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雄县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雄县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雄县历史
雄县南北东西长均约26公里,总面积524 平方公里,雄县人民政府驻地雄州镇。现辖6镇3乡223个行政村,全县有汉、满、回、蒙古、壮、朝鲜等16个民族,32万多人。
今雄县地,夏朝属有易氏,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燕桓候徙都临易(今容城县古贤村)。春秋时期为北燕之域,战国时为燕国易邑地,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入赵国。秦统一后,先属广阳郡,后属上谷郡。
汉:置易县,属涿郡,治所在今县城西北6公里古贤村(原名古县村),即燕之易邑。
东汉:易县属涿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名河间国。
三国魏:易县更名易城县,属河间郡。
晋:易城县属河间国。
南北朝:北魏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复故名易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废易县入莫县(今任丘市北),属高阳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北齐,莫县入北周,仍属高阳郡。
隋:仍为莫县地,属涿州,后涿州改涿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属河间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县和莫县原易县属地,置归义县,属北义洲,县治于州中,治所在今县城西北15.4公里容城县王路村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州县俱废,入河北道;八年(公元634年)复置归义县,属幽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属莫州,同年还属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范阳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还属幽州;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改属涿州。
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归义县入燕,属涿州;四年(公元914年),后唐灭燕,归义县入后唐,仍属涿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归义县随燕云十六州入辽,属涿州;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置雄州,"雄"名源于此。至此,唐置归义县以白沟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县,南归义先属后周,次年属宋,北归义属辽。
北宋:北归义县属辽之涿州;南归义县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归信,仍属雄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复涿州,归义、归信两县并存。
金:天会三年,即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归义、归信两县皆入金,后废归义县并入归信县,县仍治于州中。
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雄州,四年,归信县并入容城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雄州、归信县同时复置,县仍治于州中,雄州属大都路,二十三年(1286年)改属保定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废归信县入雄州,属保定府。七年(1374年)四月降雄州为雄县,雄县始名于此,属保定府。同年容城县并入雄县,十三年(1380年)析置容城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继续沿用明置。
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属范阳道,3年1月改属保定道,17年(1928年)直隶省政改河北省。属河北省保定道。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属河北省第五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4月1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组建冀中区抗日根据地,8月本县成立抗日政府,属冀中第四专区。同年11月县城沦陷。为开展抗日工作,同月,境内西部45村组建雄特区,属安新县,次年8月改为小雄特区。民国28年(1939年)8月,境内北部38村(含原属新城县8村)组建新雄边区,属新城县;同年10月境内东部、南部52村组建雄霸边区,属霸县。民国29年(1940年)5月撤销三个边区,再次成立县抗日政府,属北岳区冀北办事处。民国30年(1941年)9月,改划第四联合县。联合县期间,前段属冀中第五专区。民国31年(1942年)6月,各专区顺序统一后,属冀中第十专区。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投降,废联合县,恢复单县置,再次组建县政府,属冀中第十专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县属天津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县改属保定专区。1958年10月2日雄县、新城、涿县和涞水县东部地区合并,称涿县。县人民委员会(1955年县政府改称)驻地高碑店,属保定专区。1960年5月3日专区与市合并,改属保定市。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县,同年专区与市分置,属保定专区。1970年4月26日专区改为地区,本县属保定地区。
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本县属保定市至今未变。
历史事件
1 、袁绍大败公孙瓒:东汉末年,公孙瓒据幽州,被鲜于辅战败后,徙镇于易(今雄县),掘围堑十重,筑城高十丈,建高楼铁门,号称易京,拥兵固守,袁绍连年来攻,未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再次率兵北攻。两军鏖战于易京之野,南界驻军被袁兵围困,公孙瓒不派援兵,致使各营守将或降或溃。袁军势如破竹。攻至易京。公孙瓒派子向黑山张燕求援, 约以火为号,瓒出城接应。书信被袁军截获,袁按约起火,瓒以为救兵到来,遂出城,被袁之伏兵大败而归。袁即兵部将掘地道穿其楼下,点燃所施之柱,地陷楼倒,城被袁兵攻破,公孙瓒自杀。
2 、建文激战: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燕王朱棣“靖难”之师自北京起兵南下,明遣大将耿炳文讨燕王,先锋九千人驻屯雄县,燕王将张玉进,向导刘泰于八月十五日夜破雄县东门,总师都督杨松败退城南易阳桥被俘,不屈而死,潘忠败退莫州战死。次年四月,明曹国公李景隆都指挥安平来攻,与燕王战于白沟河,明兵败退雄州,监军礼部侍郎陈复初投河自尽。燕王乘胜率兵南进,两年间,境内战事不断,死者无数,尸骨蔽野,人口锐减。
3 、义和团斗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反帝反清的义和团运动兴起,城关、张岗、板家窝等农民在头领张德成(新城县人)、王成德(板家窝人)率领下,开展毁教堂,反洋毛子斗争。是年清驻保副将邢长春奉命赴津,津保线各县义和团沿途阻截,至南关桥口、孤庄头村附近,又遭伏击,清兵开枪打死团民30余人。次年春本县义和团运动再次兴起,占县衙,夺炮台。八月,淮军提督吕本元邀本县清兵合围团民,白沟、板家窝团民九千余人与其激战,双方伤亡几百人,团民缴获驻地炮船四艘,杀死船上官兵。驻保炮船前来支援,被团民阻击。后清兵同八国侵华联军在板家窝一带围剿,义和团团民惨遭杀害。
4 、板家窝战斗:1939年2月,新城县白沟方面侵华日军300余人,伪军500余人向板家窝村进发。驻扎板家窝村的八路军一二O 师独立3支队由余秋里、贺炳炎率100余人隐蔽待命,敌人到村中桥头时,3支队伏兵利用桥头做掩体,猛烈射击,与敌展开拉锯战,至天黑,八路军主动撤离,此次战斗击毙日军78人,击伤日伪军100余人,缴机枪6挺、追击炮一门,长短枪65支,子弹数千发。
5 、侯留惨案:1947年8月,国民党雄县政府从新城县迁至西侯留,设容纳上千人的监狱。他们大肆抓捕中共党员、基层干部和干部家属,举办“匪干训练班。”敌人用枪杀、刀挑、活埋、开膛挖心、碎尸等残暴手段,杀害干部、斗争骨干、***员及无辜群众308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万人坑”惨案。
6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十地委和十分区在我县米家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宣传政策,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斗争,我县成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三国历史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屡败士诚
耿炳文的父亲名叫耿君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增援宜兴,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最后耿君用战死。耿君用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敌军守将李福安等人,攻克长兴。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明太祖得到长兴,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长安州。
温祥卿足智多谋,因躲避战乱前来归附,耿炳文把他请入幕府,制订实施防御计划十分周密。张士诚的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进犯长安州。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此后,张士诚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向长安州杀来。当时城内只有守兵七千人,明太祖十分着急,连忙命令陈德、华高、费聚前来增援。谁知李伯升黑夜偷袭援军营寨,几位大将溃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敌方攻击十分猛烈,耿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战争持续一个多月,在此期间,耿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弃营逃跑,耿炳文乘胜追击,追杀李伯升军队五千余人。
第二年,明太祖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任命耿炳文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不久,张士诚出动大军,并派他的弟弟张士信来争夺永兴。耿炳文打败张士信,并俘虏敌军元帅宋兴祖。张士信大怒,大军围城。耿炳文和费聚迎战,又大败敌军。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耿炳文在此坚守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使得张士诚的目的不能得逞。大军征讨张士诚,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围困平江。平定吴地后,耿炳文升任为大都督府佥事。
征战器重耿炳文随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等州,攻下汴梁,巡视河南,侍从明太祖北巡。又随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晋、冀。随大将军徐达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镇守此地,疏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被任命为秦王左相都督佥事。
洪武三年(1370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大将军徐达出塞,在北黄河打败元朝平章乃儿不花。洪武十九年(1386年),随颍国公傅友德征讨云南,平定曲靖蛮。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从永昌侯蓝玉北征,到达捕鱼儿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征西将军,擒获蜀寇高福兴,俘虏敌军三千人。
起初,耿炳文守卫长兴,功劳最大,明太祖排列功臣,将耿炳文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到洪武末年,诸公、侯皆已去世,幸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耿炳文因是开国元勋,深受朝廷器重。
北伐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扇蚊耿炳文为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当时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率领号称三十万的大军,但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八月初,部队到达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两岸分营扎寨。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军在|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时值中秋,部队没有多少防备,遭到朱棣军的突然袭击,先锋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等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遭到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两位大将宁死不屈,最终被杀。于是|州失守。而此时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向朱棣投降,并向朱棣报告南岸部队的虚实情况。朱棣放张保回去,让他张扬雄县、|州惨败的情景,并说北军将要到来。于是耿炳文转移部队,并且全部渡河,全力抗敌。待耿炳文军队转移之际,朱棣军突然来临,沿城攻击。耿炳文的部队不能成列,溃败入城。部队都拥挤在城门里,造成堵塞,自相践踏,被踩死的不可数计。
朱棣军将城紧紧围住,耿炳文尚有十万军队,坚守而不敢出来。朱棣知道耿炳文是一员老将,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过了三天,就自动撤兵。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失败,十分担心。采纳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乘坐驿车前来取代耿炳文。等他来到前线,朱棣的军队已于前一天撤离。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替他统率全军,最终导致失败。
弹劾自杀燕王朱棣称帝的第二年,即永乐元年(1403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饰,用红革呈做玉带,逾越制度,他的这些行为是大逆不道。耿炳文十分害怕,于是自杀。耿炳文的三个儿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后军都督佥事耿、尚宝司卿耿u,也都受到牵连被杀。
历史评价《明史》:“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
蔡东藩:“炳文系偏将才,非大帅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见。然耿炳文败回真定,燕军攻城不下,三日即引还,意者其犹以炳文为宿将,未易攻取乎?”
家庭成员 父亲耿君用,跟随朱元璋渡长江,因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后与张士诚军交战中战死。
儿子耿璇,前军都督佥事,娶懿文太子朱标长女江都公主。
耿,耿璇弟,官至后军都督佥事。
耿u,耿弟,官至尚宝司卿。
1.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少年孤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
黄巾起义时,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成为异姓兄弟,一同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辞官;董卓乱政之际,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三人在虎牢关战败吕布。
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荆州,不久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
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大怒,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不久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2.张飞(?-221),张飞与刘备、关羽在桃园结义,张飞排第三。
五虎大将中第二位。
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
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
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
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
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
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
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
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3.关羽(?-220),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
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
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
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
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
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
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
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
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
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
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
赵子龙身长八尺,浓眉大眼,架枪上马威风凛凛,多次冲锋敌营,立下不少战功。
刘备兵败长阪坡时,蜀 *** 民大举南迁避难,当时刘备妻妾甘、糜二夫人与后主阿斗在人阵中走散,赵子龙单相匹马深入曹操大军中寻找,发现三人身现敌营时,不顾一切冲入重围,救出甘夫人与阿斗,糜夫人则因为伤重,不愿拖累大家而投井自尽。
这次事迹就是广受后世歌颂的「长阪坡救主」。
赵子龙七十岁时,骁勇善战不下当年,曾力斩西凉大将韩德父子五名,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其生前曾受封为「翌军将军」,死后后主诏赠大将军,諡号「顺平侯」,敕葬在成都锦屏山之东。
5.黄忠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原为韩玄手下将,年近六旬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他的弓箭射术更是天下无双。
黄忠与前来取长沙的关羽连战三日,不分胜负。
后黄忠马失前蹄,关羽没杀他,黄忠感动于关羽的义气,第二日用弓箭时,不忍用弓箭相伤,只射他的盔缨。
太守韩玄以黄忠战关羽不利要处斩黄忠,为魏延所救,后刘备又亲自将他请了出来,这才归顺刘备。
黄忠随刘备入西川,所到即克,战功赫赫,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常常独当一面,后又率军取汉中,定军山亲斩名将夏侯渊,为取汉中的第一功臣。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为关羽报仇,黄忠不顾年迈,请令担任先锋。
后因刘备言老将无用,黄忠遂单枪匹马出战,在追击吴将潘璋的途中,不幸中了马忠的埋伏,被其用流箭射中肩窝。
在张苞、关兴与刘备护送他回营救治的当天晚上,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不治身亡。
6.马超。
蜀骠骑将军、五虎上将之一、后汉征西将军马腾长子。
年十七,随父腾、韩遂袭长安,杀李傕将李蒙、王方。
曹操诱杀腾,超、遂举西凉兵报仇,酣战许褚。
因操离间超、遂,事败,往汉中投张鲁。
鲁使超救刘璋与先主战,超与张飞大战百余合。
后受张鲁谋士杨松诬陷,投先主,威使刘璋降备,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后升左将军。
先主称帝,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西境。
后诸葛亮北伐,往扫超墓。
7.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
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
仰和怀念。
8.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
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
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9.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
先为并州刺史丁原部下担任从事,后来又归附董卓,董卓死后,张辽又带兵投靠了吕布,在吕布手下任骑都尉。
后来,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打败,最终归附曹操。
武功高强,有勇善谋,多次建立奇功。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孙权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队八百余人守城,奋勇突击,大破吴军。
吴军一听见张辽的名字,便人人胆寒,连吴国小儿夜间啼哭,一听说张辽二字便不敢哭了。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三路伐吴。
张辽与诸将大破东吴大将吕范军,遂因病死于军中,谥刚侯。
10.吕布
身材高大(估计有190m以上),相貌英俊,武艺高强。
他一出场就是“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他经常手持一口方天画戟,脚跨赤兔宝马,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擅长骑射,膂力过人,号为飞将,闻名于并州;刺史丁原用布为主簿。
董卓入京后,诱使吕布杀死丁原,率其众来投。
董卓大见亲侍,令布为骑都尉,随侍左右。
布亦父事董卓。
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杀布,布惧,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杀掉了董卓。
卓党李傕等啸聚为贼,攻打长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后投靠袁术、袁绍、张杨,最后在张邈、陈宫的策划下入主兖州,与曹操展开数度激烈的争夺战,先胜后败,投靠徐州的刘备,屯兵小沛。
吕布趁刘备攻袁术之机夺取了徐州,后在曹操的调解下与备和解。
袁术攻打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为赌注,使袁军退却。
袁术起兵伐吕布,吕布大败。
但后曹操和刘备联军攻打,困守下邳。
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纳群下之言。
曹操堑围三月,吕布军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吕布亦就缚,与陈宫、高顺被戮于白门楼。
吕布性情轻狡反复,唯利是图,注定了其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大业的命运
11.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郭嘉最先投靠的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
袁绍对郭嘉很敬重,给以很高的礼遇。
但郭嘉与袁绍相处数十天,发现袁绍不善用人,优柔寡断,绝非建功立业之主,便毅然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
郭嘉是曹操最得力的谋士之一。
他足智多谋,算无遗策,为曹操集团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郭嘉的功劳,曹操曾由衷地赞扬说:“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
12.崔琰,字季珪,史书上称他“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也就是清廉忠贞,正派儒雅,既有高风亮节,又有远见卓识,看人看得准,做事做得正,而且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据说连曹操看到他,也为他那一身正气而慑服(太祖亦敬惮焉)。
?崔琰是一个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
曹操晚年,曾为立嗣问题苦恼,不知是立最年长的曹丕呢,还是立最有才的曹植。
于是便以信函密问百官,请他们陈述意见,密封以答。
惟独崔琰却“露板”(不封板牍)公开作答,说根据《春秋》之义,立子以长,何况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我崔琰愿以死恪守正道。
曹操一看,大为惊异。
因为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女婿。
崔琰不举荐曹植而举荐曹丕,说明他确实是处以公心的,连曹操也不得不“喟然叹息”,敬佩他的大公无私。
最后被曹 *** 杀。
13.荀彧(163~212) 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
字文若。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
荀彧多智谋 ,举孝廉 ,拜县令 。
汉末天下大乱,弃官归乡里,率宗族先投袁绍,后归曹操,任司马,被喻为张良。
曹操为兖州牧后 ,兴平元年(194)征徐州陶谦 ,荀彧以州司马留守。
陈留太守张邈等反叛,各郡县响应者众 。
荀彧率军坚守,与程昱一起,为曹操保存了反攻基地。
建安元年(196) ,曹操谋迎汉献帝都许,部众犹豫,荀彧极力促成。
升侍中,守尚书令,深得曹操信任,军国大事皆与之筹划。
能知人举贤,屡荐贤士郭嘉等人,又策划东擒吕布 ,西抚韩遂、马腾。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军粮将尽,欲退兵还许。
荀彧劝其坚持待机,用奇兵制胜 。
曹操从其议 ,大败袁绍。
建安八年,曹操据荀彧前后功绩,上表封万岁亭侯。
后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锡,作为篡汉之阶,荀彧婉转劝阻,为操所忌,被迫饮药而死。
14.孙权简介:(182-252)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
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
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
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15.甘宁,吴国大将。
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
起初跟随刘表、黄祖。
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
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
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
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死时树上有数百只乌鸦,围绕着他的尸体,也不飞走。
孙权得到甘宁已死的消息后,悲痛不已,并立庙祭祀他
16. 陆逊(183-245),字伯言,本名陆仪,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陆逊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都尉。
陆逊年十岁丧父,十五、六岁时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公元204年,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并代理县令职务。
后又因讨伐山越暴动、讨平鄱阳地区尤突等人的暴乱,被授予定威校尉。
公元219年,受吕蒙举荐为荆州督。
因成功夺取荆州,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发动了夷陵之战。
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西击刘备。
次年六月,陆逊用火攻击败刘备。
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
公元229年,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
公元244年,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17.张昭(156-236),字子布,东吴第一谋士。
孙策平定江东时,周瑜向孙策推荐张昭,孙策亲自登门请张昭,张昭遂出山相助。
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孙策平定江东后,张昭几度向孙策表明了西征黄祖的重要性。
但孙策英年早逝,张昭的意见没有在孙策身上实现。
孙权继位后,果然西征灭了黄祖。
208年,曹操南下,以张昭为主的文官都主张投降曹操。
这也是张昭在军事方面的不足,最终周瑜分析了曹军的弱点,并领兵至三江口与曹操决战。
张昭也作为参谋参加了赤壁之战,也立了功劳。
229年,张昭立劝孙权称帝,孙权从之,东吴政权正式成立。
在立东吴丞相一事上,众人都以为这个位置是张昭的,但孙权说道:“此公性刚,不可为之。
”遂立顾雍为丞相。
不久后,张昭辞官归乡,安心养老,并注释了《春秋左传》。
236年,张昭病逝,孙权亲自为张昭吊孝。
18.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国时东吴名将。
于孙权广纳人才时投到东吴麾下,从破黄祖,吕蒙奋勇先登,亲斩敌将陈就。
后于濡须口从拒曹操,吕蒙独具战略眼光,力排众论,卒破取皖城太守朱光。
后来吕蒙接任鲁肃之职,镇守陆口,其名声之响,连向来骄矜的关羽也不敢有所轻忽。
为了成功袭取荆州,吕蒙连同孙权、陆逊一起筹略,设伏用奇,击败关羽,擒其父子,立下大功。
但在君臣庆功之时,吕蒙却因被关羽阴魂索命而死,亡年四十三岁。
19.周瑜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
后来回去镇守丹阳。
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
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
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
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
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
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20.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早年鲁肃在袁术手下当东城长,后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很早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深受孙权器重。
赤壁战前,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战后,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
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他的位置,负责处理荆州事务。
关于“雄县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251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雄县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雄县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雄县历史雄县南北东西长均约26公里...
文章不错《雄县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