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谜一样的石峁遗址 阅读答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谜一样的石峁遗址 阅读答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座荒凉的山峁,隐藏一座千年石城。刻在石头上的神秘人像,埋在城墙下的骇人头骨,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国宝档案》带您走进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探寻史前文明未解之谜。
主持人1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国宝档案》。
在陕西省榆林市,有一个神木县,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面向东方的石头城,距今约有4500多年历史。那么,石头城的主人是谁?下面,就让我们先从多年前发生过的一件离奇事件说起。
解说1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地处黄河中游,古老的万里长城穿境而过,这里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在当地人心中,远处的高岗上,还藏着一个让人敬畏的秘密。
很多年以前,村里有人说,山上的石头缝里有玉。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村民们就成群结伴上山找玉。有人无意中碰到了脚下的石头,看到石头背面有一张人脸,吓得跑下山来。从此,当地人相信,山上的石头是一些神灵的栖身之所,人们的举动触犯了神灵。这个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当地村民却深信不疑。
直到2012年,考古工作者来到这里,开展科学细致的勘查,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史前城堡。
这座城堡位于两河交汇的山地上,城池居高临下,面朝东方,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它修建于4000多年前,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史前最大城址。因为这里地处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所以将其命名为:石峁遗址。
关于石头里藏着人头的说法,也有了惊人的发现。在城墙下,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8个埋有人头盖骨的土坑,她们都是年轻女性,被集体砍头埋在这里的,专家推断,可能是俘虏。
不仅城墙下埋有人头骨,在墙体里,也发现了刻有人面的石块,专家称为:石人面。这些石像,有大有小,简略几道刻痕,就清晰呈现出一张生动的人面形象。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那时候说石雕人头是石峁出土的,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这次在石峁东城址发掘过程中,在墙体上发现一件石雕人头,才证实了之前老百姓的说法是对的。
解说2
在榆林学院的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着一件石人面。它高50厘米、宽60厘米,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石人面方脸,大眼睛,半张着嘴,似乎还带着微笑。
专家同期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吕静
它是目前石峁遗址发现的品相最好、体量最大的一件石雕人头,这个石雕人头当时是在井边发现的,它应该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件祖先祭祀物。
解说3
这件石人面也是石峁发现的一件较为特殊的陶制石人面,它表情夸张,面部更加立体。专家说,石人面的形象,或许正是四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的样貌。
主持人2
在我们的印象中,四千年前的古人,还生活在石器时代,那时候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雕刻出石人面,已经很不容易了。然而,专家在石峁遗址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古人的生活,或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解说4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展室里,陈列着一块像墙皮一样的东西。它们是石峁遗址发现的彩绘壁画残块。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它的壁画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就是由城外进内瓮城,然后直视,往城门里面去直面对的方向,一面墙上是壁画。是曲齿纹的壁画,是以**、红色、绿色、黑色,条带状组合到一块的几何纹的壁画。
解说5
专家还发现,这些用来装饰城墙的壁画,年代并不相同,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留下来的作品。目前,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一共发现了一百余块,数量十分惊人。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因为毕竟四千年了,它原来是在石头上,石头后面敷的草拌泥,泥上做的壁画,我们发现的时候,这些壁画早已经从墙上脱落了,都是小片儿状的。但石峁的这个壁画,从数量上和题材上,这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我想将来无论任何人讨论艺术史,都不会绕过这一段。像石峁这样,对一个建筑进行整体装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装修,那还是很少见的,尤其在四千年前后的这样一个时代。
解说6
这些彩色的陶器也是石峁出土的文物。当时,人们用它们来盛装和煮熟食物,这些陶器做得很轻薄,精巧美观又很实用。(画面:红彩双耳陶罐、红彩折肩陶罐、敞口折肩陶罐、敞口双耳陶罐)
令人惊讶的是,石峁还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玉器,玉料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玉石。这证明,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陕西省北部的范围。那么,四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仍然是石峁遗址最大的谜团之一。
主持人3
石头城、壁画、玉器,这些都说明石峁古城是一个规模、等级很高的城池,至少是一个庞大部族活动的中心。那么,究竟是什么样一个部族,能够建造这么大规模的都城?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石峁也许就是黄帝的都城。
解说7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有个炎黄部落,首领称为黄帝。当时黄河下游还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残暴好战。他带大军攻打炎黄部落,经过三次大的决战,蚩尤战败。之后,黄帝的势力不断扩大,他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结束了远古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在这个过程中,黄帝的部落与其他部族进行了空前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汉代史学家的《史记》就从黄帝写起。
相传黄帝活到115岁,最后乘龙升天,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了一个衣冠冢作为陵墓。这就是位于今天陕西境内的黄帝陵。如今,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还有黄帝的冢墓和人们祭祀黄帝的祠堂。有的专家认为,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就在此一带活动。而根据石峁古城的年代推算,这座石头城可能是黄帝部族及其后裔修建的都城。
但是,石峁作为黄帝的都城,仍然只是一种猜测。让专家感到好奇的是,石峁这样一座石头城,它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因为它恰好处在一个长城沿线,南北内外是农业和牧业交错的一个地带,那么四千年前后是什么样的一个交错地带?它是以放牧为主,还是以农业为主?现在植物考古的分析倾向于它是农业为主。那么是不是城墙里有土地耕种?还是要奴役外围小村落来给他提供社会资源?因为石峁是一个中心,它不是孤立的,在以石峁为中心的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有大量同时期的小型的村落,这也是支持石峁这样一个社会网络,这也是居于金字塔顶端——石峁,能够生存的基础。这跟生物链一样,旁边有很多小遗址,有一部分人给它修城墙,有一部分人负责造生产工具,给它提供食物,有这样一个社会带存在,这也是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
解说8
石峁遗址只存在了三百年的时间,也许是因为战争,也许是这里的人们迁居到了宜居的中原,石峁遗址从此荒废,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千古之谜。
主持人4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中华文明也是唯一一个没有间断传承至今的古代文明,找到华夏文明的源头,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期盼。相信,随着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
青藏文化·古迹文化巡礼·新旧石器考古文化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新石器时代的塞上文化
随着岁月的慢慢流逝,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学会了用新的磨制方法制造生产工具和部分生活用具,还发明了烧制陶器的技术。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是两项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明,它们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为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境内活动的史前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是距今八千到七千年前,延续年代为四千到三千年。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顺次经历了两个先后发展的社会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生产关系逐渐走向瓦解,人类社会就随之进入奴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宁夏境内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数量很多,它们主要归类为三大类型:一是南部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遗存;二是黄河沿岸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存;三是南部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
“马家窑文化”。它是一种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母系社会时期文化遗存,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固原县和隆德县等地的“马家窑文化”存在的年代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历时达千年之久。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当时的人们能制造外表绘有精致美丽花纹的具有多种用途的不同陶器,如瓶、罐和盆等,这种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隆德县凤岭出土的彩陶瓶装饰纹图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很有艺术想象力。其制作方法也较新颖,先在陶器表面涂一层橙**陶衣,尔后用赤铁矿或氧化锰做的颜料精心描绘出动植物图案。再将陶胚装窑并用摄氏一千度左右的高温焙烧,其表面涂绘的赤铁矿或氧化锰颜料就会还原成为黑色或红色彩图,使陶器变为历数千年而不脱落颜色的彩陶。这一成就突出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烧窑与制陶技术。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原始居民们还不会凿井取水。他们在河流两岸的高地上建造起简单住房,在阳光充足的原野上翻耕土地,种植粮食。他们用石 ?、石斧等工具劳动,这些工具都通体磨制得十分精巧,刃部锐利,有利于种植谷物。狩猎仍然是当时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一个补充手段。凤岭出土的石器中就有一件磨制的石矛头,长十余厘米,形状如同现在的梭标,顶尖和两侧均十分锋利,是狩猎的良好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在凤岭出土的文物中还有束发用的装饰品骨簪、玉簪等,其中一件骨簪卡达十厘米,上端略大,器身修长,通体光滑,显示出较高的制作工艺。
“细石器文化”是在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它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在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的一些地区也存在此类文化。产生此类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些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多草原和沙漠,自然条件不宜于发展原始农业,因而史前人类主要从事于游猎和畜牧业。
“细石器文化”遗存在宁夏被发现的地点是散布于沿黄河两岸的地带内,例如中卫、中宁、青铜峡、贺兰、陶乐等地。这种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标志是,各种制作精致、器形不同的细小石器,其制作技术的精巧令今日的考古学家们也瞠目咋舌。陶乐县高仁镇出土了两种箭头。一种是用燧石做成,凹底三角形,仅高一点五厘米,两面均用间接压剥法加工,锋尖锐利。另一种为长边三角形,底端两侧各有一个凹槽,可以嵌入箭杆。还有锋利的石叶,能装入骨柄或木柄的槽中当作小刀刃使用。这些细小石器显然是人们从事狩猎活动时所用的好武器。另外也出土了一些石磨盘、磨棒和石斧等工具,它们是用来研磨草籽或谷物的,表明采集活动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文化的居民建造的房屋也很有特点,如贺兰县暖泉遗址的房屋是个单间,浅地穴式,略成方形,边长三米左右不等。朝东有一狭长门道。正对门道的房址中心设有一个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用的圆形“火膛”,“火膛”的后壁旁放一个保存火种的红色夹砂圆底罐,还有一副磨盘和磨棒。从形式看,这个遗址和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遗址房迹相似,它说明宁夏“细石器文化”时期从事畜牧的居民很早便和中原地区从事农业的居民有着交流往来。在中卫县发现的十多处细石器文化遗址内均有大量彩陶出现,其制造陶器的方法很接近农业居民的方式,反映出畜牧居民和农业居民之间的技术交流是很广泛的。
“齐家文化”是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人类史前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宁夏分布的地区较广,在今固原、隆德、西吉和海原等县都有发现,是农业居民的一种原始文化,其开始年代为距今四千年前左右,属原始公社的解体时期。
在“齐家文化”时期,史前居民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有的地方的居民遗址分布得很密集,几乎和现在的村落一样。那时居民的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是生活用具中却已出现了少量的红铜制品,这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特征。在农业生产中,居民们经常使用的仍然是石斧,不过它们的磨制比以前更加精致,更加适合于挖掘和砍伐树木。一些遗址中还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收割谷物的磨制石刀,也有的石刀背面有圆穿孔,便于人们携带和使用。陶器的制作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出现了用转速较慢的陶轮来制造的陶器。陶器的焙烧工艺中还出现了焙烧后期密封窑口的技术,它能通过改变烧窑后期的窑内气温达到调节陶器色调的目的,这种技术对中国瓷器独特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陶器的种类也更加多种多样,以罐来说,就以双大耳罐为“齐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宁夏南部地区出土的双耳罐、单把鬲等陶器,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一些陶器相当近似,这表明两地的原始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西吉县兴隆出土了一件陶鬲,它的上部似罐,下部有三个叉开的袋形空心足,即可以使陶鬲放置稳定牢固,又可以增加容积和增大与火接触的面积,造型美观且科学适用,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很有特色的一种陶器。
固原县河川等地的半地穴式“齐家文化”房屋遗址也表现出来很鲜明的特色。有一种前后两室,中间用过道相连的套间房子,适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有的房子地面铺有一层光滑而坚硬的“白灰”,既光洁又可防潮。在房屋周围还发现有各种窖穴,一些窖穴的底部和四壁用红胶泥涂抹打光,以防止储藏窖内的粮食受潮而霉烂,这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
“齐家文化”居民的社会组织是以父系为血缘纽带的,同一父系氏族的成员,死后往往埋葬在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里。固原和西吉县等地发掘的齐家文化墓葬的随葬品已经有明显的数量和质量的悬殊。固原县店河一地同时发掘了五座墓葬,其中一座出土了随葬陶器三十六件和数百枚饰珠及嵌绿松石的坠饰,而另一座则只随葬了石斧、石 ?和粗陶罐各一件,这表明同一氏族成员生前占有的生活用品的多寡已有很大不同,反映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已经发生。原始社会就在这种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中逐渐趋向瓦解,奴隶制也就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
青藏文化·古迹文化巡礼·新旧石器考古文化
科学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亿六千万年到一亿四千万年的侏罗纪时期,青藏高原是一片浩海,到了上新世初期,这里出现了平均海拔在2000米的陆地。整个地区呈亚热带气候,热带植物遍布各地。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着大量古生物。本世纪70年代,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的藏北比如县(海拔4500米)和藏南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吉隆县(海拔4500米)等地发现了早上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有:西藏三趾马、吉隆三趾马、唐古拉大唇犀、大唇犀、小古长颈鹿、黑河低冠竹鼠和羚羊等。在这种自然条件中,古人类也逐渐演化出来(根据考古资料推测,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到了第四纪时,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引起了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变化,给古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在同自然的搏斗中,人们开始从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步发展到了制造工具。在距今五千年左右时,藏族的先民就已能制造精美的骨器、修建住宅等。现今的黑河、定日、申扎、日土、普兰、昌都、林芝、拉萨、乃东等地所发现的古人类文化的痕迹表明,青藏高原古人类的活动面积十分广泛,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
(1) 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文化。 从青藏高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看,早在距今五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现今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点分布十分广泛,各地点之间距离遥远。其范围大体在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的广阔区域内。具体发现地点的时间过程是:1956年7至8月,在青藏黑河以北的长江源头一带首次发现了十几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66年至1968年,在西藏定日县东南发现了四十件人工打制的石片以及用石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1976年,在西藏的藏北申扎县发现打制石器十四件,均为石片石器。此外,还先后在藏北的日土、普兰等县发现了一大批旧石器。1982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滨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有五处,即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珠洛勒,日土县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等。根据这些石器本身的形制、制造技术同周围地区旧石器特征进行比较表明,这些石器基本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迹。
从这些旧石器文化遗物的制作特色看,一方面具有我国华北和黄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常见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了一定的地方文化特点。前者是数量众多的石片石器均用锤击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保留砾石面,石器中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居多,这些特征在华北旧石器时代常见。后者是在制作工艺上,已出现了一种相对两边的错向加工或相邻两边的错向加工方法,这在我国其他地区似不多见,反映了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的地方特色(参看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
(2)青藏高原新石器考古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比旧石器时代又进了一步。迄今为止,仅西藏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已多达五十余处,其中包括细石器地点二十八处,这些足以说明,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原始文化已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广泛,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如山南地区的石棺墓。山南处于藏南谷地的腹心地带,是藏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其南部的隆子县、错那县以及中部的乃东等县都发现有早期的石棺葬遗存。其中,隆子县发现石棺葬遗存十余处。位于隆子县南部的错那县,多处发现石棺葬墓,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在乃东县结桑村发掘出十五座墓葬,从清理出的人骨来看,葬式有侧身屈肢葬和骨骼散乱的二次葬。除山南地区的几处石棺墓以外,还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和中甸等地的石棺墓。根据测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大体为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金属器时代之前,其中,据碳14测定数据,隆子县夏拉木石棺墓出土的人骨标本的年代为距今两千五百至三千年前。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内容十分丰富,近年来,考古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时代至少存在着三种文化面貌各异的原始居民群体,即:以卡若遗址为代表的藏东河谷区文化及从事定居农耕经济兼有狩猎畜牧经济的卡若居民群体;以曲贡遗址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文化及主要从事定居农耕和渔业经济的曲贡居民群体;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及从事游牧、狩猎经济的藏北游牧居民群体。这三大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有各自的风格。
卡若遗址是距今四千至五千多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发现于1977年和1979年,发掘面积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迹二十八座,打制石器六千余件,磨制石器五百一十一件,细石器六百二十九件,骨器三百六十六件,以及大量陶片、各种动物骨骼、农作物粟等。卡若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点是:陶器以罐、盆、钵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石器中有些独特类型如铲形器、肩砍砸器、剖面呈五边形的石凿及刃开在弓背部的半月形石刀等,遗址中不见有捕鱼工具、无鱼骨等。卡若文化同时与同一时代的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马家窑、半山、马厂系统文化,以及与横断山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都有一定的联系。
曲贡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1990年,曲贡遗址发掘面积五百平方米,出土成型文物近万件。其中,大多为打制石器,出土陶器有单、双耳罐、大肚高颈罐和有较高工艺水平的棱形纹黑陶罐,并还发现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架。出土的石器中出现了两侧带缺口的鱼网坠和打制的双肩石铲、石刀、琢制石磨盘等农业工具,不见细石器。陶器以泥质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器形以罐、盆、豆、碗、壶为主,呈圜底、圈足,而不见平底和三足器,陶耳发达。曲贡文化的年代晚于卡若文化,从文化面貌上看,曲贡文化也较卡若文化先进。
从中石器时代开始,到整个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分布着极为广泛的细石器文化。这些细石器地点分布在藏南聂拉木县的亚里村、羊圈,吉隆县马法木湖岸和昌都卡若遗址,还有二十四个地点均分布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高原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细石器标本一千余件。所有发现的细石器都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均属同一文化系统。细石器文化是整个新石器时代存在于以藏北为中心的青藏高原的原始文化之一。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老文明,它对藏族文化即青藏高原文化的发展及藏民族的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印证了考古文化的价值和藏族文化的延续性。同时,考古资料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的氐羌系统文化以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都曾从不同的方向汇集于青藏高原,并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卡若、曲贡和藏北细石器三大原始文化。事实上,也证明了藏民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它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群体与不断由东部地区迁入的多种外来居民群体长期融合的结果。
关于“谜一样的石峁遗址 阅读答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kpjh/202508-1517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谜一样的石峁遗址 阅读答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谜一样的石峁遗址 阅读答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谜一样的石峁遗址 阅读答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