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朦胧诗精编(关于朦胧诗精编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朦胧诗精编(关于朦胧诗精编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作者: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作者简介
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由来、源流和发展概况,举出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艺术特征: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朦胧诗是文革以后出现的,出了不少名诗人,一时风光无限。著名的诗歌理论家谢勉就曾大声为朦胧诗叫好。不过我想,那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诗人们受表达的约束,不得已才采用的方法。现在情况有所改变,诗风也应该改变了。朦胧诗的形式注定使自己不得长命。因为,凡为诗文,总得让人明白才好。如果读诗如猜谜,特别是在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的条件下,诗就会失去大多数的读者。试看今天,真正读诗的还有几人?这不光说明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已经随着以往的时代变得陈旧(正如戏曲一样),也说明了现代的诗作者正是自己的掘墓人。
说起朦胧诗的祖师爷,李商隐的《无题》大概是最著名的了。《无题》历来被多少大家解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甚至看过当代大作家王蒙的长篇解读,仍不得要领。然而,《无题》却被传诵至今,几乎所有的唐诗选本都选,现在甚至被写进流行歌曲。如此说来,诗“能不能被读懂”,并不是一个好坏的标准。前两天看报,诗人邵燕祥提到白居易的一首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邵说,白居易的这首诗就有“朦胧”之嫌。但是白居易是公认的,诗写得“老媪能解”的大诗人。他居然能作出朦胧诗,可见朦胧和明白也不是不共戴天。公认隐晦难解的李商隐,也写过明白如话的作品。如此看来,诗好不好,得不得传诵,不在于朦胧不朦胧,也不在于能不能有确切的解释。
前人有言,叫做“诗无达诂”。文革时代有人攻击乱解释毛泽东的诗词,说,毛写诗时,有没有那些想法不一定。的确。西方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文本和作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一旦公之于大众,它的解释和命运就和原作者无关了。所以,诗“所能”表达的意思,与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是无关的。用这个观点看朦胧诗,重要的就是,你在这诗中读出了什么?如果什么也读不出,那就别读好了。正如听西方交响乐。我听不懂,只感到是一阵嘈杂或轰鸣,从来没从中得到过所谓的艺术享受,那就别听好了,大可不必附庸风雅。不过交响乐在西方是有大众基础的,所以它有生存的必要和空间。朦胧诗呢?在中国,有朦胧诗的大众基础吗?朦胧诗的生存空间是否太狭窄了?
最近看关于鲁迅的评论。都说胡适的《尝试集》文学水平很低,可是它却一版再版,深入人心,所有的现代文学史无不提它。都说鲁迅的文学水平最高,《呐喊》、《彷徨》如何如何。可是给你《野草》、《故事新编》怎么样?能看懂的有几人?从深刻来看显然是鲁迅先生深刻了,但从影响来看,胡适毕竟略胜一筹。当然,不能因此而说胡、鲁二人谁高谁低。这是不可比较的。同理来看朦胧诗,朦胧诗也许是深刻,大众流行歌词也许是浅白。但他们是不能比较的。不能因为读不懂就攻击朦胧诗,也不能因为自认清高就瞧不起大众歌词。还是各取所需吧。
关于“朦胧诗精编(关于朦胧诗精编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kpjh/202507-871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朦胧诗精编(关于朦胧诗精编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朦胧诗精编(关于朦胧诗精编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朦胧诗精编(关于朦胧诗精编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