思想为天皇主义粉饰。如西村茂树所作《日本道德论》,主张以西洋哲学补充“东洋儒教”;受命解释《教育敕语》的井上哲次郎,在《敕语衍义》中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嫁接到日本家族主义之上,提出了“家族国体观”、认为“国家至上的忠孝伦理乃是敕语的核心”《近代日本思想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第130、161页。。这样,天皇主义披着“西洋”外衣,成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
(6)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出现,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天皇制军国主义很容易地与法西斯主义结合起来,使近代天皇制进入了最黑暗最反动的法西斯天皇制阶段。
在政治上,军部法西斯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不断强化其政治地位,使天皇制统治结构日益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不仅对无产阶级革命进行镇压,而且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也毫不留情地肆意践踏。1932年军部法西斯发动“五·一五”政变,宣告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结束。1936年又发动“二·二六”事变,确立了军部法西斯独裁政权。到1940年所谓“近卫新体制”,代表资产阶级民主的政党形式已经不复存在,议会制度形同虚设,实际上完成了“一党一国”的独裁政治体制。1941年东条内阁的上台,更使军部法西斯主义政治独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
在经济上,军部法西斯推行经济军事化和经济统制政策,将国民经济纳入到了法西斯主义的战争轨道。首先,以军费开支为核心的国家财政膨胀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推行“高桥财政”,在1931~1936年期间,财政支出由14?8亿元上升到22?8亿日元,其中军费由4?5亿日元增加到10?3亿日元,军费占财政支出的比率由30%上升到47%。在庞大军费支持下,日本不断扩充军备,使侵略战争不断升级。其次,运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实行全面控制,使经济发展完全为侵略战争服务。1931年日本颁布《重要产业统制法》,开始对重要经济部门实行统制,而后又提出了《日满经济统制方案要纲》,实行“日满一体”的统制经济。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经济军事化和统制经济全面展开,颁布了《临时资金调整法》、《国家总动员法》等一系列军事性统制法律,标志着日本军事法西斯主义战争经济业已确立。到近卫内阁时期,颁布了《确立经济新体制要纲》和《重要产业团体令》,确定了将国民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的原则,按各产业类别设立统制会,对经济运行实行了全面控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成立了军需省,颁布了《军需会社法》,法西斯主义战争经济体制更加深化。
法西斯主义战争体制,强制推行经济军事化,表面上刺激了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实际上这完全是战争需要带来的“跛行景气”,造成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化,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失去平衡。庞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财政,只能用于战争消耗。军需生产的扩大必然是对社会总财富的掠夺。这种消耗性掠夺性的经济方式,获利的只能是大垄断资产阶级,最终国民经济必将走向崩溃。战争经济还必然导致国民生活贫困化。法西斯将沉重的战争负担转嫁给人民,一方面必然是劳动强度不断增大,一方面是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人民经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总之,军部法西斯推行的经济军事化和统制经济,是近代天皇制发展的极端表现,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端反动。
在思想上,天皇主义、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形成法西斯天皇主义和“高度国防国家”的军事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北一辉,以“超国家主义”理论提出“天皇赤子观”,强调“君民一如”是日本国体的根本。另一法西斯骨干大川周明提出“天皇道义论”,鼓吹由至高无上的天皇绝对权威统治“道义的国家”日本。高素之也接过墨索里尼的国家集权主义论调,认为“万世一系”和天皇国体是日本“独一无二”的精华,宣扬“英雄独裁主义”。军部法西斯政权建立后,法西斯天皇主义意识形态日益强化。1937年和1941年,日本发布了《国体之本义》和《臣民之道》,强调以天皇的“圣德”永远统治日本,国民尽“臣道”维护国家,是“万古不易的国体”。桥川文三编《近代日本思想大系》〔36〕,第69~90、156~187页。
另一方面,军部法西斯从现代军事理论出发,提出了“高度国防国家”理论,强调在天皇的绝对权威下,建立高度的全民的“国防国家”,即法西斯主义的“总体战”体制。“九·一八”事变后,这种“高度国防国家”的思想形成高潮。军部法西斯通过在乡军人会等法西斯团体,大力开展“国防思想普及运动”。对人民进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统治。1934年军部发布了《国防的本义及其加强国防的倡议》的小册子,全面阐述了法西斯主义的“高度国防国家”思想,并广泛向社会进行宣传,毒化人民。当时民主人士评论:这是“以笔为剑的‘五·一五’事件”三轮忠公编《再考·太平洋战争前夜》第88页。;同时,军部法西斯更为注重对军队的思想控制。1941年军部发布了被视为“皇军座右铭”和《军人敕谕》战场版的《战阵训》,强调军人必须视勇武为“皇军精神”之根本,以对天皇的绝对服从为“军纪之精髓”,愚弄士兵为法西斯侵略战争卖命。总之,法西斯天皇主义是各种反动思想的大杂烩,它以极端集权主义方式,用天皇主义的封建伦理和法西斯的国体意识统治人民的精神生活。
求讲日本幕府历史的书籍
日本近代史学是吸取欧美史学思想、改造传统史学的产物。明治维新时期,在引进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同时,也大力引进欧美资产阶级史学。日本近代第一个史学派别文明史学,就是在英法文明史学派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代表著作有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之概略》(1875)和田口卯吉的《日本开化小史》(1877~1882)。文明史学批判封建主义,主张开发民智,鼓吹物质文明,力图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带有启蒙性质。它源于民间,流行于19世纪70~80年代,与自由民权运动相呼应。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试图把文明史学和社会学相结合,以提高为实证的科学,三宅米吉的《日本史学提要》(1886)为其代表作。太政官修史局修史馆也于1882年开始编纂《大日本编年史》。该书是继《大日本史》之后的官撰正史,采用汉文体,标榜客观主义,排斥儒家的大义名分史观。明治政府于1887年聘请德国历史学家L.利斯到东京大学(当时称帝国大学)任教,引进德国史学派的实证主义。同时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西方史学,并使之与传统史学相结合,以大学为中心,建立了半官方的学院派实证史学。于是以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为中心,广泛搜集史料,考订真伪,编辑出版《大日本史料》(1901~1979年已出版288册)和《大日本古文书》(1901~1979年已出版162册)等巨著,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史学的主流。实证史学以史料考证为治史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在它形成时的19世纪90年代,有民间史学与之相对抗。民间史学继承和发展文明史学的传统,认为考证史料、弄清史实还不能说是历史学,历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事实探求原理。其代表人物竹越与三郎的《新日本史》(1891),是第一部从经济原因论述明治维新的著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确立,社会矛盾激化,民主运动高涨。在此背景下,从欧美留学回国的新进学者不满足于埋头考证纤芥小事的实证史学,争相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史学派别。主要派别有:①文化史学。把视野扩大到社会、文化领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精神、思想发展的结果,应从精神、思想的发展中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文化史学有各种分派:津田左右吉严密批判把日本建国神话当作历史事实的传统观念,其《神代史新研究》(1913)、《神代史的研究》(1924)和《古事记及日本书纪的研究》(1924)等著作为日本古代史研究奠定科学基础;西田直二郎以文化价值作为历史评价的标准,强调文化特殊性,著有《日本文化史序说》(1932);西村真次的《日本文化史概说》(1933),首创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历史。②社会经济史学。以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图运用经济学的观点,以经济为中心和基础,阐明历史的发展,并且承认阶级的存在和阶级之间的斗争。代表著作有内田银藏的《经济史总论》(1912)、本庄荣治郎的《日本社会经济史》(1928)。③柳田国男创立民俗学,致力于传说、谚语、民谣、和歌、禁忌等民俗现象的研究,尝试从民众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历史的本质。此外,原胜郎、中田薰、三浦周行、西冈虎之助等开拓了法制史、庄园史等新领域;坪井久马三,大类伸、今井登志喜等在史学理论的探讨上有所建树。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适应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出现了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日本资本主义的著作。接着“讲座派”和“劳农派”展开了关于日本资本主义的论战。“讲座派”以野吕荣太郎、羽仁五郎、服部之总、山田盛太郎等为代表,1932~1933年出版《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讲座》,因而得名。“劳农派”以《劳农》杂志为阵地,主要成员有山川均、猪俣津南雄、土屋乔雄、向坂逸郎等。这次论战把过去以统治者为中心、掺杂着各种唯心史观的历史学置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后,马克思主义史学被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所扼杀,稍具进步倾向的史学派别悉遭镇压,只有以平泉澄为代表的天皇史观与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沆瀣一气,独霸史坛,狂热鼓吹“万世一系”的国体观念和“日本至上”的种族优越论。为天皇制法西斯专政和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后初期,宣扬皇国史观、鼓吹侵略的反动史学销声匿迹;学院派实证史学也退居书斋潜心研究,消极对抗马克思主义史学;而战前受压制的以“讲座派”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以大冢久雄、丸山真男为代表的近代主义史学,与民主运动紧密配合,成为主导史学界的两大潮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羽仁五郎、井上清、石母田正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批判天皇制和皇国史观,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并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日本历史,恢复被歪曲的日本历史的本来面目,为肃清旧史学,建立科学的历史学,作出了贡献。研究欧洲经济史的大冢久雄和研究日本思想史的丸山真男,受M.韦伯的社会学影响,以西欧为模式,剖析日本社会,揭露其病态,对史学界也产生很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引起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历史学也受到深刻影响。1955年围绕远山茂树的《昭和史》展开的争论,暴露“讲座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以西欧为模式、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概念化等缺陷。60年代后,新的一代研究者冲破“讲座派”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既成框框,提出新理论新方法: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根据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断重新研究日本历史;东亚史学把日本历史放在整个东亚历史中去考察,研究外因转化为内因从而影响日本历史的发展;人民斗争史学研究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在内的人民斗争;以代替阶级斗争史的研究;民众思想史学摆脱只研究代表思想家的传统方法,强调民众及其思想意识中所包含的近代化因素。马克思主义史学失去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史学界的主导地位业已丧失。另一方面,适应日本垄断资本的恢复和发展,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和学说应运而生。50年代有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大众社会论和用生态学的理论模式解释人类历史的生态史观,60年代有鼓吹仿效欧美的近代化论,70年代有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统计分析的数量经济史和主张研究静态的日常生活与群众心理的社会史,这些新观点新学说或者是受欧美史学思想的影响,或者就是欧美新思潮的直接移植。此外,由于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普通人也关心和研究历史,并且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从而打破专家、学者对历史学的垄断。总之,日本历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转折时期,其基本趋势是由研究普遍性转到研究特殊性,由以西欧为模式类比日本历史转到打破西欧中心论,进而探索日本民族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特点。
日本近代有哪些时期?
通史:
日本史概说
作者: [日]坂本太郎著 汪向荣 武寅 韩铁英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史
作者: 吴廷璆主编
日本通史
作者:赵建民 刘予苇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日本史研究入门
作者:[日]远山茂树 佐藤进一编吕永清译
日本历史讲话
作者:日本·伊豆公夫编 余平译
日本简史
作者:辽宁大学哲学研究所
日本历史(上、中、下)
作者:[日]井上清著 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
日本小史
作者:伊豆公夫著 杨辉译
日本二千六百年史
作者: 大川周明著 雷鸣译
日本历史大纲
作者: 哥温著 陈彬酥译
简明日本通史
作者: [日]依田熹家著 卞立强等译
古代史:
简明日本古代史
作者:王金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大化革新
作者: 禹硕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弥生的日轮
作者:饭野孝宥著
先史时代的日本
作者:徐逸樵著
邪马台国
作者:汪向荣
中世近世史:
日本幕府政治
作者:王立达编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米骚动"
作者: 戴永玲编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近代史:
加藤祐三史学著作选之三 日本开国小史--来自柏利的挑战
作者: [日]加藤祐三著 蒋丰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
作者: 栗田元次著 胡锡年译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
作者: 蒋贵麟 出版社:宏业书局
日本近代社会运动史 风雪之碑
作者: 森正藏著 史存直等译
日本近代史
作者:(日)安冈昭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近现代史 (上、下册)
作者:[日]井上清 铃木正四著杨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
作者:[日]远山茂树著 邹有恒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现代史第二卷
作者:[日]今井清一著 杨孝臣、郎唯成、杨树人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
作者:[日]藤原彰著 伊文成 李树藩 南昌龙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代史
作者:万峰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讲座
作者:万峰 沈才彬编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作者:[日]井上清
明治维新史
作者:伊文成 马家骏
日本维新史
作者:[加拿大]诺曼著 姚曾廙译
明治维新讲话
作者:[日]服部之总著 舒贻上译
简明日本近代史
作者: 吕万和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纲
作者:[苏]加尔别林主编 出版社:三联书店
日本改革史纲
作者:刘天纯
明治维新的再探讨 (《世界历史》增刊)
作者:《世界历史》编辑部
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作者:米庆余
日本明治维新
作者:武安隆 王家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西南战争
作者:米庆余
对外关系史: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作者:李景温
日本北方领土
作者:[日]吉田嗣延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外交史上、下册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编
日本近代外交史
作者: 米庆余著
日本遣唐使简史
作者: 池步洲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
作者:[日]大庭修著 戚印平 王勇等译
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
作者: 王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作者: 严绍璗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
作者: 陆坚 王勇 出版社:杭州大学出版社
其他专题史:
日本文化史
作者:[日]家永三郎著 刘绩生译
日本海军史
作者:[日]外山三郎著 龚建国 方希和译
日本人民史
作者:[日]羽仁五郎著 马斌等译
日本政治史 第一卷 西欧的冲击与开国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周启乾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二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 吕万和 熊达云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三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吕万和 熊达云 张健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四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周启乾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一册 幕末维新 明治国家之成立
作者:[日]升味准之辅著 董果良译
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
作者:郑彭年 出版社:杭州大学出版社
日本社会经济史
作者: 内田繁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史学及历史批评:
日本历史--"国史"批判
作者:[日]井上清著 阎伯纬译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
作者:[日]坂本太郎著 沈仁安 林铁森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本历史概论
作者: 洪平健
史料类: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
作者:王辑五 选译
一六○○--一九一四年的日本
作者: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编辑委员会编 杨人楩主编 张萨桐选译
早期日本游记五种(东游日记、日本日记、游历日本余纪、使东述赂[附]使东杂咏、日本纪游)
作者: 罗森等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日本考
作者: [明]李言恭 郝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历史论文集及工具书:
日本历史辞典
作者:[日]竹内理三等编 沈仁安 马斌等译
日本人物辞典
作者:日本人物辞典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中国日本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 日本史论文集
作者: 中国日本史学会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日本史论文集
作者:中国日本史研究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日本学 第四辑
作者: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日本学 第五辑
作者: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日本学 第六辑
作者: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日本学 第九辑
作者: 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近代日本研究论集
作者: 俞辛焞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郑森禹日本问题文选
作者:郑森禹著
人物传记:
中日友好的先驱日本著名高僧空海
作者: 黄道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代十大哲学家
作者: [日]铃木正 [中]卞崇道 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历史人物传(近现代篇)
作者:伊文成 汤重志 贾玉芹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天平女皇孝谦传
作者:刘明翰 刘丹忱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日本天皇列传
作者:蒋立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东瀛奇葩:日本历史上的杰出女性
作者:(日)松下孝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百代盛衰--日本皇室
作者: 赵晓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化:
77把钥匙 --开启日本文化的奥秘
作者:(日)梅棹忠夫
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
作者: 王家骅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禅与日本文化
作者:[日本]柳田圣山著 何平 伊凡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
作者: 贝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
作者: 武继平编译
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
作者: 王勇 王宝平主编
武士日本
作者: 陈洪波 黄朝荣编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日本的文化摇篮--京都
作者: 丛淑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文化史 一个剖析
作者:
日本之谜--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作者: 梁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国家神道
作者: [日]村上重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欧比较文化
作者: [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 [日]冈田章雄译注范勇 张思齐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吕万和 熊达云 王智新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
作者:武继平编译
日本神道教与文化
作者: 赵锦元 戴佩丽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
作者:王勇 王宝平主编
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
作者:[日]源了圆著 郭连友 漆红译
世界文化史知识:第六卷 没有经卷的宗教--日本神道
作者: 刘立善著
高天原浮世绘--日本神话
作者:刘毅著
文学艺术:
《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
作者:[日]千宗室
日本文学思潮史(东方文化集成)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作者:滕军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宗教:
日本近现代佛教史
作者: 杨曾文 张大柘等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佛教史纲
作者: [日本]村上专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心 日本佛教文化丛谈
作者: 高田好胤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日本佛教史
作者: 杨曾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宗教与日本现代化
作者: 王志远 出版社:今日中国出版社
日本社会研究:
商务新知译丛 符号帝国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著 孙乃修译
日本人
作者: [美]才能德温·赖肖尔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日本的性格
作者: 长谷川如是闲著 罗茂彬译
日本的改革与振兴
作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研究
作者: 陈彬龢编著
日本论
作者: 哈耶玛原著 张原译
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
作者: 武寅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
作者:[日]依田憙家 译者:卞立强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思想:
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
作者:[日]梅原猛著
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
作者: [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作者: 丸山真男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
作者: 王中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东方哲学史资料选集 日本哲学 一、古代之部 二、德川时代之部
作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东方哲学史教研组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
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
作者: 朱谦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哲学思想史
作者: [日本]永田广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文明论概略
作者: [日]福泽谕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作者: [日]丸山真男 出版社:三联书店
其他:
日本国势之解剖
作者: 王骏声等译 矢野恒太著
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丛书 武士与将军 日本
作者: [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 李靖译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日本
作者: 范作申著
补充:
世界文化史知识:第十卷 十七音的世界--日本俳句
作者: 马兴国
世界文化史知识:第六卷 悟化的生命哲学--日本禅宗
作者: 刘毅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 孙志民 马小鹤等译
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
作者: 叶渭渠
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
江戸时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现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军阀时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至今
由于日本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政治、 文化也牵涉到日本的历史,了解日本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日本本身。作为日本的邻国,中国人很有必要清楚日本在过去两千中的所作所为。有的历史可以忘却, 有的历史是绝对不能抹到的,这也是我们不惜篇幅的原因。同时日本的历史正是对“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的最好诠释。
近代(19世纪-战前)
受美国逼迫恢复了国际间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权并实行“明治维新”。为了赶上各国,以工业为中心,对发展产业实行了奖励政策。自1889年颁发“明治宪 法”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纲 常伦理以及日本神道主义精神的轨道,这就把日本的教育改革引上了为军国主义政治服务的歧途。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走上了通往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天皇的更替来看:1868年~1911年为明治时代,是睦仁天皇当政的时期;1912年~1925年为 大正时代,是嘉仁天皇当政的时期,从1926年起为昭和时代,是裕仁天皇在位的时期。现今天皇是明仁,年号平成。
明治维新开始不久,此时的日本迫不至今及待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给其周边的朝鲜、中国等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攫取了德国在太 平洋上的岛屿和在中国的特权。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1944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
中、美、英三国于 1945年7月26日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9日,苏联红军正式参战,迅 速击溃日本关东军,给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无 条件投降。
现代(战后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同时生效,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宣告结束,盟国占领机 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美国军队根据《日美安全条约》继续驻在日本。美国对日本保持着半占领地位。正由于朝鲜战争,日本获得了战后经济增长 的最初动力,并在美国军事保护下,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
1959年,池田勇人内阁登台执政。为了稳定政局,缓和国内矛盾,增强日本的经济实力,池田表示要实行“新政策”,对内要为“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 利的增长”而努力,对外要“丢掉从属于美国的屈从思想”,“对一切国家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到197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430亿美元 增加到2184亿美元。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 国”。
日本经济在1973年受到国际性石油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慢,转入“稳定增长”时期,但增长率仍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访问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上建立和平等友好关系,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恢复邦交。
进入九十年代,日本为泡沫经济付出长达十年经济疲软的代价。这种状态将持续进入新的世纪。
关于“日本近代天皇制形成的原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jyan/202508-127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日本近代天皇制形成的原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日本近代天皇制形成的原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日...
文章不错《日本近代天皇制形成的原因》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