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围村与天水围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围村与天水围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香港的围村多设在新界。住在村落里的多是一个家族。明朝时沿海寇患频繁,居民为求自保,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用以抗盗,当时粉岭龙跃头的老围便是香港最早的围村。清朝初年,厉行“迁海令”以绝接济在台湾反清的郑成功,沿海空虚而沦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后,居民获准迁回旧地,于重建家园时,在四周加建高墙,更有挖掘护河,安装铁闸门,藉以自保,此等筑有高墙围绕的村庄,是为今日香港新界地区的“围村”。
在新界乡村至今仍保留著许多古老的围村(或称围屋)。围村有本地围与客家围之分。
本地围所居住的不是一家人,而是同族人。各家有独立的住房,四周有高墙环绕。墙基用大麻石块,墙身用青砖砌成,四边胸墙开有枪孔。围内建筑讲究整齐,有明显的中轴线。门外开有护城壕沟或种植荆棘、竹林。围门是连环铁门或木条横栅门。
客家围村则是多间房屋组成的围屋群,一些横屋的墙壁就是围村的墙壁。部分围屋四角设有炮楼。这些围村的修筑反映出早年,特别是明末清初,当地海盗的猖獗,治安情况的恶劣。
最早的围村是北宋时邓符协修筑的南围和北围,现已不见踪影。保留至今的围村中,著名的有元朗锦田吉庆围和粉岭龙跃头觐龙围等。锦田吉庆围建於明朝成化(约13世纪中叶)年间,是现存围村中围墙和建筑格局保存最好的一座。1899年新界居民武装反抗英国接管时,英军曾抢走吉庆围连环铁门,20多年后才交回。粉岭觐龙围建於乾隆九年(1744年),门楼结构独特,是罕见的两进式建筑,楼顶正脊的船形装饰十分别致。
高墙深沟的围村是新界悠悠岁月的见证,描绘出新界发展的历史轨迹。
天水围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区西北部,周边被属屏山乡事委员会的沙江围、冯家围、辋井村、虾尾新村等村落包围,距离中环市区大约25公里。
天水围原本是元朗的一条围村。周边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围一样,是一大片鱼塘(基围)。1970年代末,以长江实业为首的天水围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围的土地资产,并打算自行把天水围以新市镇的形式进行发展。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有意为发展新市镇以配合人口的增加。1982年香港政府和长江实业达成协议,港英政府宣布收购天水围的全部土地,并改由港英政府发展天水围新市镇,是其中一个发展的市镇。1980年代末,港英政府展开了天水围新市镇的发展。周边的鱼塘被填平并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
1992年,天水围首个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继而天瑞邨则於1993年落成。由1991年至1998年的7年之间,由长江实业发展的嘉湖山庄各期物业相继入夥。早期,乐湖居和天耀邨一带是天水围的中心区。随著嘉湖银座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开幕启用,天水围公园及嘉湖银座一带成为了新市镇的中心。1998上半年,大榄隧道正式启用通车,天水围居民从此不需要依靠屯门公路或大老山隧道往来市区。另外,天水围南部发展大致完成,现在已经成为非常繁荣的社区。
天水围北的发展於1998年展开。由於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当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每年要兴建八万五千个单位的建屋政策,因此今日的天水围北部公共房屋楼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很多。天颂苑及天华邨於1999年入夥。其后的数年是天水围北屋邨入夥的高峰期。人口急剧上升,在2001年,区内人口已达27万。
2003年年初,香港爆发沙士期间,天恩邨其中四座楼宇被香港政府用作为医护人员的临时宿舍;2004年由中转房屋改为公屋。
九广西铁 (现称港铁西铁线)及九广轻铁 (现称轻铁)的延线於2003年年尾通车。天水围的对外交通大为改善。2006年位於天水围新市镇东北的香港湿地公园正式开幕,为区内增加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关于“围村与天水围的关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kpjh/202508-1168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围村与天水围的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围村与天水围的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香港的围村...
文章不错《围村与天水围的关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