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

网上有关“如何理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理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科学推进

应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一是强化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城一体、统筹城乡”的要求,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完善规划编制的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二是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衔接。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注重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新村建设等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强化部门协调和信息沟通,避免各自为政。三是完善规划管理实施机制。进一步健全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增强规划管理的约束性,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避免规划变更的随意性,严格规划修改的法定程序,防止以权代规、一任领导一个规划。

(二)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空间布局

应在我省现有城镇体系结构基础上,抓住实施成渝经济区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构建以“一核四群”为主体,由中小城市和城镇相互促进,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立足川渝、辐射西部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一是突出“一核”,加快天府新区建设。以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为契机,大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城镇发展空间,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和产业布局,加强城市老区和新区建设的有机衔接,增强成都的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把成都建成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引领全省和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二是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市集群化发展,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提高整体发展效益;突出次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增强省界区域的要素聚集、产业发展和吸纳能力,形成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强县城和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以县城扩容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乡村城镇化的增长点和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

(三)强化城镇功能定位,突出发展特色

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是避免城镇建设同质化的基础。城市群的内涵关键在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一是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各城镇的优势和特色,着眼全局、因地制宜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在宜居、宜业的基础上,引导城镇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道路。二是深化城镇的功能分工。促进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统筹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促进新旧城区功能互补。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小城镇建设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镇,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四)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两化”互动

应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规划等重大规划的引导作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按照大城市发展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城市的要求,以城市群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二是做强城镇特色优势产业。大城市应依托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绿色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与大城市的产业配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三是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以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空间结合点,协调好城市和园区的空间关系,按照产城一体、统筹布局、协调发展的理念,做好城市和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使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应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推进和整体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和建设城镇交通、给排水、供电、供气和环保等市政设施,同步推进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旧城区相关设施改造,避免出现拉链式重复施工和“城中看海”现象。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关系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防洪排涝、防震减灾和公安消防等设施建设,与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镇形象相结合,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感。

(六)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

应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镇建设与管理体制,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扩大开放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营造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引导城市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高度重视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跨梯度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并以此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户籍、土地、社保、就业等改革,强化相关重大政策措施,促进城乡人口和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创新市县行政管理体制,赋予部分市县更多管理权限;建立人口和经济集聚规模与建设用地指标的挂钩机制,促进城镇集约发展。

(七)注重倡导城市文明,提升文化内涵

应坚持文化为魂,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精神,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一是倡导城市文明。加强新型城镇化的舆论宣传,尤其是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全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共识与合力。二是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大力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强化城市风貌塑造,传承、吸收历史文化及现代文化精髓,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和巴蜀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三是培育城市精神。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注重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维护城市荣誉意识,培养城市主人翁精神,树立先进的城市理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升政府公众形象,引领、培育和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

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的重点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审计不能单纯从项目、资金等单一方面开展,而应把城镇化建设审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审计的重点有哪些呢?

 一是新型城镇化政策落实情况。

 关注国家、省市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政策落实情况,市县政府是否按照依法放权、高效便民、分类指导、权责一致的原则,赋予了乡镇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工程建设、市政设施、市容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权。规划、城建、城管、环保、水利等行政许可事项是否由县级部门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派出工作人员就地办理。县级政府是否编制乡镇扩权事项目录,建立职责明确、权责对应的责任机制。关注乡镇对上级下放管理权是否进行有效承接,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等配套措施是否到位,政策实施是否有实效,确保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

 二是财政收支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关注乡镇财政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财政收支平衡情况、负债和隐性负债情况、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和使用情况,乡镇形成的存量及新增政府性债务和相应的还款来源,分析是否具备还款能力,面临的债务风险等。关注各级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筹集方式,关注上级级资金的投入情况和市、县(市、区)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关注资金使用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是否专账核算,有无通过关联单位、参建单位,转移、挪用、挤占和私分建设资金的行为;调查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无违反合同规定提前或者超额支付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有无拖欠工程款等行为;关注上级部门在财权分配方面是否给予乡镇重点倾斜,地方小税是否留存当地用于其发展,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社会抚养费等非税收入是否重点用于乡镇。

 三是融资环境和产业支撑情况。

 关注乡镇的金融融资环境,是否设立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组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关注乡镇融资方式,是否吸收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关注乡镇的产业发展状况,乡镇是否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比较乡镇财政收入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乡镇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关注乡镇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分析产业园区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带动程度,实现以城镇为依托、各类园区为载体提升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情况。

 四是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

 第一,关注乡镇总体规划是否专题研究产业发展和人口与城镇化,是否实现了规划建成区详细规划全覆盖,乡镇建设是否按照规划实施,有无违反规划超范围建设的`情况。第二,关注乡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情况,了解土地指标的利用情况和利用效果,是否有利于促进乡镇的建设,是否达到有关部门批复的投资强度,是否存在土地效益利用不高的情况。第三,关注乡镇建设项目是否严格履行了土地、规划、施工等相关建设程序;关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重点审查政府投资项目是否严格执行了招投标程序,有无串标围标,无资质、挂靠承揽工程,违法转包分包等问题。第四,关注建设项目投资绩效,揭示城镇建设过程中资金利用、工程建设、社会制度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促进完善小城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

 五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关注乡镇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设施建设情况,医疗卫生、教育福利等机构的设置能否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关注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和办理居住证的是否及时纳入社区服务管理,是否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关注路、水、电、热、气、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关注小城镇的维护管理情况,是否建立完善了人员、经费保障等城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是否有相应的维修管护制度,运行是否有效,有无因经费短缺、管理不善等造成工程维护不力、前修后废、闲置浪费等影响设施运行使用的情况。

 六是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关注乡镇的建设目标、规划标准、建设内容和总投资等基本情况,通过乡镇的人口发展、产业发展、财政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统计分析乡镇具体效果,是否增强了乡镇集聚辐射能力,是否发挥了其区域优势和带动作用,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等指标是否达到新型城镇化预期目标。既要关注重点项目建设类短期目标,又要重视医疗、教育、就业、养老制度建设、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长期目标,实现小城镇有质量、有速度、可持续的发展。

;

城市化的内涵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关于“如何理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0359.html

(15)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02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理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理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 wzjinhao
    用户080211 2025年08月02日

    文章不错《如何理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思考》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