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孙子呢?

网上有关“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孙子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孙子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明初,太子朱标死后,其实朱元璋还有很多优秀的儿子,如朱棣等可以做太子。而朱元璋为何独独选择了年幼而懦弱的朱允炆继位呢?朱元璋到底怎么考虑的?

传承有序?

朱元璋在世时,为后世子孙做了很多安排,一方面是为了防微杜渐避免皇权不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江山有序传承。因此,他接受历史教训,企图建立有序的传承制度,因为古代王朝很多都是传承出了问题,造成国家动荡!而传承只有两个,立长和立贤。朱元璋认为立贤主观因素太大,极容易成为争权夺利,国家动荡的主要因素!而立长就简单粗暴了,谁是长一目了然,大臣也可以监督!所以,朱元璋也坚持立长。但是,朱标死了,儿子里面长不存在了,那么孙子里面也有长,那就是朱允炆。

朱元璋统治的30多年可以说是恐怖的,血腥的,残忍的。杀了很多人,整个国家十分紧张,琴铉紧绷!其实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一生用军太过,治国太严,杀戮太多。因此,他也公开说过,希望第二代皇帝宽仁治国。而朱标本来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在众多的兄弟中是最仁厚,最有文化的,崇尚儒学。而其他大部分儿子只知道舞抢弄棒,就是酒囊饭袋!都不是朱元璋想要的。而朱允炆却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仁厚,因此,这十分符合朱元璋的要求!

对朱标死的耿耿于怀?

我们知道,朱标怎么死的?是看不下去朱元璋的杀戮,而积虑成疾的,最后也还是因为朱元璋杀人太多,连太子老师都要杀,而郁郁而死,朱标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可以说他在朱标身上寄于了多么大的希望,花了多少的心血,而且对于朱标的死,朱元璋也是耿耿于怀,很自责的。因此,朱元璋在朱标死后,选择朱标的儿子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朱标的补偿,和对其愧疚的弥补!

从实际效果来看,朱允炆还是很符合要求的,也是能够做个好皇帝的,但是,朱元璋却给他留下了几个强悍的叔叔,最后还是被叔叔抢了皇位!

朱元璋到了晚年,的确是老糊涂了,在糊涂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说朱元璋看中了朱允炆有才能,实在难以恭维这种说法,朱允炆的才能只停留在课本里,压根就入不了朱元璋的法眼。

01身经百战的朱元璋,连朱棣都看不上,能看上朱允炆?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的时候,已经是1392年,距离朱元璋去世,仅仅只有6年时间。而太子朱标是在朱允炆作为皇太孙的同一年去世,可见朱元璋并没有做多少考虑。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5岁高龄,因为太子朱标病逝,伤心过度,难免会做出一些糊涂事情来。

如果说1380年,胡惟庸案子爆发,是朱元璋为了消灭宰相这个职位的话,那么1393年蓝玉案子的出现,就是朱元璋在为朱允炆清除障碍。那么为什么要清除掉蓝玉这些功臣呢?只有一个原因,朱元璋认为朱允炆镇不住他们。既然朱允炆镇不住这些旧臣,朱元璋何必还非得让朱允炆继位呢?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明史》

我认为朱元璋在后期也十分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他有这么多儿子,哪一个不能继承皇位呢?让孙子继位是无可厚非,可是孙子的能力摆在那里,难道果真是要把大明王朝往火坑里推吗?这些儿子里,让朱元璋最放心的,当然是燕王朱棣。因为朱棣的军事能力很强悍,1396年的北伐就是朱棣作为主帅大败北元。

所以说朱棣这样的孩子做皇帝,才能让朱元璋彻底放心。可惜朱元璋已经选择了朱允炆,如果后来后悔换掉的话,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今后不管是哪位皇子上台,朱允炆都不可能有好下场。出于对孙子的怜悯以及对死去长子的怀念,朱元璋也就将错就错了。既然错了就要弥补错误,诛杀这些功臣,其实就是在弥补朱元璋当时选择继承人的错误。

02朱允炆日后的表现,也证明朱元璋的确错了。不是说朱允炆不能做皇帝,也不是说他没有做皇帝的能力。在太平时候,朱允炆完全有能力做一个好皇帝。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以后,明朝太平吗?远远没有达到太平的时候。明朝开国几乎跟汉朝一模一样,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诸侯王。

这些诸侯王和各地方的官员混杂在一起治理地方,总归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因为朱元璋的私心,导致朱允炆注定是个不能太平的皇帝。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所有儿子都能够成为地方上的土皇帝,至少都能够享受皇帝的待遇。比如说赋税、军队、百姓这些,诸侯王们都应该拥有。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

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群臣请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阴不言也。朝则麻冕裳,退则齐衰杖绖,食则饘粥,郊社宗庙如常礼。?遂命定仪以进。丙申,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各举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县,革冗员。兵部侍郎齐泰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明史》

所以这就等于是把难题留给后人了,他自己把儿子们都安置好了,后人的事情他一点也不会去管的。朱允炆上台以后,面临的第一件要事,那就是削藩。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臣子敢说削藩的,可是朱元璋一死,这些人全都蹦出来了。因为大家都读历史,只有朱元璋不读历史,他不知道诸侯王们造反是多么危害国家的一件事。

也没有大臣敢跟朱元璋说明白这件事的利害关系。所以事情全都抛给了朱允炆,明知道朱允炆能力不行,还把这么大的一个问题抛给他,这又是老朱的一个失误。朱允炆削藩的表现,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怕,一系列愚蠢的政策,几乎就是要把天下诸侯王都联合起来对付朝廷。这一定是黄子澄这些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的人想出来的主意。

03朱元璋晚年杀戮太盛,侧面证明了他逐渐糊涂了。朱元璋的确嗜杀成性,可是在朱标死之前,他所有的杀戮,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高层次的政治目的。比如说胡惟庸的案子,杀了3万多人,这是什么概念?没有什么变态的目的,恐怕不会有人愿意这么干吧?撤除宰相成为了朱元璋认为最对的一件事,宋朝的相权,几乎架空了皇权,这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君主立宪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其实宋朝要是再延续下去,极有可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可惜朱元璋一波3万人的操作,将前面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一夜回到了大汉王朝建国时的落后模样。不得不说,朱元璋撤除宰相,是有真知灼见的,这对维护皇权是有很大好处的。可问题是,没了宰相岂不是要累死皇帝?

朱元璋说我体力好,累就累点。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可是你的子孙也能跟你一样牛吗?当然不能,所以撤除宰相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种选择,明朝中后期那些首辅大臣,其实跟宰相没什么分别。在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再杀人,可就有点过分了。几乎是逢贪官就杀,有一个统计,朱元璋一辈子杀了15万名贪官污吏,其中一大半,就是在朱标死后杀掉的。

贪官的确可恨,可是杀了这么多贪官,谁来做事呢?难道这15万人里面,就没个轻重缓急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晚年的确糊涂了,杀人杀出了惯性。那么他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朱允炆,也就不奇怪了。

总结:嫡长子继承制,酿成了多少政治危机?明面上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当然是有他的道理。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朱标是嫡长子,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才会选择朱允炆。可是朱元璋没有想过,历史上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到底出了多少麻烦事儿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之所以要杀了哥哥李建成,就是因为李渊一味地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分明比李建成更加优秀,为什么就是不选他做皇帝呢?李世民心里很不能理解,所以酿成了如此惨案。刘邦晚年的时候,的确打算改立赵王刘如意做皇帝,可是经不住嫡长子继承制的禁锢,最终在各方面压力之下,选择刘盈做皇帝。那么西汉的下场呢?

吕后专权,吕氏家族乱政,一时间老刘家差点被吕后给灭了种。嫡长子继承制的可行性真的还存在吗?我们看清朝,他们就完全不认可嫡长子继承制,从一开始到灭亡,基本上没有哪个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所以清朝的皇族高层中,很少出现政变的情况。

朱元璋一味地坚持朱允炆做皇帝,那就是被嫡长子继承制给禁锢了。其实他应该跳出来,好好看看自己的这些儿子。儿子登基,其他儿子们会不会互相残杀,这要看登基之人的水平。可是孙子登基,儿子们一定会找孙子麻烦。?

参考资料:

《明史》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孙子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1009.html

(14)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04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孙子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孙子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wzjinhao
    用户080405 2025年08月04日

    文章不错《朱元璋为什么传位给他的孙子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