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从作家梁晓声的《普通人》也谈认真二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从作家梁晓声的《普通人》也谈认真二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暖风浅浅
知名作家梁晓声先生写的《普通人》,是在他的老父亲逝世后写的一篇赞美父亲的文章,读来已是感慨万分。
作家梁晓声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一辈子与砖瓦泥土打交道,当父亲退休后,他就开始在北影做一名群众演员。他之所以这么大岁数还被精挑细选地选为群众演员,自然有他的优点。第一,他长着很长的胡子,这胡子到了他衣服上边的第二个纽扣。这第二点呢,就是他做事踏实认真。
用作家梁晓声的话来说,他的父亲出现在**中的镜头就是“在镜头前走过来,在镜头后又过去。”这句话在通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角色,却让一个老人认真到了让自己的儿子无法理解的地步。甚而至于下雨天了,还在惦记着导演是不是还要拍**,自己不在了,导演会不会生气?
后来这位老人终于有一日不停地练习台词,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导演说可以给他一句台词了,竟然激动得不能入睡,始终把自己当成北影的一名演员。其实,群众演员是不固定的,再说了许多导演根本就不重视群众演员。但这位老人认为,人家都给台词了还不是北影的人吗?这种认认真真的态度让作家梁晓声感慨万分。
作家梁晓声的父亲是认真的,即便是“在镜头前走过来,在镜头后走过去。”短短的几秒的时间里也从不含含糊。那种认真让许多的导演都乐意用他老人家。
其实,单单从作家梁晓声的《普通人》的文章里就可以知道他父亲的为人处世。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讲起来是有道理的。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就连父母做事、处世的方法孩子都是耳濡目染。
孩子性格形成都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上行下效这话是值得仔细琢磨的。
也许我说的话偏离了主题,当然了,今天说的是父亲的话题,也就不自觉地多说了两句。
从认真二字来讲,优秀的孩子都是从规规矩矩走来的,而没有规矩的孩子,性情自然也肆意开放,以后让父母操心的时间自然就多,这就是父母管理的问题,一旦性格形成了,很难改变。那些对孩子从小就严加管理的父母,其实都是很认真的人,但也就是这认真二字,也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受益颇深。
从作家梁晓声写的这篇《普通人》,我们也不难看出,梁晓声能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也就顺理成章。一个做事认认真真的家庭,比起那些从小就溺爱孩子的家庭,总是多了一些规矩。有一句古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溺爱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聪明,而那些从小就对孩子严加管理的父母,算的是几辈子的帐。我们可以算一笔帐,假如下一辈的孩子很优秀,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延续对孩子认认真真的态度,如此传承下去,就是一个大的“产业链”,说白了就是家风的传承。一个好的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这种条件与贫富无关。
普通人 (梁晓声)
(1)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永不摘下, 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
(2)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3)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2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
(4)李文化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5)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6)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 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7)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 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 我问:“为什么?” 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
(8)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9)中国之**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的,需要10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些个中国人。①
(10)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11)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夜里不睡吸烟?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 他就怕这几天下雨……”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来,他是把他自己——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系得太紧密了。
(12)而我认为这是荒唐的,因为这实实在在是很犯不上的。
(13)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 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14)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 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为我自己的事打电话。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15)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16)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②…… (有删节)
关于“从作家梁晓声的《普通人》也谈认真二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kpjh/202508-1144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从作家梁晓声的《普通人》也谈认真二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从作家梁晓声的《普通人》也谈认真二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从作家梁晓声的《普通人》也谈认真二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