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别梦依稀的目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别梦依稀的目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引子:多伦多大学讲课引起了我的回忆
二、穷而求达:我的家庭让我学说书
三、仰之弥高:老师手把手教我学说书
四、初涉书坛:从小码头走向大码头
五、饥寒交迫:逃难山村,说书求生
六、艺无止境:村野寻师,补习书艺
七、忍辱求生:铁蹄下说书的磨难
八、喜结良缘:江南古镇黎里的牵手之行
九、我的奋斗:从码头响档到上海响档
十、挺进上海:初做上海先生的甘苦
十一、“描王”之死:毒品对说书人的戕害
十二、生于乱世:我所经历的三次改朝换代
十三、跟上时代:解放说新书
十四、香港淘金:留下挨整的无穷隐患
十五、适者生存:说新书得奖后的苦恼
十六、诚惶诚恐:自斩传统书尾巴
十七、追求进步: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
十八、参加革命:十八艺人组建人民评弹工作团
十九、建团伊始:难忘的治淮生活
二十、走出国门:在朝鲜战地说书
二十一、贴近时代:《黄继光》、《王崇伦》的轰动效应
二十二、奉命创作:《钢水沸腾》、《破天荒》的夭折
二十三、推陈出新:整旧中的几件往事
二十四、传统菁华:从挖折子书到半部《三国》的命运
二十五、艺术盛会:1962年香港演出琐记
二十六、“左”风盛起:大写十三年与第二次“斩尾巴”
二十七、北上大庆:创作《王铁人的故事》
二十八、山雨欲来:“文革”的前奏
二十九、西去大寨:编写《大寨人的故事》
三十、与时俱进:我成了写作现代评话的专业户
三十一、黑云压城:走下书坛,押上批斗台
三十二、家破人亡:爱妻饮恨而去
三十三、忍辱负重:郭彬卿给我的教训
三十四、逐步升级:从关牛棚到隔离审查
三十五、请君入瓮:莫须有的香港特务案
三十六、还我清白:从被逼认罪到决心翻案
三十七、艰难度日:到奉贤干校去劳动
三十八、劫后余生:撤销审查,宣告解放
三十九、战战兢兢:评法批儒与魏蜀吴三家斗法
四十、痴心不改:要想说书,难!难!难!
四十一、一吐块垒:书坛怒斥江青
四十二、解除困惑:关于曹操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辨正
四十三、存亡继绝:一百回《三国》的电台录音
四十四、故国神游:折戟沉沙认先朝
四十五、薪火相传:六老艺人苏州评校授艺
四十六、厚积薄发:《三国群英会》的出版
四十七、古为今用:三国用人之道
四十八、炉火纯青:陈云老首长对我的鼓励
四十九、《星期书会》:天波巧载吴侬语,送入千家万户中
五十、积劳成疾:染上了说书人的职业病
五十一、退隐桃源:找到了理想的退休居所
五十二、旅加掇趣:问路、购物、学语言和旅游
五十三、桑梓情深:初次探亲访友之旅
五十四、教堂说书:给加拿大人讲苏州评话
五十五、多大讲学:在海外弘扬评弹艺术
五十六、再展雄风:获得了重登书台的信心
五十七、服务侨胞:实现了在定居地说书的愿望
五十八、寻梦苏州: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乡情
五十九、病中录像:为伊消得人憔悴
六十、再结良缘:萧萧两鬓入洞房
六十一、情重如山:我的朋友情、兄弟情
六十二、名家展演:去中南海说书
六十三、夫唱妻随:到美国纽约开码头
六十四、逃过一劫:逢凶化吉,后福无穷
六十五、海外知音:记白素贞教授
六十六、美国录像:评弹就是我的生命
后记
附录
故旧八忆
一 忆潘伯英:忘年之交,亦师亦友
二 忆蒋月泉:月泉吾兄,弹词之冠
三 忆杨仁麟:绝艺传杨调,成名著蛇王
四 忆朱慧珍:德艺双馨,可敬可亲
五 忆杨振雄:一身书卷气的弹词艺术家
六 忆吴子安:《隋唐》泰斗,活程咬金
七 忆徐丽仙:用生命歌唱的弹词音乐家
八 忆王伯伯:评弹团的一位编外老艺人
演出作品之一:三国用人之道
作者年谱
整理者的话:逝者如斯
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问,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苏州弹词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清《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冠带,随驾回京。当时的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钞·赠说书紫癞痢》中对其说书的“噱”、“说”、“弹”、“唱”因素都作了评价:“恃滑稽一尺口”,“但闻喷饭轰满堂”;“妙拨丝擅说书”,“自演俚词弹脱手”;“优孟能会故相生”,“绝技俳优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在开篇《阴盛阳衰》中有较为具体的反映:“苏州花样年年换,书场都用女先生”。王|《瀛孺杂志》记当时弹词女子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因而“每一登场,满座倾倒”。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16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
这一时期涌现的弹词新书目有《杨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缘》等。艺人所创新腔有:魏钰卿的[魏调],杨筱亭、杨仁麟父子的[小杨调],夏荷生的[夏调],周玉泉的[周调],徐云志的[徐调],祁莲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薛筱卿的[薛调],张鉴庭的[张调]等等,流派纷呈。这一时期弹词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变化。随着女子弹词的重新兴起,双档已成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出现了三个档、四个档的演出。此时供苏州评弹演出的场所很多,装潢华丽、场子宽大的称“新式书场”,在游艺场占一席之地的称游艺书场,每场演出两档弹词、一档评话的称“花色书场”,由商业电台播放评弹的称“空中书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关于“别梦依稀的目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7-692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别梦依稀的目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别梦依稀的目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引子:多伦多大学讲...
文章不错《别梦依稀的目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