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永岗(关于李永岗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永岗(关于李永岗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物生平 为民除害
典韦是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
其时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永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怀匕首向前截杀李永,并杀李永妻,再慢慢走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永的住处靠近集市,整个集市的人都震惊了。虽然有几百个人追赶典韦,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的伙伴,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效力曹操初平年间,凉州董卓祸乱朝野,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举义组成反董联盟军,征典韦为军士,隶属于司马赵宠。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赵宠对他的才干和力气很是惊讶。
兴平年间,张邈与曹操决裂,并伺机偷袭曹操,典韦转投曹操,隶属夏侯,随夏侯四处征战,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
濮阳战布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和吕布在濮阳作战。吕布的别支部队屯兵于濮阳西面四五十里的地方,曹操前往夜袭其屯,翌日清晨破之。曹军尚未及时回还,而吕布救兵已至,双方三面会战。当时吕布亲身搏战,自早上至日落双方鏖战数十合,互持甚急。曹操临时招募破陷敌阵的人选,典韦先占应募,另外带领其余应募者约数十人,尽皆重装两件盔铠,不执盾牌,一律只持长矛撩戟。同时西面战情告急,典韦突进挡敌,吕布军弓弩乱发,矢箭如雨,典韦尽然无视,向随从说:“贼军来到十步之内,便告诉我。”不久随从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之内再告诉我。”随从畏惧,立即便说:“贼军来到了!”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所投者无不应手而倒。战了多时,吕布军众撤退。此时刚好是日暮之时,曹操才得以引军而去。
折冲左右
曹操任命典韦为都尉,安排在自己身边,让他带领亲兵几百人,常绕大帐巡逻。典韦本人强壮勇武,带领的人又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兵,每次作战,经常是最先攻陷敌阵。
典韦被迁为校尉。他性格忠厚谨慎,经常白天在曹操身边侍立整日,夜晚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他他喜好酒食,吃喝都是别人的两倍,每次太祖赐他酒食,他总是纵情吃喝,在旁侍候之人相继给他端酒添菜,需要几个人才能供应得上,曹操认为他非常豪壮。典韦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军中给他编了军谚说:“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力战身亡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曹操行酒时,典韦持大斧立于其后,斧刃径有尺余,曹操所至之人前,典韦都举斧迫视。酒宴至终,张绣及其将帅均不敢仰视。十余日后,张绣因曹操纳其婶,颇感耻辱,于是在贾诩的建议下,突然反叛,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出战不利,于是率轻骑逃走。典韦在门前奋战,张绣军不能得入。张
典韦各类绣军于是分散从其它门进营。时典韦部下兵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恶战,无不以一当十。但张绣军先后涌来越聚越多,典韦用长戟左右攻击,一戟击去,便将张绣军十余支矛摧断。后典韦左右死伤者略尽,典韦本身亦被数十创,双方短兵接战,张绣军想上来活捉他。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个张绣军将他们杀死,其余的张绣军不敢近前。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张绣军,杀死数人,伤势加重,典韦就此怒目大骂而死。张绣军方才敢于向前,割下典韦的头,互相传看,全军又都来看他的躯体。曹操退住舞阴,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间谍取回他的尸体,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曹操的车架每次经过襄邑,常用中牢的礼仪来祭奠他。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曹丕即王位后,以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正始四年(243年),典韦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历史评价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陈寿:“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
张牛:“汉高之得樊哙,廓去妖氛;曹公之有典韦,克宁寰宇。”“昔季布使酒,响振於河东;樊哙饮卮,功高於霸上。典韦长啜,身为时倾,蔡裔雄声,才堪国用。”
褚亮:“肃钩陈於中禁,排闾阖而上征,羊祜之握兵机,典韦之统军帐,任寄之重,恩私罕匹。”
袁枚:“然而公始则霁云断指,继乃公孙洞胸。小白未僵,大黄犹射。又典韦临危之戟,横贯数人。冲张辽已出之围,再呼残卒。浅色黄衫,盖棺之衣早备。玄q新箧,归元之面如生。可以谓之勇矣,可以谓之烈矣。”
潘眉:“典韦雄武壮烈,不在辽、褚下。”
毛宗岗:“死典韦足拒生贼军。”
《三国演义》:①铁戟双提八十斤,濮阳城外建功勋。典韦救主传天下,勇猛当先第一人。
②守护中军帐,英雄独典韦。闻风皆胆裂,望影总魂飞。 猿臂持双戟,彪躯挂铁衣。U河鏖战死,千古显神机。
③铁戟双提八十斤,威风凛凛镇乾坤。欲将英杰从头数,惟说当年有典韦。
艺术形象 民间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典韦擅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人,提着仇人首级经过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因驱猛虎过涧,被奉命寻找人才的夏侯认为是奇才,推荐给曹操,由于可单手举起欲坠的旗杆,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后曹操欲为父报仇而进攻徐州,以夏侯、于禁、典韦为先锋。曹操与吕布交战时被困于濮阳西寨,典韦以十余枝短戟刺杀敌军,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又挺双铁戟驱赶吕布手下四将。此后曹操中陈宫之计被困于濮阳城中,典韦拼死保护曹操逃出四处起火的濮阳城。后张绣投降曹操不久后由于曹操侵犯其叔母而再度反叛曹操,其部将胡车儿请典韦饮酒,将其灌醉,乘隙偷走其双铁戟。张绣发动叛乱,典韦独身一人于曹操营帐辕门前奋力抵挡敌军,终因寡不敌众,背后中枪,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
在《三国演义》总共一百二十回中,典韦出现于第十回,退出于第十六回,共存在了六回,可谓出场时间短,位至领军都尉,可谓职位卑微。他的引人之处在于他的“勇力过人”。文中介绍:典韦,陈留人,时“操在兖州,招贤纳士……夏侯出射猎,见韦逐虎过涧,因收于军中。今特荐之于操。”“逐虎过涧”是对典韦“勇”的描述。而对“力”的描述则反映为“所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挟之上马,运使如飞。”以及“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这两件事很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勇力过人。
典韦初司帐前都尉,保护曹操是他的职责。第一次曹操与吕布大战,被四将所围,“箭如骤雨将来,操不能前,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典韦乃踊出,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以飞戟刺敌,立杀十数人……四将不能抵挡。”曹操及时得救,典韦因功被加封为领军都尉。
第二次救曹操是因曹操中了吕布之计被困城中,典韦三次杀出城来寻觅不见重重操,又三次“冲烟突火”杀入城去,“从初更直混战到天明,杀开条大路而走”,最终将曹操护送回寨。
第三次降兵夜反,无数军马步兵杀入营门,枪如苇列。典韦武器被盗,“身无
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腰刀砍缺不堪用,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尤其最后一句:“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把典韦勇猛无敌、誓死效忠渲泻得痛快、淋漓、酣畅到极点。“曹操赖典韦当住寨门,方得逃奔”。正因为典韦三次救操,所以连这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心之徒”也亲自哭而奠之,虽然曹操的长子及爱侄也同时殉命,但操叹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甚至一年之后,曹操行军经由故地,仍不禁放声大哭,“且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之魂,并亲自拈香哭拜,祭毕方祭侄及长子……”
典韦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在京剧中**的脸谱代表的是武力勇猛或者是凶险狡诈的角色。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1980以后的名单
〖秦之四塞〗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
〖太行关隘——太行八陉〗轵关-铁铃关、太行关(天井关,雄定关)、井陉关(土门关)、飞狐关、紫荆关(子庄关,宋称金陂关)
〖洛阳八关〗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轘辕关〔huán yuan guan〕,轘辕山一地,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
虎牢关:古代关名。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
蓬关(西晋豫州地界)、鲁阳关
潼关、壶关、雁门关、倒马关(鸿上关,汉称常山关)、娘子关
阳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阳平关
阳平关建于221年。据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57页载:“阳平关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蜀汉后皆为重镇,明末毁于兵。”宋初《元丰九域志》载:“阳平镇属玄武六镇之一。”清代《中江县志》记载:“阳平镇,建于汉代。为古五城、玄武北境门户,去绵州、罗江必经之地。”阳平关在历史上既是军事关隘,又是税务关卡。古代帛氏奴、蜀王(年号泰始)程道养、清朝的兰朝鼎和李永和等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曾把天台山、鸡冠山等作为屯兵练武和安营扎寨的地方。
阳平有怀归县遗址;有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第七代后裔自湖南入蜀后,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宠赐”的花碑及龟山上的“正气堂”遗址;有始建于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铁骨牡丹不下山的美丽传说;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园”遗址;有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阳平大佛”……这些,无一不向人们述说阳平关的历史沧桑。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古绵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关,撒白雨。白雨下,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更是把人带入远古的梦境。
清道光年间的中江诗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游览《阳平关》诗云:“沔北屯军士,流传即此间。密云排甲仗,新月想刀环。我渡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飞白雨,顾盼一开颜。”作者期盼着总有一天,这奇特秀丽的山河会被重新开发利用,到了那个时候,万民将会笑逐颜开。
剑门关
三国时诸葛亮修建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诸葛亮死后,姜维在此率兵抵抗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
西元965年,剑门之战,后蜀军被宋军击败。
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描述剑门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现在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葭萌关
葭萌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关城今已荡然无存。葭萌关原属四川昭化县,1959年并入四川广元县,1985年撤县改称广元市,属省辖市。葭萌关一带古往今来发生过很多重大战役,最早是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战,魏蜀时期“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之战,使葭萌关名闻遐迩。(参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从闽江到富屯溪溯源而上,闽北光泽县地处源头最高峰,所以古人有这样的形容之说。然而立于县境四面高山险道上的“九关十三隘”更是八闽一绝,遐迩闻名,也是山城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观。
光泽县位于闽赣边陲,地势高峻,四面环山,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自古有战城之称。县境四周高山险道都是历代争战留下的关隘。大口为关,小口为隘。关隘相间,遥相呼应。据记载,从北向南有鸭母关、马铃关、云际关、火烧关、山头关、分水关、铁牛关、杉关、王际坳关等九座山关和金家隘、蛇岭隘、台尖隘、孔坑隘、白虎隘、牛田隘、风扫隘、羊头隘、岩岭隘、杨公隘、义角隘、毛家隘、仙人隘等13座山隘,如屏障雄立在县境的四面八方,护卫着光泽大地的安宁。
这“九关十三隘”都设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
这些关隘中,最有名的当属杉关,位于县城西面约25公里处的杉岭要道,历代都视为“天险可凭,有恃无恐”之地,古有“八闽第一关”和“瓯闽西户”之称。杉关就山脊建有城堞、楼阁炮台,锁住这条由赣入闽的主要通道。元末陈友谅、明朝邓茂七等农民起义将领都以此为根据地,抵抗统治者军队的进攻。
铁牛关,原在大禾山的铁牛岭,山形如牛状,山顶曾有石牛为镇。关内外岩石嶙峋,峭削直立。关势两山中凹成一路,旁扼险滩,且有深涧环护,如铁桶般坚固,故称铁牛关。后迁这位于县城西北面30公里的牛岭坑上。关上炮楼立于山顶,逼视关外,素来喻为闽赣北面通道的“咽喉之地”。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所部当年就曾破此关,由光泽进兵而定闽中。
分水关,关口海拔1180米,在关隘中最高,木石关口。山峦叠翠,怪石昂立,峡谷深险,涧溪密分流,山道崎岖,可谓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牛田隘,位于县境西北面,海拔925米,险地陡峭,道口扼住由此入闽的要道。
“无限风光在险峰”。九关十三隘大都位于高山绝顶险峻风光奇异处,让人游览而赞不绝口。如县城北面位于司前乡的云际关,名字意为“高与云齐”。这里山巍巍,崖岌岌,林森森,路曲曲,山势峥嵘,风光秀丽,景致独处。而且常年锁在云雾中,云烟滚滚,云浪不停环绕而过,蔚为壮观。人在其上,飘飘欲仙。难怪古人有诗赞道:“凌空石蹬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已到仙家。”
位于县西北面的马铃关,屹立在两峰对峙中,下仰为“一线天”。山高峰奇,泉清林秀,关下狮山脱群峰昂首于东,麒麟山怪立于南,象山伸鼻于西,令人忍俊不禁而赞其观。不远处的跑马岗,风中时时传来声响酷似马铃声,传说是当年穆桂英平剿山寇在山顶留下马铃,故关以此名,又使关外敌人闻铃声而不敢进犯,所以增添了此关神秘的人文色彩。
千百年来,这些关隘还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关门、城堞、炮楼、观望棚等,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机巧,以及一定的建筑文化。关名的来历也各自成趣,丰富了这关隘文化的内涵。有的因传说而名,如火烧关,山岩石成黑褐色,林木稀少,相传是北宋杨六郎“安抚南蛮”,放火烧山,林木全毁,木石俱黑,故而至今留其色,也有了这火烧关之名。有的是因形象而名,如鸭母关,关口向西而缓,山形如母鸭伸颈呷水,所以称其名。有的是依处所在而名,如山头关,位于寨里镇山头村的所在地。金家隘,位于司前乡金家自然村。历代文人墨客给这些关隘留下许多诗文,而赞其观。如仙人隘,有人附托元代闽北著名诗人黄镇成的诗于此:“霏霏暝色满山城,隐隐岩扉带晚晴。试问仙家何处所?数声樵唱不胜情。”
“九关十三隘”大多是以村庄为依托,民力和一切给养取之于民。关口为内外交通必经之路,两省民众往来,商贾互通,亲戚互走,文化和生活习性极其相似。平时往来,战时共同抵抗外侮,起到保护一方安宁的作用。而今,这些关隘已无作用,随着时间的到迁延,大多关隘已经毁损,残缺不全,只留下遗址作为名胜古迹于此。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为巩固边防,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今盈江、陇川、瑞丽边境要塞设八关九隘驻兵防守。
八关分上四关和下四关。上四关是神户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下四关是铁壁关、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万历二十三年(1595),设蛮哈、陇巴两守备统领八关。蛮哈守备统领上四关,陇巴守备统领下四关。
八关据险而立,易守难攻。
神户关
位于今盈江县盏西老关城,原为控制茶山、古永、威缅、迤西等要道。据《腾越厅志》载:“台周三十丈,高三丈,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一所。古关门洞深七丈,宽一丈,高一丈三尺,左右有墙,各高九尺。”今古关遗址砖石犹存。
万仞关
位于今盈江县勐弄乡政府南1.5公里的山顶。据《腾越厅志》载:“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楼高七丈三尺。”时关址城垣、石基尚存,台周近110米,用毛石和卵石砌成,中有宽、高约3米多的城门道遗址,仍清晰可辨,城楼台基上残留镌刻着颜体大楷书’天朝万仞关’字样匾额一块,已断裂为数节,经拼接后仍较完整。”
巨石关
位于盈江县昔马乡白岩坡,从昔马乡政府步行一小时即到。其关建在山顶石岩上,居高临下,昔马坝子尽收眼底。原为控制户岗、迤西之要道。今遗址尚存部份城砖、瓦砾;山顶几块拔地而起的巨石上枕着一面高二丈、长十多丈的土坯墙;有镌刻着“天朝巨石关”的匾额两方,已断裂为数节,经拼接一方较完整,一方残缺不全。
铜壁关
原设在今腾冲城西南540里的布岭山顶,是控制芒哈、海黑、芒莫之要塞。据《腾越厅志》载:“城垣台周二十丈,高二丈二尺,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二所。”清初向东内移50里,内移后所辖边境未失。新关址设在戛渎山,即今盈江县铜壁关乡雪梨寨附近。距遗址约200米处,是明万历年间所设守备驻防公署故地,其西北侧是留守署,有遗井一口,存有石壁一方,上镌“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右营中军”和“龙王神位”等字。原城楼东侧道旁立有高约一米、宽半米的石碑一块,上刻“天朝”二字。
铁壁关
原设在今腾冲城西南540里的西等练山。清道光年间将关址移到今陇川县邦外乡垒良村西部的板凳山上。1885年中英会勘时,将西等练 山一带划入缅境。
虎踞关
设在原陇川地区的邦抗山,今缅境洋人街之西班候山,距陇川县城章凤六七十里处。
汉龙关
设在原瑞丽地区南部的芒棒山,今缅境南坎东北部的拱卯山。1885年中英会勘至汉龙关时,在关址掘得“龙关”二字残石匾额二块,关之石门犹存。该地后来被英国人占领。1960年中缅划界时才与南坎一并划归缅甸。
天马关
设在原瑞丽、陇川交界三角地内的西邦欠山上。明天启《滇志》卷五载:“天马关在西邦欠山上,台周二十六丈,高二丈三尺,楼高四丈四尺,有公署一所,控制勐广、勐密、勐曲等要路。”由瑞丽市弄岛出缅境15公里至曼允,再走一天行程,就到“哈布新蚌”(意为石头为界的地方),即为天马关关址所在地。据说现在还有一丈多高,周长三个人才能合抱的界碑,顶部有印,还有汉字。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下谕在铜壁关、铁壁关等关内,择沿途要地设立比关口小一个等级的隘所,分别在今腾冲、梁河、盈江、陇川境内设置九隘,由北至南分别是古永隘、滇滩隘、明光隘、大塘隘、支那隘、猛豹隘、坝竹隘、衫木笼隘、石婆坡隘。后来又增设了茨竹隘,但时间不长。九隘无永久性建筑,立木为栅,定员守卫。前四隘在腾冲境内,后五隘在德宏境内。
我国现仅存盈江县境内的上四关,1987年盈江县人民政府在上四关各立一遗址石碑,并上报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安多县岗尼乡色哇组菊石
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审核,并报经分党组同意,2007年批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共1141人。名单如下:
北京(31人):
梁治国 杨 雍 孔繁敬 徐正德 张文甫 吴正前 姜守垣 白 锐 冯立松 李毅强
孟淑英 张志国 霍建国 魏元祥 赵一唐 杜征麟 陈东昱 周晓陆 史丽薇 冷万里
汪 良 李建春 李长泉 李永忠 陈 友 黄吴怀 陈 明 张振生 赵远强 张孝勇
王金凯
上海(8人):
舒文扬 王 曦 张勤贤 彭烨峰 郭光裕 杜 赟 徐秋林 郑继波
天津(8人):
李德福 李绍臣 罗远智 黄 震 崔永明 崔大顺 卞建军 卞金龙
重庆(15人):
兰 娥 郑启超 龚 文 马大德 李 永 李宇平 李秀娟 陈白羽 颜以琳 羊 炯
舒自勤 游文中 余恢毅 傅胜德 傅应明
河北(57人):
马耀信 檀小光 张 卓 韩玉臣 高 飞 刘剑馗 徐建设 马 军 刘国强 王素芬
郭 阳 丁建强 扬胜宝 赵鸿昌 侯 猛 谢 军 王羲吾 齐 含 张 征 张僳华
林槐森 张占军 丁志勇 李峥嵘 刘晓霞 孙宏伟 陈瑞谦 陶殿甲 王 涛 赵慧琳
高国胜 郭亚林 刘景义 李泽成 刘俊坡 王志海 曹旭军 冯子平 杨国骏 李 勇
杨晓亮 赵 毅 王 鹏 孙英力 杨 波 马恒建 白振军 刘京文 许元庆 戴启和
孙占峰 寇学臣 周泓舟 张葆冬 周红日 杨学德 梁海书
山西(16人):
马俊青 姜红光 许 锐 薛珠峰 黄进明 张云岗 郑景昉 高银寿 郭秋林 李星元
原旭东 张明智 李克仁 张根虎 孙忠良 薛俊明
内蒙古(12人):
赵 龙 张金富 张彩锋 乔 雁 包星光 贺贵玺 耿泽峰 石月晨 云光中 刘世荣
胡 忠 连 辑
辽宁(44人):
黄海林 石 岱 李晓光 刘冠军 马云鹏 张洪祥 栾 波 李 晖 王运泽 李业明
孙福生 孙旭东 叶国俊 李 葵 赵静良 刘 欣 孙万民 孙万军 王云龙 赵文生
马 琳 熊 东 孙克顺 白 翎 孟令全 刘长华 厉 冬 熊洁英 李德刚 曲 坚
孙胜连 李 杰 刘 杰 张本平 宋世全 王 伟 辛 宏 王鹏江 郭兴文 郭庆雪
宋开强 班 军 于连胜 李宝权
吉林(14人):
曲志刚 邢日祥 李嘉国 胡 鑫 李惠斌 赵 驰 刘素娣 傅春来 李世忠 张志明
李升国 曲庆波 王忠仁 王云坤
黑龙江(43人):
曹文武 李 丹 李 慧 闫冬雪 杜延平 程晓海 高成山 王 伟 刘恒毅 周少清
宋 雷 张 靓 王官平 许 晨 张永昌 孙丽华 杨小林 黄 明 郑长华 张新蕾
金泽珊 仲伟迅 周润天 赵 峰 刘 成 宋治中 邹 权 高月玲 单宝山 于亚非
石正君 魏景春 贾梦强 李义清 吴金龙 吴庆东 阮殿龙 张志良 常树林 何树岭
忽培元 寇 铁 杨俊文
江苏(103人):
冯怀根 刘东芹 胡光灿 朱友舟 郑必厚 杨宏敏 释奚白 李志勤 王建强 诸培弘
孙玉杰 武传国 武宝民 王建伟 程 伟 庞现军 许 达 盛诗澜 陈小新 陈 晖
杨伯芳 陆振永 惠聪颖 孙立志 张根喜 陈巧令 马正君 卢海洲 戚散花 陈 清
刘 洪 郑长安 陈 捷 郭向东 管敬泽 蒋雪莲 宋 咏 陈 峰 潘 云 秦 健
方建明 金艳平 谢 燕 邵 宁 姚光义 范永江 任贵书 侍少华 郭家高 蔡 宁
王 静 韩建明 刘仲明 陈 建 张方举 祁 斌 汪 超 叶华洲 吴建华 冯 勇
张建祥 刘 保 张一冰 姜苏海 李德会 陈一农 黄志强 徐于群 徐 杰 吴宏亮
吴健华 王润松 李世晋 顾晓燕 李耀中 肖公文 顾冬成 刘长云 邓瑞清 韩满陵
朱洪林 赵昌智 詹从俊 姜忠明 周亚贤 赵宏武 许能俊 孙志勇 刘家骏 高俊源
王 浩 刘 瑞 周泽波 张 峰 史永元 汪洋舟 吴丽明 尤靖希 翟天鹏 居丽琴
林 尔 赵永贤 王亦农
浙江(101人)
楼金辉 叶慧敏 邱红日 刘宜珍 贺东祥 程文波 徐国强 陈养绿 黄建水 方林华
田一峰 费秋华 戴世成 胡迪权 袁建初 徐 清 吴战堡 王 昕 何玉峰 徐 强
施华峰 钱林江 张扬明 方艳艳 余久一 谢利疆 王琼瑶 邱朝剑 巴利平 楼秋华
王泽玖 邓志春 林晓林 张 斌 周扬辉 张兴南 肖 慧 郭志民 周 芳 陈 伟
刘去非 李卫宁 王北苏 陈良敏 任永江 林光进 江国华 方圣旺 夏军寅 陈心昌
仇雪峰 倪朔野 金锡强 陈 伟 唐欢军 贝立新 陈建邦 张哲民 蒋雪峰 牟重辉
陈永明 王 坚 梁世鲍 吴相撑 吴志仲 刘建平 郑蕾蕾 曹建平 杨益豹 吕郁芳
何 军 陈迎平 李 军 宋汉光 司燕飞 朱乒乓 张一兵 周 红 吕燮强 张宝仙
俞者新 吕永生 陈红兵 张 球 濮乾远 马青原 傅振余 徐轰轰 梁培先 计渺生
张 伟 周跃飞 林书杰 方钢军 周春梅 杜安才 徐志坚 王雪虹 潘荣昌 谈月明
朱希望
安徽(30人):
王 涛 杨文浏 刘跟弟 薛晓东 刘来保 陈耕夫 陶 勇 张兵民 杨继乾 邵 晨
石海松 方衡仓 周继中 王 盛 卢 火 蔡登高 唐 亮 梁颖州 陈士恒 侯辉玉
张 玉 单桂体 刘兴贵 汪 洋 齐 飞 欧阳兵 罗宏祥 李士杰 余焰炉 田唯谦
福建(39人)
柯少岩 王期红 王文贤 邱玲华 刘顺华 许贻群 林玉梅 许海泉 卢克锋 朱金镑
游民戈 叶韶霖 黄水运 郑建松 王渊明 张国仁 林绍挺 邓 颢 张栋华 张 煌
黄志农 林丹红 黄鸿琼 张 军 王 冰 王毅霖 谢 健 陈玉富 徐良夫 宋玉荣
苏宝星 罗方华 陈祥耀 陈文贵 沈 岩 林公武 吴运农 李多宽 卓继辉
江西(11人):
曹卫民 曹端阳 朱德有 傅爱萍 何 流 刘建中 徐顺炉 马于强 张建华 王建民
张锦裳
山东(120人):
陈忠洲 孙增杰 王吉臣 姜言山 范学刚 薛昭东 谭晓昌 魏泮玮 石汝祥 丁兆德
许晓斌 李 瑜 张俊庆 张启勇 曲 伟 田连谟 宋占涛 李延庆 董国越 迟志邦
崔旭球 卞 涛 王美盛 乔德忠 彭作飚 刘慧慧 张荣磊 孙绪山 蔡卫东 毕世明
王开英 朱仕明 程爱忠 陈希龙 张广才 刘 铁 李晓光 徐 永 徐建民 高永旺
王 禾 杨守华 孙希民 刘国良 张伯祥 朱茂刚 闫 台 孙启新 杨 键 倪和军
沈维进 姚 磊 赵远方 孙光祥 李新君 李晓君 陈祥生 张景新 关 璇 胡振国
宋 刚 马 伟 张 欣 韩明东 徐华志 李 钧 霍春晓 李方振 王振刚 马剑畅
刘从明 李学敏 李令唐 陈文轩 张庆年 陈同龙 陈关瑞 荆得村 鲁世杰 李岩选
王锦元 李学山 张继民 殷 涛 段惠子 李 峰 吴宝华 朱本群 杭士友 梁嗣斌
赵钧波 崔传富 张 颖 高 波 缪九永 徐立成 郭少俐 王安慧 张维柱 张红霞
李再孝 何贤德 刘振东 刘光亮 钱栋廷 马斗进 李泓池 王尧忠 张 勇 张光兴
靳 永 李宗玮 苏晓敏 吴泽浩 杨炳云 朱树松 于钦彦 张铁军 王奎鑫 潘盛国
河南(135人):
杨文杰 徐荣双 谢安钧 常平安 张 良 樊利杰 白立献 芦 荻 陈培站 胡巨成
刘启红 娄红卫 薛明辉 李国昌 钟海涛 郑志刚 仵红泉 戴建波 陈玉莲 孟建军
李文敬 王秋人 于长海 孙永风 孟钦峰 刘炜东 刘东亮 赵心田 李振东 王梦笔
王延成 梁世同 薛文法 李勇山 王 岗 黄修珠 郭丛斌 齐保欣 山岳顶 李孝正
郭鸿光 杨换欣 马发喜 柴新胜 卫钢民 王永森 王怀阳 刘灿辉 张耀军 王木铎
刘 根 高雅轩 叶 文 王志立 郭爱德 王小平 李永成 刘海清 李毓采 常文艺
杜庆安 赵广付 李青林 胡玉忠 王了之 毋 立 逯国平 李玉军 周永刚 黄 镛
段 凯 郭体忠 张 睿 陈 卓 刘新泽 沈 淦 张学汉 高志民 李 峰 苏国强
孙文兴 刘昕居 梅 萍 李 炜 贾 光 李 林 王继涛 张燕凌 杨 城 张 倩
王根发 张志军 王文杰 孔令广 谷庆礼 赵永争 刘颖峰 黄竞天 张际春 彭 彤
袁景林 葛慎林 张 澍 班文生 张志本 赵 伟 梁吉超 高 源 李红普 亢 凡
曲书锋 冀 燕 王学峰 高 昂 穆海华 李贵阳 祝喜群 于建国 周 毅 穆仁先
李东明 韩 涛 阎勇宏 李 岩 高军红 李向军 耿书香 韩明伦 马 奔 柳青凯
王旭升 计承江 李文慧 张明坤 张传君
湖北(28人):
李铭鸿 吴永斌 朱宇华 胡定云 黄文泉 张 晖 陆舍无 廖光荣 杨 苹 彭金淋
刘 刚 李国光 卢方祥 闵 鸣 王 荣 杨豪良 肖 毅 张 波 田耕之 孙文平
杨 勇 秦龙志 吴 岚 徐士庆 熊 伟 李俊杰 叶金生 熊 毅
湖南(32人):
郭 晶 夏碧波 孙业华 曹 辉 文 佐 李逸峰 邓元喜 田晓华 贺子文 胡春香
吴 萍 刘 戈 谭安辉 晏 云 吕启琼 李建人 易 俊 林彰龙 张青渠 姜儒振
刘 明 孔小平 何朝阳 万应均 文承保 刘鸣泰 陈东久 王 宏 康博文 夏鹏程
罗成琰 贺长安
广东(60人):
陈绍基 操军凛 邹敏德 区福林 柯振海 陈 捷 朱燕霓 王宪荣 曾纪升 许集厚
李文填 熊绍庚 吴豪新 李辉良 魏育贤 龙锦营 李武耀 吕 凡 邵跃晰 郑南贞
唐昌明 倪恩广 何明霖 黄华文 刘乃明 观鹏程 郑元坚 邢宪铭 许子韩 黄 丹
余立宗 林秋宏 魏有永 胡锦秋 赖智豪 刘桂发 王 河 颜奕端 钟振强 卢志东
张耀文 冯少华 童志雄 黄舜生 林元解 林兆华 冯才权 涂乃光 庞罗养 朱桂明
罗春喜 骆培华 杜国志 周汉标 李鹏程 陈福坤 陈广权 钟春锋 高荣明 陈汉群
广西(10人):
黄家城 蒙麓舟 谭念宗 何泓延 余乐军 吕维诚 李忠连 黄文斌 苏洪强 覃日飞
海南(6人):
王国秀 谭 骏 林道飞 卓剑文 吴书生 邹世全
四川(20人):
文维义 张军文 曾家碧 杨 波 李在兵 杨 帆 严壁垒 钟宣秋 于 江 方 晓 赵恒源
王 杰 蒲 剑 王 洪 张家兴 李光斌 周永生 杨仁鸣 吕世正 高远歧
贵州(12人):
秦良静 侯兴平 谢安辉 岑 岚 熊志凌 吴 勇 安天富 尹开桂 邓 扬 熊华禹
谢贵新 黑卫平
云南(9人):
王子荣 尹宝元 谢美春 乔 明 尹文鸿 段 冰 朱从凯 周康林 李坤生
西藏(10人):
杨双举 巩同梁 陆运良 刘光轩 冯启双 田中鹤 王剑箫 高延鸿 乌金群培 次仁顿珠
陕西(28人):
孙 彧 淡高武 张延风 魏明义 张 逸 李 惠 谷衍舟 唐永平 符 浩 刘建设
张锦华 杨小琪 刘树勋 韩春涛 李杰民 钟 镝 刘小民 宋江安 王 强 吴川淮
徐伟聪 张 琴 牟君诚 王亚兵 郭连生 封海洪 张建林 周一波
甘肃(35人):
马成吉 尚 墨 秦文亮 石庆云 张文颖 杨田盛 王炳文 王怀罡 包孝祖 张克锋
杨剑锋 林绪有 穆 钧 马识途 刘建国 包步洲 金希明 贾得梅 李 岩 翟相永
韦 巍 王 飞 刘明明 李鼎峰 郑国斌 李 靖 赵志强 杨周全 杨顺林 任继军
黎 明 安 石 张 机 冯树林 吴延富
青海(6人):
李炳筑 徐小江 劳建中 谢全胜 李其象 高海源
宁夏(3人):
周建设 齐国旺 汪象华
新疆(5人):
陈永全 徐忠新 吴景秋 任生举 周 静
中直(45人):
蔡永胜 杜世金 丁雪峰 江熙汉 张 玮 何汉卿 杨 菲 钟 成 刘学思 方 鸣
梁 江 程大利 胡基魁 林 涛 李斌权 楼建军 尹燕琦 黄天萤 周 惠 罗美富
官景辉 钱卫清 田滋茂 高昌礼 李培贞 吾如仪 崔承顺 蔡安季 林 军 何东君
胡 珍 白煜章 李宝光 蒋 巍 夏 潮 陈龙发 郭志鸿 李 牧 谢模乾 陈晓光
黄树贤 张龙之 杨洁篪 朱 军 孙盛军
兵团(1人):
王振堂
石油(9人):
黄 震 姚捍东 李 勇 田建民 郝凤先 陈一耕 白景峰 周凤国 宋玉林
总政(35人):
李金兰 郭孟祥 顾庆生 周 霞 季乐胜 武传国 任福安 王 然 刘开华 常秀林
张家益 陈光池 李国舟 徐 健 崔景山 许金学 张岳永 郭得河 王文杰 路运忠
朱永清 黄 彬 赵兴发 柯杨稳 温晋让 蒲荣祥 常生荣 尹 亮 翟充民 毕启亮
孙守礼 柴绍良 董文久 任福安 高正石
李学涛名字含义寓意,李学涛这个名字怎么样?
色哇地区的中侏罗世泥页岩由文世宣 ( 1979) 命名,称之为色哇组。色哇组业已报道的菊石有 Calliphylloceras sp. ,Zetoceras sp. Oppelia sp. Dorsetensia sp. ,Witchellia sp. 等( 文世宣,1984) ,除此之外,很少再有新的发现。此后,关于羌塘地区中侏罗统的生物地层论文中只是反复引用上述菊石名称 ( 吴瑞忠等,1985; 胡承祖等,1985; 王思恩等,1985; 赵政璋等,2001 ) 。 上述菊石名单被最终确认并描述的只有 Sonninia sp. 和Dorsetensia cf. romani ( Westermann and Wang,1988) ,其时代属于早巴柔期晚期。
2003 年,伊海生在安多地区岗尼乡色哇组剖面采集了不少中侏罗世菊石化石。这些标本经他人鉴定后,其结果 被报道和图示 ( 伊海生等,2005) 。2009 年笔者承蒙伊海生教授热情相邀,对这一批标本重新检查,此文即是在这批化石复检的基础上写成的。
1 安多县岗尼乡色哇组剖面及菊石化石
安多县岗尼乡色哇组剖面位于兹格唐错以北约 60 km,地理坐标东经 91°03',北纬32°26'。岗尼乡剖面的色哇组底部为背斜的核部,故未见底,顶部为第四纪沉积覆盖,整条剖面均为色哇组组成,厚度约 385 m,共分为 10 层,除了第 5 层以外,每一层都有菊石发现,共计80 余块菊石标本,被鉴定为以下 9 个属: Witchellia,Sonninia,Stephanoceras,Dorsetensia,Phylloceras,Cadomites,Macrocephalites,Erycites,Bouleiceras ; 12 个种: Stepha-noceras humphriesianum, S. blagdeni, S. bronggniarti, Dorsetensia haydeni, D. xizangensis,D. cf. edouardiaca,D. cf. regrediens,Witchellia tibetica,W. sayni,W. parimentaria,Sonnia sow-erbyi,S. aff. dominans 。值得注意 的是,所 有的 这些种 在 剖面 中 出 现的 历程都 很 长,如S. aff. dominans 出现在剖面的 1 层,6 层,8 层,10 层; Dorsetensia haydeni 出现在 2 层,3 层,4 层,6 层,7 层,Dosetensia cf. regrediens 出现在 1 层,4 层,10 层; Witchellia tibetica 出现在 3 层,4 层,7 层,9 层。这些属种最后的时代被认为是早巴柔期晚期。
然而,这一鉴定结果和化石名单存在一些疑问。首先是属的时代相互冲突,例如,Cadomites 和 Macrocephalites 不可能出现在早巴柔期地层,也不可能与 Bouleiceras 共生。其次是 出现了太多西藏喜马拉雅地区的地方种,如 Dorsetensia haydeni,D. xizangensis,Witchellia tibetica 。此外,按照现代生物学理论,同一生态环境下的一个属不可能出现两个以上的种,这种理论运用到古生物学中则被解释为同一层位的同属生物种不会出现两个以上。尽管这种理论运用到古生物学中还需要化石埋藏学和沉积学的分析,但是在业已出现的岗尼乡化石名单中,Stephanoceras,Witchellia 和 Dorsetensia 在每一层都有 3 个以上的种,且逐层反复出现,这一现象也不免令人生疑。
经过对这些化石标本的复检,笔者鉴定到以下的属种: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Pusch,1837) ,Lytoceras sp.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 1892,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 1892,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 1967。它们与原先的鉴定结果的对比见表 1。
表 1 岗尼乡色哇组菊石鉴定的修订
岗尼乡发现的巴柔期菊石面貌与原先在色哇组发现的巴柔期菊石 Sonninia sp. 与Dorsetensia cf. romani 并不相同。Sonninia sp. 和 Dorsetensia cf. romani 这 2 块标本原先由王义刚 ( 1976,519 页,图版 4,图 17 - 18) 分别鉴定为 Witchellia sp. 和 Dorsetensia xizan-gensis,后由 Westermann & Wang ( 1988) 修订。Dorsetensia romani 是欧洲早巴柔期晚期的种,时代为 Humphriesianum 带。
岗尼乡色哇组的菊石动物群面貌与色哇地区色哇组的不同是,这里没有出现早巴柔期晚期的常见属 Witchellia 和 Dorsetensia,而是一些国内首次报道的属种。如 Ptychophyllo-ceras,Haplopleuroceras 等。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是 国内首次 报道。它原 见 于 匈牙利( Geczy,1967) ,Ptychophylloceras 在匈牙利 Csernye 地区的首现层位是在阿林阶。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大量出现在上阿林阶和下巴柔阶,这个属最常见于深水相沉积,例如在波兰南部的 Tatras 地区。Lytoceras sp. 是一块气壳的断环,显示了叶菊石型缝合线。岗尼乡色哇组出现的叶菊石类型 Lytoceras 和 Ptychophylloceras 通常能够作为深水环境的指相化石。岗尼乡标本中最多的类型是年轻菊石类 ( sonninid) 中的 Euhoploceras。它也是欧洲早巴柔期地层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 Euhoploceras 壳饰变化很大,其壳饰的变化可以从壳面完全光滑到具有非常发育的肋脊和瘤结的类型,还包括它们之间不同程度的过渡类型,所以种一级的鉴定一度非常混乱。近年来,对英格兰中侏罗统下鲕粒岩 ( Inferior Oolite) 以及欧洲大陆地区与其相当地层中的年轻菊石类的研究较好地改善了这一局面。Sandoval and Chandler ( 2000) 对晚阿林期到早巴柔期年轻菊石类的种重新进行了修订。他们归纳出年轻菊石的 3 个伟壳 ( macroconch) 种,这 3 个种的代表是: Sonninia ( Euhoploceras)acanthodes,其壳饰具有最发达的侧瘤和强大的肋脊;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的壳饰的肋脊强度中等,瘤结只限于发育在最内部的旋环;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ode-sta 的壳几乎光滑得没有瘤结。在岗尼乡剖面出现的是和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 十分相似的类型。在欧洲,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 种群的层位是下巴柔阶底部 Discites 菊石带。岗尼乡色哇组另外一个重要的类型是 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1892。Haplopleuroceras 这个属以前没有在国内发现和报道。Haplopleuroceras 与 Dorsentsia,Witchellia 差别较大,Haplopleuroceras 壳型更加外卷、扁薄,有更加密集、直长、整齐的横肋,缝合线也有区别。Linares & Sandoval ( 1996) 对 Haplopleuroceras 做了详细讨论,根据大量标本的研究,他们认为,在同一层位发现的 Haplopleuroceras 属的不同种,应该归纳到一个古生物种 ( palaeobiospecies) 。在西班牙的 Andalucia 地区,Haplopleuroceras mundum出现在阿林阶顶部至巴柔阶 Discites 菊石带下部。王冠菊石 ( Stephanoceras) 是岗尼乡色哇组下部的重要分子。Stephanoceras 这些标本的形态特征表明其属于王冠菊石属的早期类型,显示了英格兰 Concavum 和 Discites 菊石带期间 Stephanoceras telegdirothi Geczy 的种群特征。它们分布范围多属于外陆棚环境,例如英格兰南部的 Dorset。
岗尼乡产出的菊石动物群提供了羌塘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精确的菊石年代地层学对比的基础,它们可以从种一级的程度上与视为国际标准的西特提斯地区早巴柔期的最早的菊石带Discites 带比较。帕度错和岗尼乡的菊石动物群都属于相同面貌的深水类型,表明早巴柔期南羌塘盆地发生显著的沉积坳陷,有助于深化对于羌塘地区盆地演化的认识 ( 插图1) 。
插图 1 岗尼乡色哇组剖面地理位置及羌塘地块早巴柔期沉积环境
2 古生物学系统描述
菊石目 Ammonoidea Zittel,1884
叶菊石亚目 Phylloceratida Arkell,1950
叶菊石超科 Phyllocerataceae Zittel,1884
叶菊石科 Phylloceratidae Zittel,1884
折叶菊石属 Ptychophylloceras Spath ,1925
属型种 Ammonites infundibulum d'Orbigny,1841.
塔翠折叶菊石( 比较种)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 Pusch,1837)
( 图版 1,图 1a—b)
1967 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 Pusch) - Geczy,p. 47,pl. 13,figs. 4,5.
材料 1 块保存完整的壳体,缝合线在标本上能观察到。
讨论 依据以下特征现有标本与 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比较接近: ①所有标本的壳径均相对较小; ②内圈旋环相对鼓凸,并具有纵卵圆形旋环断面; ③壳面光滑; ④成年壳旋环 ( 住室) 的壳饰是由多组 S 形弯曲的收缩沟及突起的肋脊组成。Ptychophylloceras 属内有许多这样的种,其中 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是最早确立的。在匈牙利 Csernye 地区,Ptychophylloceras 大量出现在上阿林阶和下巴柔阶 ( Geczy,1967) ,这个属最常见于深水相沉积,例如在波兰南部的 Tatras 地区。岗尼乡的这些标本和帕度错剖面的同类标本一样,作为 P. tatricum 的比较种。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下部。
弛菊石亚目 Lytoceratina Hyatt,1889
弛菊石超科 Lytoceratoidea Neumayr,1875
弛菊石科 Lytoceratidae Neumayr,1875
弛菊石属 Lytoceras Suess,1865
属型种 Ammonites fimbriatus J. Sowerby,1817.
弛菊石( 未定种) Lytoceras sp. B
( 图版 1,图 3)
材料 1 块气壳标本。
讨论 这块标本显示了叶菊石型缝合线,Lytoceras 时代延续较长,在全球范围内,它最早出现于辛涅缪尔阶,一直延续到上白垩统。Lytoceras 通常能够作为深水环境的指相化石。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下部。
希尔达菊石超科 Hildocerataceae Hyatt,1867
年轻菊石科 Sonniniidae Buckman,1892
正工具菊石属 Euhoploceras Buckman,1913
属型种 Sonninia acanthodes Buckman,1889.
边缘正工具菊石(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 图版 1,图 2; 图版 3,图 1,3; 图版 4,图 1 ~ 5)
cf. 1892 Sonninia modesta ,Buckman,p. 321,pl. 62HT; pl. 63,fig. 2; pl. 64; pl. 65,figs. 1 ~ 2; pl. 96,fig. 6.
cf. Euhoploceras marginatum Buckman,Sandoval et al. ,pl. 1,fig. 2.
cf. 2000 Euhoploceras marginatum Buckman, Sandoval & Chandler, p. 512, pl. 5, fig. 2; pl. 6, figs. 1 ~ 4; pl. 8,figs. 1 ~ 4.
2005 Dorsetensia cf. regrediens ( Haug) ,Yi et al. ,pl. 1,fig. 10.材料 13 块标本,全部标本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变形,且缺乏完整的壳体标本。
讨论 岗尼乡的年轻菊石类 ( Sonniniid) 和帕度错的是同一个类群。壳饰的肋脊强度中等,瘤结只限于发育在最内部的旋环,符合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 的特征。伊海生等 ( 见同义名表) 图示的标本具有不规则的横肋,很有可能是该种的中圈旋环标本。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上部。
色哇正工具菊石( 新种) Euhoploceras sewense n. sp.
( 图版 2; 图版 3,图 2; 图版 4,图 6)
命名缘由 色哇是羌塘地区最早发现巴柔期菊石的地方。
鉴定特征 脐孔小,脐径和壳径之比为 0. 33,壳体相当变薄,腹尖棱状。
2005 Stephanoceras sp. Yi et al. ,pl. 1,fig. 2.
2005 Dorsetensia haydeni Arkell,Yi et al. ,pl. 1,fig. 6.
材料 6 块标本,包括较完整具有住室旋环的标本。
描述 具有住室旋环的壳体直径变化在 12 ~16 cm 之间,壳体呈较薄的圆扁状,壳体显著内卷,旋环侧面平整,旋环高度及旋环宽度的总体比值约为 4∶3,即旋环高度显著大于旋环宽度。脐径大,约为壳径的 ( 38/115; 23/83) ,脐壁直,脐缘缓圆,光滑无射肋,腹缘平缓,腹部突圆,中部具有一条稍微突起的中腹线,内环和中环均具有较为细致整齐的射肋,射肋在接近旋环外侧约 1/4 处向前弯曲直至腹部中线; 住室旋环的射肋强度变得不规整,射肋之间的间隔较大,或是出现分叉的次级肋,其稀,或是出现个别粗壮的肋瘤,个别标本的外环光滑无射肋。
讨论 与纳入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的标本比较,纳入 Euhoploceras cf. modesta 的标本具有扁圆的旋环断面,而前者的旋环断面轮廓接近正圆形,其次是这些标本不像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那样具有瘤结,即便是在最内旋环上也没有发现瘤粒或瘤结,两者容易区分。由于所有两个 ( 比较) 种的西藏标本在野外采集时没有能够标示具体的采集层位,它们相互之间的地层空间位置不清楚。根据欧洲 Sonninia 种的谱系演化研究,Euhoploceras modesta 在 Discites 菊石带出现得要比 Euhoploceras marginata 稍为晚一些。伊海生等 ( 见同义名表) 图示的标本分别为本文图版 3 图 2a 和图版 2,图 1a,不像 Stepha-noceras 那样外卷和具有整齐密集的线状横肋,也不像 Dorsetensia 那样具有中腹脊和整齐的横肋。很显然,它们既不属于 Stephanoceras,也不是 Dorsetensia。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中上部。
捆绑菊石亚科 Hammatoceratinae Buckman,1887
单肋菊石属 Haplopleuroceras Buckman,1892
属型种 Amaltheus subspinatus Buckman,1881.
摩登单肋菊石 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1892
( 图版 5,图 1 - 5)
2005 Witchellia sayni ( Haug) ,Yi et al. ,pl. 1,fig. 1.
2005 Dorsetensia haydeni Arkell,Yi et al. ,pl. 1,fig. 4,8.
2005 Witchellia tibetica Arkell,Yi et al. ,pl. 1,figs. 5 - 7.
材料 10 块标本。
描述 壳体平而扁,相当外卷,脐孔甚大,具有腹中脊和颇为整齐的射肋。旋环高度明显大于旋环的宽度,旋环侧面很平坦,腹缘和脐缘呈近乎直角的转折,故旋环断面呈长方形轮廓。射肋多为一级肋,每半个旋环的射肋数目为 30 ~32 根,射肋从脐壁中部开始出现,向外发射初始稍有弯曲,然后直指腹缘,射肋细锐,偶有分叉的二级肋,肋间距要比射肋本身大,射肋在腹缘向前转折,转折处通常形成细小的瘤粒,而后抵达腹中脊两侧的中槽。腹面平坦,具有细而直的中脊和中槽,中脊两侧为光滑的耳细长的中槽。呈较为典型的具中脊和两侧中槽装饰的腹部 ( tablute carinate - bisulcate venter) 。
讨论 Linares & Sandoval ( 1996) 对 Haplopleuroceras 属做了详细讨论,根据大量标本的研究,他们认为原本从一个地层层位发现的 Haplopleuroceras 属的不同种,实际上应该归纳到一个古生物种 ( palaeobiospecies)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射肋数目的变化。目前的西藏标本和他们图示的一些种可以很好地对比,特别是腹缘处具有瘤粒这一特点。如H. eximium,H. mundum ,或者 H. subspinatum 等均有此特点。在西班牙的 Andalucia 地区Haplopleuroceras mundum 的层位从阿林阶顶部至巴柔阶 Discites 菊石带下部,它们分布在西特提斯的地中海相区相对水体较深环境。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
王冠菊石超科 Stephanoceratoidae Neumayr,1875
王冠菊石科 Stephanoceratidae Neumayr,1875
王冠菊石属 Stephanoceras Waagen,1869
属型种 Ammonites humphriesianus J de C. Sowerby,1825.
泰氏王冠菊石( 比较种) 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1967
( 图版 5,图 6 ~ 9)
2005 Stephanoceras humphriesianum ( Sowerby) ,Yi et al. ,pl. 1,fig. 3.
材料 21 块标本,其中带有住室旋环的标本有 10 块。
描述 壳体呈现厚实的圆扁形态,适度外卷,内侧旋环被相邻旋环叠覆的范围约相当于旋环高度的 2/5,旋环侧面圆凸,腹缘缓圆,腹部凸圆,旋环高度与旋环宽度比较接近。
讨论 岗尼乡这些王冠菊石标本的普遍特征是个体相对较小,壳径在 120 ~ 150 mm之间,这些标本相对内卷,内环鼓凸浑圆,外环逐渐呈外卷,住室的长度可以达到一个半完整旋圈。壳饰为很细小、密集的肋线,从脐缘开始,并在旋环下部形成更加密集的二次肋线,没有多余的皱肋和壳刺等装饰。在成年壳体住室旋环这些肋线消失殆尽,只在腹部保存少许初级肋线。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下部。
参 考 文 献
文世宣. 1979. 西藏北部地层新资料. 地层学杂志,3 ( 2) : 150 ~156
文世宣,章炳高,王义刚,孙东立 . 1984. 西藏地层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伊海生,林金辉,赵兵,李勇,石和,朱利东. 2003. 藏北羌塘地区地层新资料. 地质论评,49 ( 1) : 59 ~65
伊海生,王成善,林金辉,时志强,陈兰,伍新和,魏钦廉,张小青. 2005. 藏北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 地质通报,24 ( 1) : 41 ~47
赵政璋,李永铁,罗建宁,卢辉楠,徐文凯,童箴言,吴瑞忠 . 2001. 青藏高原地层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金科 . 1976. 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纪、白垩纪菊石 .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 1966 ~ 1968) ,古生物,3分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Bremer,H. 1966. Ammoniten aus dem unteren Bajocium und unteren Bathonium in der Umgebung von Ankara ( Türkei) .-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ontologie,Abhandlungen,125: 155 ~ 169,pls.
Buckman,S. S. 1919 - 27. Type Ammonites,vols. 3 ~ 7. Wheldon & Wesley,London
Callomon,J. H. 1995. Time from fossils: S. S. Buckman and Jurassic high - resolution geochronology. -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Memoir 16: 127 ~ 150
Callomon,J. H. & Chandler,R. B. 1990. A review of the ammonite horizons of the Aalenian - Lower Bajocian Stages in theMiddle Jurassic of southern England. - Memorie Descrittiva della Carte geologica d'Italia,40: 85 ~ 111,pls. 1 ~ 4
Callomon,J. H. ,Pavia,G. & Cresta,S. 1994. A revision of the classical Aalenian succession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SanVigilio,Lake Garda,northern Italy. - Geobios,Mémoire spécial,17: 103 ~ 110
Dietze,V. ,Chandler,R. B. ,Schweigert,G. & Auer,W. 2001. New Stephanoceratids ( Ammontina) from the LowerBajocian of Bruton ( Somerset,S England) and Achdorf ( Wutach area,SW Germany) . - Suttgarter Beitr?ge zur Naturkunde,B 312,21 p
Geczy,B. 1966. Ammonoidés Jurassiques de Csernye,Montagne Bakony,Hongrie - Part I. ( Hammatoceratidae) . -Geologica Hungarica,34: 1 ~ 276,pls. 1 ~ 44
Geczy,B. 1967. Ammonoidés Jurassiques de Csernye,Montagne Bakony,Hongrie - Part II, ( excl. Hammatoceratidae). - Geologica Hungarica,35: 1 ~ 413,pls. 1 ~ 65
Linares,A. & Sandoval,J. 1996. The genus Haplopleuroceras ( Erycitidae,Ammonitina) in the Betic Cordillera,southernSpain. - Geobios,29: 287 ~ 305,pls. 35 ~ 38
Seyed - Emami,K. 1971. The Jurassic Badamu Formation in the Kerman region,with remarks on the Jurassic stratigraphy ofIran. - Geological Survey of Iran Report,19: 5 ~ 79,pls. 1 ~ 15
Westermann,G. E. G. 1964. Sexual - Dimorphismus bei Ammonoideen und seine Bedeutung für die Taxonomie der Otoitidae( einschliesslich Sphaeroceratinae; Ammonitina,M. Jura) . – Palaeontographica,A124: 33 ~ 73,pls. 1 ~ 4
Westermann,G. E. G. & Wang,Yi - gang. 1988. Middle Jurassic ammonites of Tibet and the age of the lower Spiti Shales.- Palaeontology,31: 295 ~ 339,pls. 20 ~ 25
Westermann,G. E. G. 1995. Mid - Jurassic Ammonitina from the Central Ranges of Irian Jaya and the origin of the stepha-noceratids. - Hantkeniana,1: 105 ~ 118,pls. 1 ~ 3
Early Bajocian ( Middle Jurassic) Ammonites from the Sewa Formation at Gangni Village ofAmdo County,Tibet
Abstract Ammonites sampled from the Sewa Formation near the Gangni village of Amdo County,Tibet,werepreviously referred to Witchellia,Sonninia,Stephanoceras,Dorsetensia,Phylloceras,Cadomites,Macrocepha-lites,Erycites,and Bouleiceras. Re-examination of the ammonites showed that they range from the Aalenian Con-cavum Zone to the Lower Bajocian Discites Zone. The ammonite collection consists of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Pusch,1837) ,Lytoceras sp.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 ,1892,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1967. A new species,Euhoploceras sewense n. sp. ,has beenerected. Palaeoecological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ammonites indicate that the area from Paducuothrough Sewa,to the 114 road maintenance represents an elongated depression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from the late Early Jurassic to the early Middle Jurassic.
Keywords Ammonites, Aalenian, Concavum Zone, Bajocian, Discites Zone, Sewa Formation, NorthernTibet
图 版 说 明
图 版 1
1. 塔翠折叶菊石 ( 比较种)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 Pusch,1837) ,
1a. 完整壳体,侧视,1b. 缝合线图示 × 2,登记号 A2010CUGB070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 边缘正工具菊石 (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断环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05,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 弛菊石 ( 未定种) Lytoceras sp.
断环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06,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2
1 ~ 6 . 色哇正工具菊石 ( 新种) Euhoploceras sewaense n. sp.
1a. 正型标本,壳体左侧视,1b. 气壳旋环腹视,1c. 壳体右侧视,1d. 住室腹视,1e. 内圈旋环放大,登记号 A2010CUGB0708,色 哇 组 ( 下 巴 柔 阶) ; 2. 壳 体 侧 视,副 型 标 本,登 记 号A2010CUGB070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 壳体侧视,副型标本,登记号 A2010CUGB0710,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3
1,3. 边缘正工具菊石 (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1. 壳体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a. 住室旋环 侧视,3b. 住室旋环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2,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 色哇正工具菊石 ( 新种) Euhoploceras sewaense n. sp.
2a. 部 分 住 室 旋 环 及 气 室 旋 环 侧 视, 2b. 腹 视, 2c. 住 室 腹 视, 副 型 标 本, 登 记 号A2010CUGB0713 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4
1 ~ 5. 边缘正工具菊石 (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1.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5,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6,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a. 内旋环,显示瘤结,3b. 壳体侧视,3c.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7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4.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8,色哇组 ( 下巴柔阶) ,5. 侧视,登记号A2010CUGB071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6. 色哇正工具菊石 ( 新种) Euhoploceras sewaense n. sp.
6a. 气壳侧视,6b. 气壳腹视,副型标本,登记号 A2010CUGB072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5
1 ~ 5. 摩登单肋菊石 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1892
1a. 侧视,1b.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5,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a. 侧视,2b.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6,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a. 断环侧视,3b.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7,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4.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5a. 侧视,5b.旋环侧面局部放大,登记号 A2010CUGB0728,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6 ~ 9. 泰氏王冠菊石 ( 比较种) 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1967
6.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7.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3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8.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32,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9. 侧视,登记号A2010CUGB0733,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1
图 版 2
图 版 3
图 版 4
图 版 5
李学涛名字含义
李学涛名字的含义为硕果累累、受益匪浅、春华秋实、学识渊博、敏而好学、温文尔雅、气势恢宏、奋勇向前、力挽狂澜之义。
李学涛名字含义具体解析如下:
李读lǐ;李字音调为:上声;
李字声母为:L;李字韵母为:ǐ;
简体笔画:7画;李字五行为:木;
李字含义:李字指桃李、李子、李花、李树之义。
学读xué;学字音调为:阳平;
学字声母为:X;学字韵母为:ué;
简体笔画:8画;学字五行为:水;
学字含义:学字指学问、学习、学校、知识之义。
涛读tāo;涛字音调为:阴平;
涛字声母为:T;涛字韵母为:āo;
简体笔画:10画;涛字五行为:水;
涛字含义:涛字指波浪、波涛、浪涛、海涛之义。
李学涛名字寓意
李学涛名字寓指高贵、安康、清纯、财富、成功、独立之意。
与学字搭配的名字有:李学谨,李学强,李学虎,李学江,李学颜
与涛字搭配的名字有:李山涛,李浚涛,李曦涛,李洲涛,李艺涛
李学涛名字好不好
李学涛名字整体一般,三才五格打分83分,具体好不好还需要结合个人生辰八字来查看,不懂八字的朋友可以直接找林大师帮你免费查看名字适不适合你。其中外格和地格为凶。
李学涛名字打分为76分,同三才五格打分,本次名字打分没有参考个人生辰八字,生肖,星座,易经卦象,
更精准打分请点官方服务菜单中的姓名测试服务,九大维度精准打分评定名字好不好。
天地人三才为:金火火
三才寓意为:成功运被压抑,,成功较为困难。
天格:8 (八卦之数)八卦之数,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无穷无尽。
地格:34 (破家) 破家之身,见识短小,辛苦遭逢,灾祸至极。
人格:23 (壮丽) 旭日东升,壮丽壮观,权威旺盛,功名荣达。
外格:19 (多难) 风云蔽日,辛苦重来,虽有智谋,万事挫折。
总格:41 (有德) 纯阳独秀,德高望重,和顺畅达,博得名利。此数为最大好运数。
李姓宝宝名字大全
李睿燚、李苇孺、李容笑、李曦凌、李炫融、李英铉、李捷闵、李峥秉、李多玩、李挺拉、李素婳、李冰孺、李化笙、李联榜、李莎棠、李夏彗、李迪勤、李洛裔、李今缨、李京亦、李女玉、李儒至、李玺谋、李化守、李然峥、李檀梦、李秋彦、李红彦、李蝶熙、李旗颍、李婧其、李土睿、李秋红、李淇真、李俊熙、李岗袆、李战沂、李光茶、李榕祯、李秦村、李攸舒、李永椂、李珑昉、李优堡、李迎捷、李殷偶、李晓鹭、李璐襄、李幸焘、李斯姚、李妹轻、李嗣司、李紫溦、李井欣、李红嘎、李缘轶、李蓓皎、李闰涵、李禾口、李乔弈、李灵萁、李姝蘅、李书坤、李媚桉、李攀昊、李沐嗯、李谦岗、李罄子、李潇潆、李晗囡、李慧汴、李锌佾、李沭睿、李班晨、李彭诠、李淏露、李祎耘、李佳瀛、李兰岫、李苏霄、李楠燃、李钰瀚、李耀楠、李鲲玮、李吾东、李邦愈、李传欣、李霄程、李治强、李裕斐、李慈御、李青黎、李忆谜、李秀义、李普俭、李琦期、李瑞料、李桃弥、李俭斗、李宸嘎
以上为李学涛名字含义,李学涛名字寓意以及李学涛名字怎么样打分测评的内容,可点下边官方服务选姓名测试进行综合测名打分,姓名测试结合了生辰八字,性别,生肖,星座,易经卦象,更全面专业的解析合字匹配和吉凶。
好名助运一生,名字一定要结合具体生辰八字来起,底部服务菜单中的宝宝起名,是基于生辰八字及三才五格的大师精选名字起名,也可找林子翔林大师为宝宝一对一手工定制一个吉祥好名,林大师为起名网创始人,中国十大姓名学大师之首,网上假冒多,一定要视频核对为林大师本人。好名幸福一生!
关于“李永岗(关于李永岗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145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永岗(关于李永岗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永岗(关于李永岗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李永岗(关于李永岗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