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61—702),梓州人。年少就富于浪漫豪侠性格。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曾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痛感自己政治抱负和进步主张不能实现辞官返乡。后受武三思诬陷入狱,忧愤而死。
陈子昂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创新精神。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是倡导唐诗革新的先驱。散文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风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题解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作者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作者请求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作者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作者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3.怆然:悲伤凄凉。4.涕:眼泪。
串译先代的圣君,我没见到过;后代的明主,也还看不到。想到宇宙无限邈远,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读提示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作者孤单悲苦的心绪。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诵读这首诗,我们必须要求自己要深刻感受并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胸中眼前仿佛展现出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在这个巨大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作者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前后、古今,高天、大地,宇宙、人生……多么宏阔的视野和胸襟啊,语势往大里“造”才是此诗诵读之精魄。当然,“念”“独”的结果,还必然是凄婉苍凉的悲怆。此诗自“大”“高”“强”“壮”开始上行,至“小”“低”“若”“哀”“悲”“凄”“恻”下行止句,中间历过的语词不多,但时空跨度却相当大,个中语态的变换转接应操控得宜,感发适度。
推荐名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注释:
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前人注谓又称蓟丘、燕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登幽州台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关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kpjh/202508-1194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文章不错《《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