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份的记载

网上有关“赵元份的记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赵元份的记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商王元份传见于《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正文如下:

商恭靖王元份,初名德严。太平兴国八年出阁,改名元俊,拜同平章事,封冀王。雍熙三年,改今名,加兼侍中、威武军节度使,进封越王。淳化中,兼领建宁军,改镇宁海、镇东。真宗即位,加中书令,徙镇永兴、凤翔,改王雍。永熙复土,为山陵使,拜太傅。真宗北征,为东京留守。薨年三十七,赠太师、尚书令、郓王。改陈王,又改润王。治平中,封鲁王。

元份宽厚,言动中礼,标望伟如,娶崇仪使李汉斌之女。李悍妒惨酷,宫中女婢小不如意,必加鞭杖,或致死。上每思恩赐,诏令均给,李尽取之。及元份卧病,上亲临问,见左右无侍者,因辍宫人为主汤剂。初,太宗崩,戚里皆赴禁中,朝晡临,李多称疾不至。元份生日,李以衣服器用为寿,皆饰以龙凤。居元份丧,无戚容,而有谤上之语。上尽知其所为,以元份故优容之。及是,复不欲显究其罪状,止削国封,置之别所。元份子三人:长允宁,次允怀,改允中,早卒;次则濮王允让也。

萧挞览和辽国皇室有什么关系?

赵元份不是八贤王,而是宋朝宗室大臣,宋太宗赵炅第四子,母为任太仪,宋英宗赵曙祖父。太平兴国八年,改名元俊,拜同平章事,册封冀王。雍熙三年(986年),改名元份,授检校侍中,册封越王。宋真宗即位,授中书令,册封雍王。永熙年间,拜太傅,册封商王。宋真宗北征时期,担任东京留守。

赵元份宽厚,娶崇仪使李汉斌之女。李氏悍妒惨酷,宫女小不如意,就被鞭杖,或致死。李氏将皇帝恩赐据为己有,对太宗、真宗也不尊重。赵元份死后,削国其封,置之别所。

不是外戚,他父亲身份低微,他自己因军功升迁的,萧太后爱惜手下的大将,,

辽史 元·脱脱等 第八十五卷 列传第十五

萧挞凛 萧观音奴 耶律题子 耶律谐理 耶律奴瓜 萧柳 高勋

奚和朔奴 萧塔列葛 耶律撒合

萧挞凛,字驼宁,思温之再从 。父术鲁列,善相马,应历间为马群侍中。

挞凛幼敦厚,有才略,通天文。保宁初,为宿直官,累任厅剧。统和四年,宋杨继业率兵由代州来侵,攻陷城邑。挞凛以诸军副部署,从枢密使耶律斜轸败之,擒继业于朔州。六年秋,改南院都监,从驾南征,攻沙堆,力战被创,太后尝亲临视。明年,加右监门卫上将军、检校太师,遥授彰德军节度使。一

十一年,与东京留守萧 德伐高丽,破之。高丽称臣奉贡。十二年,夏人梗边,皇太妃受命总乌古及永兴宫分军讨之,二挞凛为阻卜都详稳。凡军中号令,太妃并委挞凛。师还,以功加兼侍中,封兰陵郡王。十五年,敌烈部人杀详稳而叛,遁于西北荒,挞凛将轻骑逐之,因讨阻卜之未服者,诸蕃岁贡方物充于国,自后往来若一家焉。上赐诗嘉奖,仍命林牙耶律昭作赋,以述其功。挞凛以诸部叛服不常,上表乞建三城以绝边患,从之。俄召为南京统军使。

二十年,复伐宋,擒其将王先知,三破其军于遂城,下祁州,上手诏奖谕。进至澶渊,宋主军于城隍间,未接战,挞凛按视地形,取宋之羊观、盐堆、凫雁,中伏弩卒。四明日,朿车至,太后哭之恸,辍朝五日。子 古,南京统军使。

校勘记

一∶ 明年(统和七年)遥授彰德军节度使 按纪,统和二年二月国舅帐彰德军节度使萧闼览来朝。闼览即挞凛,彰德军节度不始自七年。

二∶ 皇太妃受命讨之 “皇太妃”应作王太妃,叁卷一三校勘记七。

三∶ 二十年复伐宋擒其将王先知按纪统和二十一年四月及卷八五耶律奴瓜传,萧挞凛获宋将王继忠於望都。先知即继忠。

四∶ 中伏弩卒 按纪,挞凛中伏弩卒,在统和二十二年十一月。

-----------------

孟宪玉《萧挞览之死深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9期)认为,宋军获得辽方军情对萧挞览的死亡起到关键作用

--------------------

萧挞览

辽朝名将,曾东征女真,俘获甚多,跟随辽主多次入侵中原。986年,于朔州设伏,擒宋名将杨业。升迁为南院都监。在攻沙堆驿负伤。993年,攻高丽,直攻蓬山郡(今朝鲜平安北道龟城西南),至安戎镇,迫高丽王请和,奉贡称臣。随辽圣宗多次南征,不断地建立战功,一路升迁。直至在澶州大战中中伏弩身亡。

萧挞览是继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之后辽国的又一员虎将,他有勇有谋,多次带兵攻宋.景德元年(1004)澶州之战,他当时是辽军统帅,却被宋军射杀于城外,他的死促使澶渊之盟的签定.对于他的死,学术界以往大都视为偶然,对于有关的细节并没投以太多的关注.本文在进一步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作对比分析,从而努力把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研究推向深入.

辽国国主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但由母亲萧太后摄政。萧太后就是前面提过的萧燕燕,她胆识过人,兼通韬略,在她的治理下,辽国国力日益强盛。实力强了,野心也就大了。对于辽军的步步进逼,宋军则完全采取守势。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再度率领大军南下攻宋。辽军声势浩大,号称二十万,经保、定二州,直扑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这样,不光河北的大片领土陷入辽军之手,仅隔一河的都城开封也暴露在辽军铁骑的威胁之下。

宋军告急的文书一日之内五至,京师大震,宋朝廷上下慌乱不已。唯独刚刚走马上任的宰相寇准平静如常,还将告急的文书都扣下来,不让宋真宗知道。宋真宗听到风声后质问寇准,寇准便将一堆急报都拿出来。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立即慌了手脚,忙问该怎么办。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宋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趁势说说:“陛下要退辽兵,不过五天时间即可。”宋真宗自然不相信。寇准则趁机提出要宋真宗率军亲征。

自古以来,皇帝御驾亲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却有所不同。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当上皇帝后犹自南征北讨,可以说是以武为生。其后是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小兄长十二岁,早在宋朝立国前,就已经是一员猛将,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宋太宗雄风不减,亲自率军讨平了北汉,虽然在与辽国的对垒中屡次大败,自己都挨了辽人两箭,但毕竟也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别于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质变化的是从宋真宗开始,一直到北宋灭亡,皇帝们都是长于深宫妇人和宦官之手,从来没有见习过兵仗,对打仗有着本能的畏惧。

而鉴于宋太宗之前有高梁河惨败的教训,宋真宗一直都有畏辽如虎的心理,现在突然听到宰相寇准提出要御驾亲征,立即面带难色,站起来就要回内宫。寇准连忙上前拦住,力劝宋真宗不要动摇。宋真宗性格软弱,勉强同意第二天朝议亲征一事。

第二天,朝堂上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不少大臣不但不主张真宗亲征,甚至还力劝真宗做迁都之议。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另一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这两人的职务都是副宰相级别,堂堂中枢重臣,竟然公然主张不战而逃,由此可见宋朝朝野上下对辽国的畏惧心理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寇准大怒,当着王钦若、陈尧叟的面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杀也。”声色俱厉地要求将主张迁都的人斩首,逃跑派的气焰才一时被遏制。

此时,寇准再一次提出要宋真宗领兵亲征,说:“只要皇帝亲征,人心振奋,文武大臣协作团结一致,辽军自可退去。辽军来攻,我们可出奇计骚扰,打乱其进攻计划;也可以坚守不出,使辽军疲惫不堪,再乘机打击。这样就可稳操胜券。如果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则人心动摇,辽军乘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寇准的意见得到了宰相毕士安和武将高琼等人的支持。宋真宗内心实在很不情愿,但此时形势逼人,朝堂上主张亲征的一派占了上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宋真宗勉强同意亲征,但却迟迟不肯动身。

临出发前,寇准奏请参知政事王钦若出镇河北大名。王钦若此人富有心机,多智谋,擅权变,寇准生怕他留在京师会再想出什么主意阻挠宋真宗亲征,因此抢先下手,搬去了一块绊脚石,朝廷中的主迁派失去了核心人物,但却由此与王钦若结下了深仇大恨。

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宋真宗以雍王赵元份(宋太宗第四子,宋真宗弟)为东京留守,率军御驾亲征。然而,满朝文武对此战都没有信心,甚至表示支持寇准的宰相毕士安也借口有病在身,不肯随驾北征。

宋军正式开拔后,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如雪片般从前方飞来。宋军更是听说辽国萧太后不顾年过半百,戎装上阵,亲自擂鼓助威,辽军士气极旺。宋大军刚动,便开始军心动摇,跟随宋真宗亲征大臣中又有人趁机提出应该迁都金陵。宋真宗优柔寡断,本来就勉强出征,现在更是犹豫,想打退堂鼓,于是召寇准商议。寇准坚决反对,说:“现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急,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到时辽军必然趁势来攻,恐怕到不了金陵,陛下就成了辽军的俘虏。”握有兵权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准的意见。宋真宗不得已,加上有其父宋太宗亲征失踪的前车之鉴,只好不再提撤退之事,继续北行。

北宋时,黄河还未改道,流经澶州,河道将澶州城一分为二为南城和北城。宋真宗的车驾到达澶州时,辽大军已经抵达北城附近,宋真宗遥遥望见黄河对岸烟尘滚滚,显见战事激烈异常,心中胆怯,不敢过河,只愿意驻扎在安全系数较高的南城。寇准认为澶州北城将士正在浴血奋战,皇帝亲临,会极大地鼓舞士气,于是力请宋真宗渡河,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寇准传》)

寇准所提出的“取威决胜”相当有道理,宋真宗却很不情愿,只是公然拒绝宰相的提议无异于表明自己怕死,只好默不作声。寇准看见皇帝这副样子,自然明白过来,于是跑出去找武将高琼,说:“太尉深受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报答吗?”高琼也是个血性汉子,当即慷慨地回答说:“我身为军人,愿意以死殉国。”

于是寇准与高琼商议一番,一起去见宋真宗。宋真宗才刚刚缓了口气,一见寇准又来了,立即头都大了。他已经料到寇准要继续游说他渡河,是以一开始就在心理上处于弱势。果然,寇准张口就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必须要渡河的话不足凭信,可以问问高琼。”宋真宗还来不及回答,高琼便说:“寇相公的话不无道理。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迁都江南,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抛弃家中老小随陛下只身逃往江南的。”

接着,高琼便上前请宋真宗立即动身渡河。宋真宗进退两难,干脆不表态。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斥责高琼对宋真宗鲁莽无礼。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

冯拯无话可说,宋真宗则继续一言不发。高琼当机立断,命令兵士把宋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到了黄河渡河口浮桥处,宋真宗又停下来。高琼用铁锤击驾宋真宗御车的辇夫的背,迫宋真宗渡过了黄河。

尽管车驾中的宋真宗本人心惊胆寒,然而,当大宋皇帝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宋军与百姓立即齐呼万岁,欢声雷动,声闻数十里。宋军因而气势倍增。当时辽军围攻澶州,辽国萧太后亲自上阵擂鼓助威,辽军无不激动振奋,奋发向前,宋军看见辽军的声势,不战而寒。可以说,宋真宗亲临北城,从根本上扭转了宋军的士气。

宋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坚持回到南城行宫。但宰相寇准就此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宋真宗回到南城后,尽管有黄河天险,但还是不放心,数次派人前往北城探视寇准的举动。而寇准竟然与知制诰杨亿在北城城楼上喝酒下棋,泰然自若,十分镇定。寇准如此表现,显然是胸有成竹,宋真宗总算放了心,不再恐慌。

就在这个时候,留守东京的雍王赵元份突然暴病而亡,宋真宗于是借此机会回驾京师,将前线抗辽的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寇准。

〔赵元份娶崇仪使李汉斌之女,婚后关系平常。李氏“悍妒惨酷”,宫中女婢小不如意,必加鞭杖,或致死。而皇帝给赵元份妻妾的赏赐,李氏以正妻身份独占。不仅如此,王府大小事务都是由李氏做主。赵元份生病卧床,王府上下竟然无人过问。宋真宗亲临探视,发现没有一个人在赵元份床边伺候,不得不派自己的宫人为赵元份煮汤熬药。尽管李氏如此恶劣,宋真宗愤怒至极,也没有处置她,这自然是因为赵元份极力维护李氏的缘故。而赵元份对一个悍妇如此容忍,也可谓是怪事一件。赵元份死后,李氏毫不悲伤,形容十分可疑。宋真宗下令撤消她的封号,逐其出王府。赵元份的孙子赵宗实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就在宋真宗离开澶州后不久,宋将张环用威力惊人的床子弩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览(擒获名将杨业之人),极大地动摇了辽军军心。

〔床子弩即为弩炮。一架弩炮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劲力远胜于单弓。使用床弩的士兵称为“床子弩手”。张弩时,床子弩手用粗壮的绳索把弩弦扣连在绞车上,摇转绞车,张开弩弦,安好巨箭。放射时,要由床子弩手用大锤猛击扳机,把箭射向远方。北宋的《武经总要》载有多种多弓床弩,其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大概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钉在城墙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缘而上。宋太祖开宝年间,魏丕曾对床弩作了改进,射程又大为提高。《宋史·魏丕传》记:“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这是古代射远武器所达到的射程最高纪录之一。〕

此时辽军孤军深入中原腹地已久,供给线长,粮草因而不继,加上辽军先锋萧挞览被射死对士气影响极大,于是萧太后暂缓攻城。

而宋军方面,由于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高涨,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军民,多达几十万人。局势明显对宋军有利,宋真宗却没有抗敌的决心。早在他离开京师的时候,就暗中派出了使臣曹利用往辽军大营与萧太后议和。只是因为当时战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达辽营。而当宋辽两军在澶州对垒之时,曹利用一直谋求往返于两军之间。

萧太后见辽军处境不利,担心腹背受敌,便开始谋求议和,派宋降将王继忠(望都之战中被辽军俘虏后投降辽军)与曹利用联系。

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宋军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延昭(杨业子,著名的杨六郎的原型)也坚决主战,上疏提出乘辽兵北撤,扼其退路而袭击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宋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宋臣中的妥协派气焰极为嚣张。这些人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在这帮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

宋辽两国的和谈就此开始。辽军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朝“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方的条件则要软弱得多。只要辽国退兵,宋朝愿意以金帛代地,每年给辽国一定数量的银、绢作为补偿,但不答应领土要求。

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萧太后十分懂得见好就收,最终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就此请示宋真宗,宋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意思是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辽国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

当时宋朝极其富有,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五百万贯,而明朝总共二十七十六的历史,总铸钱量也仅一千万贯,由此可见宋商业之繁荣、经济之发达。宋真宗时,宋朝廷的年岁收入折算为银绢,大概为七千万两/匹。因此,宋真宗认为可以承担“岁币”之数百万,以此来换取和平。

曹利用承旨后,刚从宋真宗的行宫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拦住。寇准问明情况后,警告曹利用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你一回来我就要砍你的头!”曹利用后来成为风光一时的权臣,跟另一权臣丁谓联合起来,与寇准一派大搞党争,不过当时还未见显赫,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吏,被寇准一吓,立即悚然而惊,喏喏应命而去。

经过谈判,曹利用果然以三十万银绢谈成。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澶州西有湖名澶渊,澶州也称澶渊郡)。

澶渊之盟规定: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好笑的是,和议达成后,宋真宗询问结果,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误以为给了辽国三百万,大吃一惊,说:“太多了!”但想了一想,又认为谈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又说:“三百万就三百万吧。”后来,宋真宗弄清了只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合计数才三十万,不到宋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大大低于早先的估计,不禁大喜过望,重重奖赏了曹利用,甚至写诗与群臣唱和,以此来庆祝。

澶渊之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此后一百二十年间,辽宋不曾兵戎相见。但在中国历史上,这却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对于宋朝而言,澶渊之盟显然是个屈辱性的条约,既承认辽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导致此后两宋之积弱,使宋朝繁荣的局面江河日下。

关于“赵元份的记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kpjh/202507-9006.html

(17)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赵元份的记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赵元份的记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商王元份传见于《宋史·列传...

  • wzjinhao
    用户073001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赵元份的记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