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诗词朗诵

网上有关“菊花诗词朗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菊花诗词朗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朗读提示:“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朗读提示: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晚”,有的版本作“晓”,时间是清晨,诗人起来,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读出这种语气。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朗读提示:北雁南飞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时候,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却是我旧时的相识。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那是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吧。读时,要表现出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

小结:词的上阕,写女词人寻觅精神寄托而不得,于是借酒浇愁,然而却愁上加愁。此时风送雁声,仰望旧时相识的大雁,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2、学生朗读下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朗读提示:庭院中开满的菊花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而“我”如此地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自言自语,读时要注意这一点。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提示:我们想象,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尤其是到了黄昏,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梧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凄苦的意味在里面,好似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读时“这次第”,诗人心头欲说无语,欲泣无泪,心理上要有一个停顿。然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小结:词的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院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然而词人却无心摘菊赏菊,孤独寂寞地坐在窗下,听着雨打桐叶的声音,饱受着愁苦的折磨。字里行间流露出破家之愁和亡国之恨,感人之极。

徐志摩重阳节的菊花朗诵用什么音乐伴奏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朗诵稿吧,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你所见过的朗诵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1

 《江南柳舍》

 听秋天在歌唱

 迷人的旋律划破夏日的惆怅

 轻快的音调把绿色染成金黄

 勤劳的庄稼汉

 扶着锄头

 沉醉在丰收的乐章

 秋天在歌唱

 一年的收获

 无垠的梦想

 在歌声中

 播下了浓浓的希望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2

 《秋月呀》

 作者/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

 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

 在那里低徊饮泣呢!

 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3

 《霜花》

 作者/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4

 《听说,秋天来了》

 作者/雅石

 我想奔跑在蓝天下告诉你

 有雨水刚好从老屋的瓦砾滑落

 我想拥抱着大地告诉你

 有故乡的风带来稻穗的粗犷

 而你刚好在忙

 用你深度近视的眼眸

 点一支患流感的烟

 燃烧铅一样蔓延的城

 我想安静着告诉你

 我的角落很幸福

 我想固执地告诉你

 在田野里才有秋天

 而你刚好转身

 并不愿意听我讲诉秋天

 因为你不愿意听见土地,木屋

 这些关于秋天到来的消息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5

 《私语》

 作者/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

 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6

 《如果这是秋天》

 陈哲夜

 曾经,我们是天堂飘来的枫叶。

 曾经,我们是一些跑动的脚印,

 但这种跑动终止于我们出生那天。

 拧紧树根的水龙头,

 那些流往北极星的溪水传达着我们的善意。

 他躺进坟墓,

 他死去,不是因为疾病和衰老,

 而是因为干枯。

 一种没有表情的情绪在雨中徘徊,

 当你仰起头的时候,你的'脸庞便往下滴落,

 当一切过去,天空只留下一双灰色的翅膀。

 歌声作为一个结果而呈现,

 我们用蘑菇的耳朵探听它的调性。

 如果这是秋天,

 每个人都应释放出那些五光十色的囚徒。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7

 《秋天的梦》

 作者/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8

 《秋晨》

 作者/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9

 《秋天的秘密》

 那个秋天

 因为你的出现

 轻轻地,剥落我凝茄的伤

 脱落了往昔,不堪回首的爱恋

 终于,可以埋葬了往事

 用心,固守着你的炙热

 感受秋天火红的邀请,还有甘甜的秘密

 我庆幸,在秋天的季节

 有你的出现,我才能再次精彩

 我庆幸,你的温柔、美丽

 让我走出生活的低迷,看到

 阳光,还有秋天的靓丽

 你的出现,如同雨后彩虹

 有你的日子,我抛弃了孤独

 有你的日子,再苦也是情天

 好想,你陪我就这样走下去

 好想,牵你的手相偎相依

 好想,和你连理同枝,举案齐眉

 好想,与你化蝶,比翼双飞

 你说:我心上的伤疤总不能愈合

 愁闷、彷徨,还有留恋昨日的黄花

 其实,我知道那一道疤痕以刻在心底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

 我握着你的手在心上

 路旁,看傻了羞红脸的高粱

 悄悄的蜜语,你是我今生的唯一

 就这样,牵你的手走向四季

 秋天,遇见你,是缘还是秘密

 既然牵手便不会轻易放弃

 没有理由分离,只有秋天成熟的默许

 我知道,失去你

 我的生活就是冬天,残酷、寒意

 你笑了,让我看树上的一对喜鹊双飞双息

 明白了,不离不弃在你我心中的含义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10

 《霜花》

 作者/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11

 《秋天,落花》

 昨夜,梦里飘香

 老家菊花盈盈灿烂

 今晨,满目苍凉

 秋风冷冷潇瑟

 云淡风清的秋

 天空旷寂

 一丝丝风吹过

 淡淡的云烟化作缕缕思念,飘入心底

 清晨散步于青山绿水旁

 湖边的大树枝头,花,又落了

 落花飞舞

 划出一圈圈花的旋律

 慢慢地静静地

 飘落在我的手心里

 残留的余香

 轻轻萦绕在指缝间

 那已逝的夏的灿烂气息

 在这落花飞舞里旋出自己的最后辉煌

 不期然里

 一场小雨,打散了这幅落花轻舞的美丽画面

 秋意,终于布满了这个城市里

 看着这落花随风飘零

 心情如同随着忧伤飘散在这风中不知何时起

 是怜惜着这落花凋残?

 还是叹息自己的命运是否也会如它?

 此时,心是平静的

 心湖惊不起一丝的涟漪

 落花入眼,是落入了心里,化成一道明媚的伤

 风停雨亦停

 这个早晨过去了

 带走了所有的夏的繁华

 此时的这个季节

 突然变得如此的寂寞

 花已沉沉的睡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那传来的声声叹息

 是她的梦里知缠的无奈?

 小,已是落花随叶飘的季节

描写秋天的诗歌朗诵稿12

 《秋》

 作者/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百合的《寒菊》(郑思肖)

纯音乐作品《重阳菊》。

为了应配徐志摩在《重阳节的菊花》中表现得委婉动人的感情,选择专门为其创作的一首纯音乐作为伴奏就是《重阳菊》。《重阳节的菊花》是徐志摩非常难得的重阳节回乡的小诗,虽不算志摩代表作,但清新脱俗,深情款款,诗人从欧美留学回海宁故里省亲,正好是重阳佳节,走在满是金黄菊花路上,不耐真情流动。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寒露时节“菊始黄华”时没能赏菊,但菊花凌霜耐寒,立冬时节依然在绽放 。本期分享我们一起来欣赏郑思肖的《寒菊》。

郑思肖《寒菊》赏析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黑点表示的,这个小黑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平起式七绝《寒菊》

一个月前我在做寒露节气的分享时,讲到寒露三候中的第三候是“菊始黄华”,是说菊花在寒露节气已普遍开放。做完分享后的周末妈妈就想带我去看菊花展,可惜直到今天都还没抽出时间去,算一算节气已经到立冬了。这下我是否就真的错过了今年的赏菊机会了呢?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11月7到8日之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就是说万物收藏,冬天就要开始了。所以,立冬表示冬季开始,这时候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草木凋零,万物肃杀,动物也隐藏起来躲避寒冷。

立冬三候就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冬天来了的信息:“一候水始冰”,是说这时候水已经能结成冰了。实际上在夜晚最低温降到零度以后结成的霜不也是可以看成冰的一种吗?二候地始冻,意思是土地也开始冻结。但是因为刚刚开始,所以冻结的现象不太容易看到,但天寒地冻之气已经开始积累了。三候雉入大水为蜃(shèn)。“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是海市蜃楼的“蜃”,也就是大蛤[gé]。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就像寒露节气的第二侯“雀入大水为蛤[gé]”,是因为古人看到雀鸟都不见了,而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和古人认为是雀鸟变成了蛤蜊一样,古人也认为立冬后雉就变成了大蛤。当然我们都知道,雀鸟并不会变成蛤蜊,雉一类的大鸟也不会变成大蛤。只是因为冬天要来了,它们就很少出来活动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在冬天将至的寒冷中凋落枯萎或蛰伏隐蔽。比如,在寒露时节开始开放的秋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物候菊花到了现在这个颇为寒冷的立冬时节却依然在绽放。看来我和妈妈还有机会在这周的期中考试后去一睹菊花“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的风采。由此我真正理解了,菊花正是因为这种凌霜耐寒、傲立西风的品质才深深打动了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并和梅、兰、竹合称为四君子,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所以在本期的分享中我想趁着菊花之神采幽姿在立冬的寒意中显得越发卓绝的时节,和大家分享一首似乎不那么家喻户晓,但其中的名句却广为传诵的菊花诗:郑思肖的《寒菊》。

菊花是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已经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的记载。汉代已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魏晋时期开始大量栽培,以后逐步发展为观赏花卉。宋代还出现了最早的菊花专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菊花都是由中国传去的。而菊花进入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且甫一出场就展现出了它高洁的本质。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就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不同流俗,就像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选择“秋菊之落英”为食,自然是觉得它和自己的精神相契合。屈原也以此奠定了菊花洁身自好形象的基础。到了东晋陶渊明这个菊花的永久代言人一出,菊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的傲然不俗形象就更加深入人心。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解印辞官,归隐田园,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回归故园时,他高唱着“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在田园躬耕时,他吟咏着“秋菊有佳色,裛(yì)露掇(duō)其英”(《饮酒·其七》)、“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更是成了他的代表性形象,千百年来为世代的文人雅士所仰慕和向往。陶渊明爱菊成癖,田园躬耕、饮酒赋诗之余时时栽菊赏菊自娱。也正是因为陶渊明以菊明志、以菊自况、以菊为友,并以纯朴自然的语言在诗中吟咏菊花的高洁澹远,他的诗和他笔下的菊花形象融为一体,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陶渊明通过“菊”的形象所体现的傲然凌霜、不与流俗、坚贞高洁、幽雅独芳等精神,与传统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穷节等品质相契合,成为一种固定的意象和象征,而“陶令、陶家、东篱、白衣送酒”等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也与菊花意象融为了一体,甚至直接成为了菊花的代称。以后历代的咏菊诗文大多不脱这些陶渊明开创的意象范畴。如大名鼎鼎的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的《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以及《红楼梦》中让林黛玉“魁夺菊花诗”的《咏菊》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问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甚至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主要作为重阳节节令物象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所表达的或者直抒陶渊明不与流俗之意,或者发挥陶渊明高洁坚贞之请,或者隐含陶渊明隐逸田园之趣,而且这些大诗人们也都把“菊”的意象进一步丰富和发扬了。

当然,后世诗词作品中也有写菊而另开新意境的,最著名的莫过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之“瘦”比人之瘦,描摹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之情,不过这首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仍不脱陶渊明之迹。

吟咏菊花的诗作中还有两首名作气质颇异,这就是带领起义的队伍覆灭了大唐王朝的黄巢的两首菊花诗:一首叫《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另一首题为《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首诗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它的作者黄巢因为所遭受的命运而激愤不平,立志要令世界天翻地覆的气势。所以,在《题菊花》中,他为“蕊寒香冷”的菊花开不逢时而不平,立志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如果我们把姜夔的《茉莉》一诗有两句跟黄巢的这首《题菊花》非常相似:“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但一对比就能感觉到气质非常不同,姜夔的诗就明显是文人气质,显得比较温和,而黄巢的诗句却充满了豪情壮志。而《不第后赋菊》则更是用“杀”字把这种豪情壮志表现的有点让人望而生畏。后来黄巢果然是带领身披黄金甲的战士冲进了长安,把大唐王朝搅了个天翻地覆。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诗言志”更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所以,读诗一定要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诗人和诗的写作背景,我们才能真正更好地理解一首诗。

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首《寒菊》也是必须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来理解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郑思肖和黄巢一样,经历了一个王朝的覆灭,只是黄巢是唐王朝覆灭的制造者,而郑思肖则是南宋王朝覆灭后坚决不向元朝屈服的文人志士。如果说黄巢的壮志豪情因为伴随着杀戮而让人在敬佩之余有些生畏的话,郑思肖的坚贞不屈则更加让人由衷的敬佩。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寒菊》。单看这首诗的题目,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大多描写菊花的诗都会直接起名叫菊花,但这首诗却偏偏叫了《寒菊》这样一个名字。这个“寒”字既突出了菊花不与群芳争艳,傲霜耐寒的特点,又给大家透露出托菊言志的创作主旨。那么这首诗的作者郑思肖到底是什么人呢?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他身上最突出也最令人敬佩的一点就是他对大宋王朝的永不磨灭的忠心。

这种忠心首先就体现在他的名字上。郑思肖原名郑之因,但南宋灭亡后他就改名思肖。为什么叫“思肖”呢?宋朝的皇室姓赵,如果你会写“赵”这个字的繁体字就会知道,“肖”是“赵”的组成部分。所以“思肖”意思就是思念赵宋王室。再来看郑思肖的字忆翁,同样是表示不忘故国;郑思肖还有一个号,为“所南”,“南”是南方的南。所以这个号同样是表示他心向南方,思念故国。不仅如此,他日常坐卧,都要向南背北,每逢岁时伏腊,他都望南野哭而再拜,表示对大宋朝廷的怀念。郑思肖还把居室题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这种种用心良苦,都可见他的耿耿忠心。

实际上郑思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以他的实际行动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忠贞本性。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元军大举南下,攻打南宋,身为太学优等生的郑思肖马上赶到临安叩宫门上书皇帝,怒斥那些高高在上却恃权误国的小人,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但因为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不仅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郑思肖会体现出他的忠贞,实际上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他对大宋朝廷的忠心。他原来与宋朝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是很好的朋友。但后来赵孟頫投降元朝并任官,郑思肖十分震怒,立刻与赵孟頫绝交。郑思肖还是一个有名的画家,特别擅长画兰花。他的兰花图疎花简叶,不求甚工,而且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随便给予他人,所以当时一些权贵向他索要画兰,他从没有给过他们。南宋灭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没有土和根,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

郑思肖的忠心还集中体现在他的一部非常传奇的著作上,这部著作名叫《心史》,是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的作品总集。因为作品中记录了南宋仁人志士的英勇斗争和卖国者的种种丑行,并分析了南宋灭亡的原因等等,所以在当时无法公开。于是郑思肖就把《心史》以铁盒封缄,深埋在苏州承天寺院内的枯井中。这部著作的传奇之处就在于它在写成的时候无人知晓,而在350多年之后的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被无意中发现。因为当时正值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有如南宋在元军进逼下危急的境况。因此,《心史》被发现后,受到明末仁人志士的热烈欢迎,被多次刊印。其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其孤愤忠君、特立独行的精神和眷念故国、志在匡复的信念以及傲然挺立的民族气节,都在抗清斗争中极大的鼓舞了大家。

郑思肖77岁去世前,他让朋友唐东屿给他写一尊牌位,上书“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之灵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他临死时想到自己不能死于国土,是为不忠;没有后人,是为不孝。可见忠于大宋的强烈感情始终萦绕在郑思肖的心头,即使是远离了祖国和家乡,他的赤子之心还依然炽热。

这首《寒菊》,正是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的,突出体现他忠贞精神的代表性诗作。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本身吧。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不并指的是不合、不靠在一起。疏篱是稀疏的篱笆。未穷是说未尽,无穷无尽。这句就是说: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这两句看起来和一般的咏菊诗所表现的菊花的品质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诗的后两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虽然是化用而来,却非常能体现郑思肖的独特个性。“抱香死”是因为菊花凋谢后虽然已经枯萎,但香气不灭,花瓣不落,所以说“抱香死”。何曾意思是哪曾、不曾。这两句是说:“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的北风之中!”这两句诗其实是化用自宋朝女诗人朱淑真的《黄花》:“宁可枝头抱香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但郑思肖将“老”改成了“死”,表现的感情显然更加浓烈,而且还有一种很决绝的感觉。把“不随黄叶舞秋风”改成了“何曾吹落北风中”,“北风”很显然比秋风更加凛冽,而且还暗指元朝的铁蹄,而且在秋风中黄叶飞舞虽然可能有秋的萧瑟,但也不乏美的意境。而“何曾吹落北风中”和前面的“死”一样,抒发了内心的坚定志向,使这两句化用而来的诗深深地印刻上了郑思肖的坚贞高洁的品质。

说到这,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郑思肖说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但王安石的《残菊》却写到:“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因此,这两句诗引起了欧阳修的质疑。据《西清诗话》记载,欧阳修在王安石这首诗后面跟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而王安石则辩解说:“《楚辞》里不是写到‘夕餐秋菊之落英’吗?”《警世通言》更是把这个故事演绎成王安石和苏东坡的趣事。而且还讲到后来苏轼被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发现黄州秋风过后确实是满地铺满金色的菊花花瓣,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自作聪明,错怪了前辈。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仅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后两句诗意转深一层,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郑思肖身上这种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更加家喻户晓,并为人所倾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那首妇孺皆知的《过零丁洋》就是最好的体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表明自己绝不服从于敌军的意志。尤其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千古名句,集中体现了文天祥和郑思肖这些令人敬仰的仁人志士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他们的这种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寒菊》参考反馈题目

1.? 立冬节气到了,你感觉到冬天的寒意了吗?你观察到了什么冬天到来节的现象?

2.? 陶渊明可以说是菊花的“代言人”,那你还知道别的花有什么“代言人”吗?

3.?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位有着像郑思肖、文天祥一样精神的人物吗?

4.?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郑思肖的诗吗?

5.?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菊花的趣闻轶事,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参考资料

王安石与欧阳修、苏轼的菊花之争

历代咏菊花诗词精选

菊花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关于“菊花诗词朗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4027.html

(10)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11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1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菊花诗词朗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菊花诗词朗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

  • wzjinhao
    用户081106 2025年08月11日

    文章不错《菊花诗词朗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