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诤三昧的释义

网上有关“无诤三昧的释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诤三昧的释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无诤三昧:佛教用语,梵文Ara?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Arana-sama^dhi,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系生死矣。

无诤三昧故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禅定也。金刚经曰:‘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阿罗汉。’同略疏中曰:‘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也。’智度论十一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注维摩经三曰:‘肇曰:善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顺法相,无违无诤。内既无诤,外亦善顺群心,令无诤讼,得此定名无诤三昧也。’南岳着有无诤三昧法门二卷。

无诤三昧梵语Arana-sama^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元贤之金刚经略疏释之谓,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又天台宗所说圆教初门之行者,于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薰修之禅定时,即证圣果,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同时证得无诤三昧。[大智度论卷十一、注维摩经卷三](佛学大词典)

破相三昧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念佛也是禅

念佛,通常被认为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成了禅呢?其实,不管任何法门,都走向一个目的--离苦得乐、消业除烦恼。没有一定的法门叫做禅,念佛同样可以是禅的法门。

我们禅修时用默照禅、话头禅、数息禅,念佛时用的就是念佛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能修成「念佛三昧」。 「三昧」是指「心一境」,念佛时,你的念头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他念头都没有,这叫做「一境」。一心念佛,不但可以除烦恼妄想、消业开悟,更可以生净土、成佛。

正念不断 处处阿弥陀佛 ?

念佛的「念」指念头,不仅是嘴巴念。 「念」字由今、心组成,今指今天,就是现在的意思;心指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离现在的心,就是「念」。现在的心会有杂念、妄念,而念佛的心则是净念、正念。

念佛可念任何的佛,不过大部分佛经都教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赞叹念阿弥陀佛。修行念佛法门,就必须信阿弥陀佛;信了便要发愿修成「念佛三昧」;信愿之后还要行。行包括正行、助行,正行是念阿弥陀佛,助行就是修一切的善法。

念佛禅七期间,拜佛时要念佛,经行时要念佛,连出坡时也要念。一边默念、一边双手在进行劳动,心在念佛,手也在念佛。念佛时,把环境里所有人事物,通通融入阿弥陀佛的佛号里。随时随地念阿弥陀佛,而且要「正念不断、净念相继」,就会体会到处处都是阿弥陀佛。

念佛法门非常简单,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因此,不论根器,任何人都能从念佛当中得到利益。

修「念佛三昧」见法身佛

修行的基本原则在修心,也就是链心。把杂乱的妄想心,变成清净的三昧心,就叫做修行。念佛的时候,随时将心放在念佛方法上,并清楚自己的心在方法上,这是念佛的基础修行方法,也是禅宗的基本修行方法。

原则上,念佛不只是念阿弥陀佛,念佛的名号、相好、悲智愿心、国土庄严,也都可以修成念佛三昧。虽然我们念的是有相的佛,但一定要知道还有无相的佛。一开始先从有相的佛开始念,方能达到亲见无相的法身佛、报身佛。

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有叙述自己怎么学到「念佛三昧」。那时有一位超日月光如来,教大势至菩萨修行「念佛三昧」:只要心忆念著佛、系念著佛,就能跟佛相应;在《般舟三昧经》中也提到,如果我们念佛得「念佛三昧」,就能在现前见佛,或是在未来见佛。

但是我们凡夫身见到的是有相的、化身的佛,如果能实证无生法忍,就能见到报身佛和法身佛,这是大势至菩萨自己的经验。

建立大信心 修行三昧

根据天台宗智者大师写的《摩诃止观》,有四种三昧:一是常坐三昧,是坐着不动;二是常行三昧,就是「般舟三昧」,也就是在修行期间,除用餐外,都必须经行,不得休息;三是半行半坐三昧,是经行和坐交互运用;四是非行非坐三昧,又叫「随自意三昧」,就是随自己意思,任何状况都能修。

想要修成「念佛三昧」,首先要建立起对佛、对佛所说的法,以及对这个法门的大信心,就是不能有一点点怀疑的想法。在《般舟三昧经?行品》中,有一段比喻:一位少年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庄严美丽,然后拿着装了麻油的器皿、装了水的器皿、新磨好的镜子、没有瑕疵的水晶,想用这四样东西来照自己,这当中呈现出的是麻油、水的影子,还是镜子、水晶的影子?

佛说一切诸佛都是众生心中的诸佛,心中有佛而修成「念佛三昧」,心中的佛就能显现出来。经文中所举的四样东西本身并没有影子,所有出现的影子都是少年自己的,这说明了只要自心清净,就能见到十方诸佛。

「般舟三昧」即「无相三昧」

十方诸佛,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昨天用影子做比喻,它原本并没有什么影像,产生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 《大乘起信论》中讲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只要念什么,就能见到什么,所以念佛的人可以见佛、可以生净土,这个佛是心所产生的佛。如果自己的心是清净的、跟佛是相应的,自己的心就是佛。

在《般舟三昧经?无著品》中提到「无著」,就是不要执著,这点出了「般舟三昧」就是「无相三昧」。

十方一切诸佛在你前面,是你的心看到?还是你的身体看到?如果说是身体看到,没有心,那身体是死的,能看到吗?如果是身心合起来看到的,心和身两样东西合起来,这便是因缘法。因缘法意思是说身心只是临时组合,是空的、不是实在的,只是暂时的现象,并没有一个真的东西在那里。所以,不把自己的身和心当成自身的佛、自性的佛,才能证佛果,达到「无相三昧」。

不起差别心的「一行三昧」

今天介绍「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下卷里提到「一行三昧」。佛说法界只有一相,那就是平等相,因此修「一行三昧」时,需知道法界是一相,不要起差别心。

法界一相,实际上就是无相,因此叫做「一行三昧」。不执著有相可取、有相可得,这才是真的入「一行三昧」。如果我们还没这种工夫,也要认知到,现在所取的一切相都只是暂时的工具,不是目标,就像过河时坐船,船是工具,过了河之后,一定要离开船。

我们的环境中有许多诱惑、障碍、困扰,往往使自己就没办法把握住。如何不受环境影响、而能得到解脱?首先要持戒。持戒没办法清净,怎么办?那就要忏悔。

此外,我们要经常想到布施,就是在任何地方、见到任何人,都要思考我对这个环境里的人有什么好处。即使无法为别人带来好处,至少不能伤害他们、让他们受损失,让他们增加负担。

时时精进不放逸

今天是佛七最后一天。七天之后,并不表示修行已经圆满,这只是种了善根。念佛禅七只是一个精进的阶段,平常还要持续不断地念佛。当你忘掉了、懈怠了,要回来再参加念佛,禅七也可以,佛七也可以,念佛禅七也可以。平日要时时念佛,即使工作不方便念佛,也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念佛、修行的人。

最后鼓励大家,要像参加马拉松赛跑,最后阶段要冲刺、精进,不能懈怠。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佛学大词典 对“破相三昧”解释如下:破相三昧 又作无相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可捉摸,无可执着,不见一法之三昧。[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破相三昧”解释如下:破相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见一法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破相三昧,得是三昧,不见一切法相,何况诸三昧相?即是无相三昧。’

关于“无诤三昧的释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7-7389.html

(22)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无诤三昧的释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诤三昧的释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无诤三昧:佛教用语,梵...

  • wzjinhao
    用户072504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无诤三昧的释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