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半身不遂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半身不遂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 5 半身不遂的症状 6 半身不遂的治疗 6.1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6.2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7 关于中风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半身不遂的穴位 2 治疗半身不遂的方剂 3 治疗半身不遂的中成药 4 半身不遂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半身不遂 1 拼音
bàn shēn bù suí
2 英文参考hemiple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emiple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emipleg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emipleg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emiparalysis [朗道汉英字典]
hemiplegia [朗道汉英字典]
semiplegia [朗道汉英字典]
semisideratio [朗道汉英字典]
semisideration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半身不遂(hemiplegia[1][2])为症状名[3]。中风病常见症之一[3]。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3]。
《中医药学名词》(2004):半身不遂是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表现[1]。
《中医药学名词》(2010):半身不遂又称偏枯,偏风,是指中脏腑之后出现以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偏身瘫软不用,或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中风后遗症[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4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类证治裁·中风》:“半身不遂,因气血不至,故痛痒不知。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3]。
5 半身不遂的症状主症为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伴见口眼?斜,语言謇涩等症[3]。
6 半身不遂的治疗半身不遂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3]。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3]。并可配合针灸治疗[3]。本症常见于脑出血后遗症[3]。
6.1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在症状上除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备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红花加味。该方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加全蝎、乌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等以增强通经活络之力。如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肉桂、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如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鹿筋等补肾壮筋之品。如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苡仁、防己等淡渗利湿。如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如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润汤通便。[4]
6.2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肝阳上亢,火升风动,气血并逆于上,络破血溢,经脉阻塞,而致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备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论》):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或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4]
7 关于中风中风(zhòng众)(apoplexy[2][5])为病名[6]。又称卒中[6][7]。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2][5]。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4]。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8]。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4]。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8]。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8]。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8]。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8]
详见中风条。
8七个穴位治疗肩周炎
1 同名同姓的12经脉,指的是单侧,其实是24条,左右一样,穴名相同,功能相同。取穴时,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疗程的长短,可单取一侧也可同时取双侧。比如:慢性病疗程较长,因为防止“穴位疲劳”可单侧交替取穴;若是急性病,痛症可双侧同取。 左右问题也是根据病情而定,比如左侧下牙痛,首选大肠经的合谷穴(上牙属胃下属大肠)。偏头疼也是一样,但不是说那边疼就一定要扎那边,一定要辩证清楚了之后再下针。针灸中里边有賿(liao)刺一说,就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去,上病下取,但这是技巧篇,你先从基础下手为好。 左阴右阳,在针灸中也属于高级篇了,要是跟初学的人探讨,有恐乱了思路,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男左女右,二是阴升阳降,初入针灸还是按照男左女右来取穴吧,就是说,当你要取单穴时,男首选左侧,女首选右侧。 2 你的牛皮癣组方也还可以,含盖了胃经、脾经、大肠经、肝经。因为不清楚你的牛皮癣是泛泛的还是局部的,所以只能给你建议性的意见,在皮科中,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说法。另外,肺主一身皮毛,皮肤病首选肺经穴位,你这一虽然有表里经的大肠穴,但肺经还是要有的为好。 补泻上,我只能说太冲用泻法,因为不清楚你的具体情况,不好妄言补泻。但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平肝解肺金相侮之用。其他穴位可平补平泻。 3 斜刺的问题,斜刺一般是在胸背部(或皮下如列缺穴),且深度很浅,不必移位,一般连提拉捻转都不用,只刺进便可。 4 斜刺时的上下左右最好根据补泻原则中的顺经为补,迎经为泻。但有一点要注意了,斜刺时一般针比较多,一定注意排列整齐,让人看着舒服,一看便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5 刚才已经对你的组方做了说明,因为不清楚你的面积、部位、时间长短、情绪变化、以及舌苔脉象不好断言。
任脉经有哪些穴位?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一)主治病症
任脉经共有24个腧穴(图8-99),主要治疗疝气、带下、腹中痞块等病症。
(二)腧穴歌诀
任脉廿四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针,石门气海阴交穴,神阙一寸上水分,下脘建里中上脘,巨阙鸠尾步中庭,膻中玉堂连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逢,廉泉承浆任脉终。
图8-99任脉腧穴
(三)腧穴
1.会阴
[取法]截石位,在肛门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阴唇后联合)连线中点(图8-99)。
[主治]小便不利、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2.曲骨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0)。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阴囊湿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应在排尿后针刺,以免损伤膀胱;孕妇慎用。可灸。
3.中极(膀胱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关元(小肠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痨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孕妇慎用,可灸。
5.石门(三焦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2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6.气海(育之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经闭;中风脱证、虚痨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7.阴交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水肿、泄泻;疝气、月经不调、带下。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8.神阙
[取法]仰卧,于脐窝中点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刺灸法]禁刺,可灸。
9.水分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痛、泄泻、反胃呕吐。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0.下脘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1.建里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3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2.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咳喘多痰;癫痫。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3.上脘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5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4.巨阙(心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6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胸痛、心悸;呕吐、吞酸;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5.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7寸,剑突下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胸痛、腹胀;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图8-100
16.中庭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当膻中穴下1.6寸,胸骨体下缘处取之(图8-101)。
[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7.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即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凹陷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嗝。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8.玉堂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三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9.紫宫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0.华盖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璇玑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当胸骨柄中点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图8-101
22.天突
[取法]在胸骨上窝正中,当璇玑上1寸,正坐仰头取之(图8-102)。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暗;瘿气、梅核气、噎嗝。
[刺灸法]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可灸。
23.廉泉
[取法]正坐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下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2)。
[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吞咽困难。
[刺灸法]向舌根斜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24.承浆
[取法]正坐仰靠,于颏唇沟正中的凹陷处取之(图8-102)。
[主治]口、齿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图8-102
关于“半身不遂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jyan/202508-1533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半身不遂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半身不遂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目录 1 拼音...
文章不错《半身不遂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