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变质建造

网上有关“含金变质建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含金变质建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相当于地壳一定发展阶段和分布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含金的变质岩石的有规律的共生组合,称为含金变质建造。按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至少有四种大地构造类型的含金变质建造,但由于地台阶段变质作用微弱,其含金性不突出,故在此只述及前地槽型、地槽型和地洼型三种含金变质建造。

一、前地槽型含金变质建造

前地槽型含金变质建造均可归属于绿岩型含金变质建造,根据含金变质岩的具体特点,划分出以下五个含金变质建造。

1.含金斜长角闪岩建造

主要见于冀鲁地区,如胶东群蓬夼组等,该组变质岩以斜长角闪岩类、变粒岩类和斜长角闪片麻岩类为主,系低角闪岩相。胶东半岛大部分金矿位于本建造中。该建造金平均含量为19.3×10-9(算术平均)或10.8×10-9(几何平均),斜长角闪岩金的平均含量达0.121g/t。本含金建造还见于河北太古宇八道河群王厂组和崇礼群谷咀子组中。王厂组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冀东北90%以上的金矿床(点)均分布于斜长角闪岩内。小营盘金矿就产于谷咀子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中。

2.含金混合岩建造

主要见于小秦岭太古宇太华群。该群主要为一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中深岩系。本建造赋存于太华群中段,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赋存金矿的围岩主要为条带状混合岩、均质混合岩、条纹条带状混合岩及斜长角闪岩等。当围岩为混合岩及伟晶岩时,矿脉含金较富。

3.含金变质长英质火山-沉积建造

见于辽宁太古宙红透山组中,岩石类型为条纹状黑云斜长变粒岩、含石榴黑云斜长变粒岩夹薄层条带状含磁铁角闪片岩、黑云斜长片岩及黑云浅粒岩等,并且它们呈薄层互层。本建造赋存有南龙王庙金矿,其直接容矿围岩为磁铁角闪石英岩、黑云变粒岩和浅粒岩等,原岩为英安岩、流纹岩、英安质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

4.含金变质基性火山-沉积建造

见于辽宁太古宇红透山组红透山铜矿等地,亦位于薄层互层带中。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云英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此外还有黑云变粒岩、蓝晶夕线黑云片麻岩等。薄层互层带上、下盘岩石为角闪岩(原岩属拉斑玄武岩)。黑云云英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是主要的赋铜层位,而黄铜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红透山矿区是太古宙绿岩带含金的锌铜块状硫化物矿床。

5.含金变质斑岩建造

亦可称为含金变质钾质火山-沉积建造。见于山西中条山铜矿峪铜矿等地,赋存于太古宇绛县群中。含金变质建造主体由下而上为变富钾流纹岩层、变钾质基性火山岩层和变凝灰岩层。主要岩石有变石英晶屑凝灰岩、变石英斑岩、变石英二长斑岩、变质分异辉绿岩等。金的分布与铜矿体空间分布关系基本一致,但分布很不均匀,变石英斑岩铜矿石中含金量高,次之为变石英晶屑凝灰岩铜矿石,黑云母片岩中铜矿石中最差。

二、地槽型含金变质建造

从地槽阶段的大地构造演化来考虑,地槽型含金变质建造可归属于含金复理石建造或含金浊积岩建造。根据岩性建造的特点,可将地槽型含金变质建造划分为七个亚类。

1.含金变质砾岩建造

多位于地槽构造层底部。例如在山西元古宇滹沱群底部发育含金变质砾岩建造,为四集庄组变质砾岩。主要砾石成分为石英岩,次为绿片岩等。石英岩砾石滚圆度和定向排列较好,绿片岩砾石为次棱状,常呈柳叶形平行排列。金属矿物组合为自然金、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本建造普遍含金。

2.含金变质硅铁岩建造

见于黑龙江、河北、江西、湖南等地。黑龙江东风山所分布的本建造位于新元古界震旦系东风山组浅变质岩层中。条带状含硅铁建造的岩石类型主要是铁闪磁铁石英岩、磁铁铁闪岩、铁闪铁英岩等。在所夹的厚约10—25m的条带状磁铁矿底部赋存有一层约1—5m的锰榴岩,具有不同程度的磁黄铁矿化和黄铁矿化,含金和钴,构成磁黄铁锰铁闪石锰榴岩金矿石和磁黄铁石英黑云锰榴岩金矿石。

3.含金板岩建造

本类型含金变质建造在地槽构造层中十分发育,如湖南、江西、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在湖南雪峰地穹列范围内,于元古宙冷家溪群、马底驿组、五强溪组中均有含金板岩建造产出,尤以马底驿组的较发育。新元古界马底驿组以紫红色条带状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为特征,其中段以紫红色粉砂岩条带状绢云母板岩为主,系金矿源层,平均含金达5.4×10-9。湖南沃溪金矿、漠滨金矿就赋存在马底驿组含金板岩建造中;黄金洞金矿、万古金矿和冷家溪金矿等则赋存于冷家溪群含金板岩建造中。

又如云南老王寨金矿亦赋存于含金板岩建造中,矿体产于中、上石炭统绢云砂质板岩的断裂破碎带中。

4.含金片岩建造

本建造见于河南、内蒙古、山西等地。如河南下古生界歪头山组的含金片岩建造,例如银洞坡金银矿体位于碳质绢云母石英片岩之中。

5.含金变质(硬)砂岩建造

例如江西土龙山金矿即是。该建造为新元古界硐门组,系一套海相碎屑岩,主要由黄绿色、紫红色、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地层富含分散金,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

6.含金复理石建造

含金地层中复理石韵律非常发育,辽宁四道沟金矿层即是。该矿层产于古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下段,由变质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夹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绢云母片岩及云母片岩组成。

7.含金大理岩建造

含金大理岩建造在地槽构造层中比较发育,成矿尚好。

本建造见于吉林中元古宇老岭群珍珠门组,该组由白云质大理岩、云母片岩和千枚状板岩组成。金矿床主要赋存于白云质大理岩中,如通化金厂金矿。又如产于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上段,含金大理岩建造,其中灰黑色炭质大理岩平均含金0.813g/t,矿体赋存在含长石大理岩、薄层变质砂岩、碳质板岩及灰黑色碳质大理岩中,具有多层含矿性。

本建造还见于四川耳泽金矿,该矿产于下三叠统大理岩中,大理岩含金(1—4)×10-9。

在我国,地槽型含金变质建造是发育的,它具有多建造类型、多层位、多岩性类型、分布面广以及含金富等特点,而且还受到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化成矿作用的改造和叠加富化。

三、地洼型含金变质建造

地洼型含金变质建造以动力变质建造和蚀变岩建造为其特点,一般地缺乏含金的区域变质岩建造。

1.含金断裂变质岩建造

由于地洼阶段块断运动以及构造-岩浆活化强烈,故本建造发育,主要有二种类型:

(1)含金糜棱岩建造

海南岛土外山金矿区的糜棱岩可分三种类型:云母石英质糜棱岩、斜长角闪质糜棱岩和长英质糜棱岩,原岩为泥砂质沉积岩、基性脉岩或火成岩、岩浆成因花岗岩。

糜棱岩在剪切带分布规律是由带的边缘到中心逐次为原岩—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两边大致对称,但各带形态复杂,宽度不一,无明显界限。

糜棱岩叶理和线理非常发育,颗粒细化明显,动态重结晶作用强烈,受到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显微构造发育,有波状消光、变形双晶、变形纹、扭折带、粒内显微破裂(自然金常以晶隙金形式充填于石英晶体内的显微张性破裂之中)、显微褶皱、核幔构造等。

含金糜棱岩集中分布在北东方向的剪切带中。不同类型的糜棱岩在产状上是大约一致的。走向约40°,倾向约300°,倾角65°—75°。而这条剪切带即控制着和赋存着本金矿床。

(2)含金碎裂岩建造

含金碎裂岩建造在地洼阶段特别发育。例如山东焦家金矿就发育含金碎屑岩建造,金矿体分布于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黄铁绢云母化花岗质碎裂岩、钾化绢云化碎裂状花岗岩中,完全受碎裂岩控制。含金碎裂岩建造也见于河南上官金矿和申家窑金矿等地。

2.含金接触变质岩建造

地洼阶段中酸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发育,在与围岩接触部分形成的接触变质岩中含金,形成含金接触变质岩建造。根据含金接触变质岩的种类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含金亚建造:

(1)含金角岩亚建造

在地洼型中酸性岩浆活动的热变质作用下可形成含金角岩亚建造,例如在川西北的某长英质角岩型金矿区即是。该矿赋矿地层为中三叠统。中酸性脉岩两侧发生热变质作用所形成的长英质角岩(石英岩)或角岩化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矿体围岩。矿体产状与长英质角岩地层产状一致。成矿时代为晚印支期。

(2)含金矽卡岩建造

由于地台阶段碳酸盐岩建造发育,地洼阶段中酸性、酸性岩浆活动强烈,二者都具有活性组分,容易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矽卡岩,因此地洼型含金矽卡岩建造十分发育。

例如湖北鸡笼山含金矽卡岩建造。该矿区由岩体向外侧,其内接触变质岩为蚀变花岗闪长斑岩、石榴石矽卡岩、少量透辉石矽卡岩,广泛发育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矽卡岩化、硅化,出现大量的辉钼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和黄铁矿等金属矿物;外接触带由透辉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大理岩及大理岩化灰岩组成。构造作用强烈,大理岩中出现含金角砾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碳酸盐化发育,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砷硫化物等。金矿(化)主要形成于接触交代过程后期,赋存在外接触带中。

3.含金气-液蚀变岩建造

地洼阶段的热液蚀变作用也十分发育,构成含金气-液蚀变岩建造。根据蚀变岩种类及岩性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多种类型的含金蚀变岩建造,如含金钾长石化蚀变岩建造、含金钠长石化蚀变岩建造、含金硅化岩建造、含金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岩建造、含金黄铁(石英)绢云岩建造、含金青磐岩建造、含金方解石化蚀变岩建造、含金重晶石化蚀变岩建造、含金氟镁石化蚀变岩建造,分别见于白云山、大沟谷、五龙、奈林沟、金厂峪、玲珑、叫曼、东沟坝、偏岩子、板其等金矿区。

由于金矿的蚀变作用具多期次、多类型和相互重叠交叉以及叠加分带的特点,故金与蚀变岩的关系是复杂的,往往与多种蚀变岩有关。但总的来看,金与硅化蚀变岩和黄铁绢云蚀变岩关系最为密切。

硫化物矿物特征

1.矿石矿物的组成

大厂锡矿矿石矿物的组成较为复杂,陈毓川等(1987,1993)对矿石矿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共鉴定出矿物有120种以上,为大厂锡矿矿物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黄民智等(1988)在《大厂锡矿矿石学概论》一书中,从主要金属矿物及标型特征、有用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大厂矿田金属矿物及矿石学研究较为全面的一本专著。在此仅对其主要组成作一简单介绍(表3-1)。

表3-1 长坡-铜坑矿石矿物成分一览

(据黄民智,1988)

长坡-铜坑矿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石组合复杂,主要的矿石矿物有:铁闪锌矿、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锡石和脆硫锑铅矿,次要的有白铁矿、黄铜矿、黄锡矿、黝铜矿、方铅矿、胶黄铁矿、硫锑铅矿及辉锑锡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电气石、钾长石、绢云母和菱铁矿等;通过野外观察和显微镜下鉴定,脉状矿体和层状矿体在矿石矿物组成上是一致的。

2.矿石主要的结构构造

矿石的结构构造特点是矿石形成过程的客观证据,有助于分析矿床的形成地质条件、物理化学环境、成矿作用及其演化特点,为矿床成因研究提供重要信息。矿体中由于矿物组成复杂,构造、岩浆、成矿多期活动,致使矿石的结构和构造也较为复杂。

(1)矿石的构造特征

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致密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扁豆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栉状构造等。

1)块状构造:矿石矿物的含量较高,一般大于85%以上,脉石矿物的含量很少。矿物分布均匀,无方向性、致密。矿体有以下类型:①广泛发育在层状或似层状矿体中的层间构造虚脱部位或者与地层同步褶皱的褶皱转折端,或由于交代作用比较强烈时有利的围岩被彻底交代形成的致密块状矿石,该类矿石中常保留有围岩的残留或残块(图3-12A,B);②出现在矿床上部的大脉状(图3-12C)、层面脉(如77号、75号、79号矿体)(图3-12D)、断层脉(190号)矿体中(图3-12F),呈致密块状,脉石矿物很少;③硅质岩中钙质结核被交代,形成富矿包(图3-12E)。

图3-12 长坡-铜坑矿的块状矿石产生特征

2)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相间,呈条带状。其形成是由于含矿热液选择性交代条带状灰岩或硅质灰岩中富钙质条带,保留了原条带状灰岩构造。该类矿石中一般磁黄铁矿、毒砂和黄铁矿较为发育,其次为铁闪锌矿和锡石。条带灰岩中条带宽一般为0.5~2cm,条带相对较为平直,但延续长短不一,常常可见由细条带状矿体向围岩的过渡(图3-13A,B,C,D)。

图3-13 大厂矿区条带状矿石产生特征

3)网脉状构造:是由层纹状矿化与细裂隙脉状矿化相互穿插形成,或者是早期形成的锡石与硫化物被晚期形成的硫化物与硫盐交代而形成不规则的网脉状构造。该构造在大厂矿田(尤其是硅质岩)中分布广泛(图3-14)。

图3-14 大厂硅质岩中92号矿体的网脉状构造

4)扁豆状构造:扁豆状灰岩中矿石特有的构造。其形成是由于铁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锡石等矿物选择性交代扁豆状灰岩中的富钙质扁豆体(图3-15A)。随着交代作用的进行,扁豆体明显程度降低。当交代作用进行彻底时,矿石具有块状构造(图3-15B)。

5)似石香肠构造:当条带状灰岩受到应力作用后,硅质条带被压扁、拉长或拉断,金属硫化物交代的钙质部分发生塑性流动,充填了被拉断的硅质部分,而形成石香肠构造。

图3-15 大厂矿区扁豆灰岩中矿石的扁豆状构造

6)细脉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是由矿液沿NE向、NW向等裂隙充填或充填交代形成的,在大厂矿区普遍发育。尤其在上部靠近大厂背斜的转折端部位,细裂隙脉更为发育。细脉状构造的矿石可出现在所有地层单元中。具有细脉状构造的矿石成分复杂,可以由单一的锡石-石英脉、毒砂-石英脉,也可以由硫化物细脉、石英-硫化物细脉等组成。前者的脉壁界限清楚、平整,后者细脉的两侧可以见到向两侧选择性交代形成的“非”字形构造(图3-16A,B)。

图3-16 矿石的细脉状构造

7)浸染状构造:主要出现在硅质岩和条带状灰岩中,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铁闪锌矿和毒砂等呈顺层浸染状分布在围岩之中(图3-17)。

除了以上主要构造外,还有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和晶洞状构造等。

图3-17 矿石的浸染状构造

(2)矿石的主要结构

矿石结构可以反映矿石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长坡-铜矿锡矿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①矿物结晶过程形成,如自形晶结构、半自形-他形结构、生长环带结构;②交代作用过程中形成,如交代溶蚀和交代残余结构、交代环边结构;③矿物的固溶体分离形成,如乳滴状结构。

1)自形晶结构:该结构多为有较强结晶能力的矿物所具有,如锡石、黄铁矿、毒砂和脆硫锑铅矿等。在矿石中比较常见,矿物表现为自形程度高、具有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形态,如锡石的四面体或八面体;黄铁矿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毒砂的菱面体;脆硫锑铅矿的针状、长柱状等(图3-18A,B,C)。

2)半自形或他形结构:当交代作用不强烈时,早期形成的矿物被交代溶蚀成为半自形或他形(图3-18D)。

图3-18 主要矿物的自形晶结构

3)生长环带结构:在毒砂和锡石中,由于含有不同的杂质或不同色调引起的环带交互而成,或者黄铁矿由于次生增大,形成环带(图3-19)。

图3-19 具有环带结构的锡石和黄铁矿

4)交代溶蚀和交代残余结构:早期形成的矿物被晚期形成的矿物交代溶蚀,呈港湾状或筛孔状,或仅保留有早期矿物的残块(片)(图3-20)。

图3-20 交代溶蚀和交代残余结构

5)交代环边结构:新生的黄铁矿交代早期的胶状黄铁矿,在其周围形成明显的环边。或在白铁矿和磁黄铁矿周围形成自形毒砂与黄铁矿(图3-21)。

图3-21 具有反应边结构的矿石

6)乳滴状结构:黄铜矿、磁黄铁矿在铁闪锌矿中或黝铜矿和黄锡矿在脆硫锑铅矿中呈均匀或不均匀乳滴状分布,或呈定向不连续的片状、格子状分布(图3-22)。

图3-22 矿石的乳滴状结构

桂北(丹池)地区晚古生代热水沉积型锰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4.2.1 方铅矿(PbS)

为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硫化物(图4.1),呈自形—半自形(图4.2),颜色为铅灰色,金属光泽,硬度小,性脆,显微镜下可见3组解理相交,而呈黑三角形孔(图4.3)。方铅矿常与闪锌矿相互交织穿插或直接分布在闪锌矿中(图4.4,图4.5),黄铁矿常被方铅矿交代呈骸晶结构(图4.6)。方铅矿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沿脉状脉石分布的方铅矿常与细粒的自然银、螺状硫银矿一起(在银矿物章节叙述),以金属矿物群体的形式存在。另外在局部矿块中,结晶不好的方铅矿与黄铜矿相伴而存在,在这种方铅矿中或界面间,可见有粒状、蠕虫状的银的复盐类矿物析出,这些银矿物,因颗粒细微,只能随载体矿物一起存在。通过对方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表4.2),方铅矿平均含Pb 86.09%、S 13.41%,另含有微量的Se、Ge、Zn、Cu、Fe、Sb、Au、Co、Ni、Mn元素,但未见Ag。

图4.1 铅锌矿石中的自形方铅矿(Gn)

图4.2 铅锌矿石中的自形—半自形方铅矿(Gn)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3 铅锌矿石中方铅矿(Gn)的三组解理而呈黑三角形孔

图4.4 方铅矿(Gn)分布于闪锌矿(Sp)中

图4.5 方铅矿(Gn)与闪锌矿(Sp)呈他形相互包含的共生关系

图4.6 自形黄铁矿(Py被方铅矿(Gn)交代呈骸晶

表4.2 冷水坑Ag-Pb-Zn矿床方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4.2.2 闪锌矿(ZnS)

闪锌矿为矿石中又一主要金属矿物(图4.7),颜色有深浅之分,深色者为铁闪锌矿,呈深棕褐色、铁黑色(图4.8,图4.9),半透明至不透明,半金属光泽;浅色者为无色—浅棕**(图4.10,图4.11),条痕淡**,透明至半透明,金刚光泽。主要以块状、斑状、浸染状单独或者与其他硫化物共同分布在矿石中。闪锌矿是一载有多种矿物的复合相:黄铜矿在闪锌矿内部呈固溶体分离状态析出(图4.12),使闪锌矿内部包裹有大量黄铜矿;闪锌矿亦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之一,在闪锌矿的界面上可见有中细粒级的螺状硫银矿和自然银,在中细粒级的闪锌矿中,有球粒状、星点状自然银及金银互化物(在银矿物章节叙述)。通过对闪锌矿电子探针分析(表4.3),闪锌矿中的主量元素Zn的平均含量为59.01%,S的平均含量为33.38%。Fe的含量为1.25%~10.86%,平均为6.72%,根据张儒瑗、丛柏林的《矿物温度计和矿物压力计》(1983):温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江西冷水坑次火山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式中:XFeS为与闪锌矿共生的磁黄铁矿矿物质的量。

图4.7 银铅锌矿石呈块状构造的中闪锌矿(Sp)

图4.8 银铅锌矿石中的深棕褐色自形的闪锌矿(Sp)

图4.9 银铅锌矿石中深棕褐色的他形闪锌矿(Sp)

图4.10 银铅锌矿石中浅**闪锌矿(Sp)

图4.11 银铅锌矿石中颜色渐变的半自形闪锌矿(Sp)

表4.3 冷水坑Ag-Pb-Zn矿床闪锌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续表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图4.12 黄铜矿(Ccp)在闪锌矿(Sp)内部呈乳滴状固溶体分离结构

江西冷水坑次火山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通过探针数据计算FeS=11.76%,XFeS=0.9297。计算得 T=479.68 K,换算为摄氏度为206.68℃。故本矿区闪锌矿的成矿温度为206℃左右,属于中温(200~300℃)型。

4.2.3 黄铁矿(FeS2)

矿石中黄铁矿分布甚广(图4.13),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图4.14,图4.15),常与方铅矿、闪锌矿或者毒砂等矿物共生呈团块状(图4.16,图4.17),少量呈碎裂状分布在闪锌矿中(图4.18),矿物粒径以中粒为主,少数为中粗粒、细粒或粉末状。通过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表4.4),Fe平均含量为46.57%,S平均含量为53.21%,含有少量的Pb。

图4.13 强黄铁矿化银铅锌矿石

图4.14 银铅锌矿石中的自形立方体黄铁矿(Py)晶体

表4.4 冷水坑Ag-Pb-Zn矿床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图4.15 银铅锌矿石中自形—半自形立方体黄铁矿(Py)颗粒

图4.16 银铅锌矿石中团块状黄铁矿(Py)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17 黄铁矿(Py)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18 黄铁矿(Py)呈碎裂状分布在闪锌矿(Sp)中

4.2.4 磁黄铁矿(Fe1-XS)

大多以细粒星点状、不规则粒状分布在闪锌矿中。在矿石中含量极微,常呈包裹体分布于黄铁矿、闪锌矿等矿物中(图4.19),部分在具出溶结构的闪锌矿中呈星点状或乳滴状产出。但在ZK13001孔厚大矿体中见块状磁黄铁矿,且含量较高,为暗铜**(图4.20),金属光泽,具磁性,与黄铁矿紧密共生。通过磁黄铁矿电子探针(表4.5)分析,Fe平均含量为58.97%,含有一定的Zn为其特征,S平均含量为39.56%。

图4.19 磁黄铁矿(Po)、方铅矿(Gn)呈细小乳滴状、叶片状规则排列,呈格状分布于闪锌矿(Sp)中

图4.20 磁黄铁矿(Po)呈细粒状分布,残留被交代的黄铁矿(Py)骸晶

表4.5 冷水坑Ag-Pb-Zn矿床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5 毒砂(FeAsS)

仅在局部矿块中见到,为矿石中的有害杂质矿物。呈自形—半自形板状、柱状(图4.21)、矛头状(图4.22)、长柱状(图4.23),以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中的包裹体形式产出(图4.24)。通过毒砂电子探针(表4.6)分析,Fe 平均含量为34.47%,As 平均含量为45.23%,S 平均含量为20.28%。

图4.21 银铅锌矿石中自形板状、柱状毒砂(Apy)晶体与方铅矿(Gn)共生

图4.22 银铅锌矿石中矛头状自形毒砂(Apy)

图4.23 银铅锌矿石中自形长柱状毒砂(Apy)

图4.24 自形毒砂(Apy)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闪锌矿(Sp)中,以及出溶的黄铁矿(Py)及磁黄铁矿(Po)(BSE)

表4.6 冷水坑Ag-Pb-Zn矿床毒砂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6 黄铜矿(CuFeS2)

多见于铜矿石中,以浸染状产出为主。常呈条带状与闪锌矿共生(图4.25),或呈格子状排列出溶于闪锌矿中(图4.26),或在黄铁矿裂隙中呈细脉状分布。通过对黄铜矿电子探针分析(表4.7),Cu平均含量为32.86%,Fe平均含量为29.98%,S平均含量为34.55%,普遍含有含Ag。

图4.25 黄铜矿(Ccp)呈条带状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26 黄铜矿(Ccp)呈格子状排列出溶于闪锌矿(Sp)中

表4.7 冷水坑Ag-Pb-Zn矿床黄铜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该矿床成矿系列地跨南丹、河池、宜山等市、县,总体呈北西向的带状分布(图4-8)。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位于华南微板块

广西热水沉积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评价

图4-8 桂北(丹池)地区晚古生代热水沉积型矿产地质略图|1—三叠系;2—二叠系;3—石炭系;4—泥盆系;5—实测、推测断层;6—地质界线;7—燕山晚期花岗岩;8—燕山晚期花岗斑岩;9—燕山晚期石英斑岩;10—燕山晚期闪长玢岩;11—锡矿;12—铅锌矿;13—锡多金属矿;14—锌铜矿;15—汞矿;16—锑矿;17—锑钨矿;18—锑多金属矿;19—锰矿(Ⅰ级)的西南缘,属华南陆缘构造区(Ⅱ级)的右江海西-印支期裂陷海(Ⅲ级),其四级构造单元为桂西断陷。早古生代该区属华南陆缘构造区的一部分,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聚合拼接在一起,形成统一的中国南方板块。

早泥盆世初,由于区域性扩张和地幔热运动的影响,产生了北西向的南丹-昆仑关断裂,受其影响,形成了丹池半地堑式盆地,即丹池裂陷槽。自早泥盆世莲花山期—益兰期,海水由南西进入本区,发育了潮坪相带、潮下带-半局限盆地相带沉积;早泥盆世晚期塘丁期至中泥盆世早期,随着古特提斯洋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扩张,本区进入泥盆纪第一次剧烈拉张期,海侵扩大,并从南向北推进,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与北西向同沉积断裂有关的南丹台沟,在台沟中发育了黑色炭质泥岩夹薄层硅质岩及灰岩,台沟两侧主要为开阔台地环境,或为潮下-半局限盆地及半局限台地环境;中泥盆世晚期,由于一些同沉积断裂的持续活动,导致该区部分地区下降,海侵扩大,为泥盆纪以来最大海侵的开始,并且由于东西向宜山断裂活动的加剧及与北西向丹池断裂联合,形成了分支状的南丹台沟(吴诒等,1987);晚泥盆世早期为广西泥盆纪地壳又一次剧烈拉张期,也为泥盆纪以来最大海侵期,区内沉积环境主要仍为台沟,次为台沟两侧的开阔台地或台地前缘斜坡,在台沟中沉积了硅质岩-泥岩-灰岩组合(罗富组)及硅质岩-硅质泥岩组合(榴江组),同时伴随拉张作用,也有间隙性的火山喷发及有关的海底热泉活动,对区内锡多金属矿的成矿有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晚泥盆世晚期,再次发生海退,沉积环境虽仍以台沟为主,但台沟中沉积物主要为条带状、扁豆状灰岩;早石炭世,丹池断裂带进一步拉张裂陷,导致盆地南西侧在台沟相与乐业-巴马台地间的过渡地带有益兰同沉积断裂的形成,使丹池盆地由半地堑式演变为地堑式盆地(陈洪德等,1989b),随着早石炭世的拉张裂陷,海侵再次扩大,沉积中心北移,但本区基本上仍保持沟台相间的格局,在台沟中仍为泥晶碳酸盐岩、泥质岩及硅质岩组合。中石炭世—晚石炭世盆地收缩变浅,浅水碳酸盐台地广泛分布,至早二叠世,主要为一套滨、浅海碎屑岩与开阔台地相的碳酸盐岩沉积,早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导致地壳再次张裂,直到三叠纪早、中期,再次处于盆地最大拉张期,海侵扩大,盆地加深,其沉积相由早三叠世泥质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演变为中三叠世浊流沉积的半深海-深海槽盆相。中三叠世以后的印支运动使广西全境上升为陆,进入滨太平洋大陆边缘发展阶段。

由于北西向南丹-昆仑关断裂带的强烈拉张活动,诱发了北东—北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走滑挤压与拉张相伴。走滑挤压造成盆地局部隆起,发育生物礁和碳酸盐台地,隆起西侧表现为张裂作用,形成次级坳陷,沉积了硅质岩、硅质泥岩及泥灰岩等岩石。隆起区使坳陷区的水体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次级坳陷成为矿化富集的有利场所。

区内地层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直到上泥盆统榴江组、五指山组及同车江组,以及石炭系、二叠系、下-中三叠统和第四系均有出露。赋矿围岩岩性主要为下泥盆统塘丁组黑色炭质泥岩夹含碳硅质岩;中泥盆统纳标组生物礁灰岩,罗富组含炭泥岩、泥质灰岩;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五指山组碳酸盐岩、硅质岩,同车江组泥页岩、泥灰岩;下石炭统大塘阶灰岩、含燧石灰岩夹泥质灰岩、硅质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为燕山晚期的中酸性侵入岩,分布在龙箱盖、大厂、芒场等地,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斑岩、英安玢岩、白岗岩及少量辉绿玢岩,属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以岩株、岩墙、岩脉、岩床和岩枝等形式产出。火山岩在丹池盆地不甚发育,据有关资料认为在上泥盆统五指山组、同车江组及下石炭统中有海相火山岩产出,岩性有基性、中基性及酸性的次火山岩、熔岩、凝灰岩等(曾允孚等,1993;张清才,1995;韩发等,1997)

二、矿床成矿系列主要地质特征

本矿床成矿系列由4个矿床式(龙头式、大厂式、益兰式、五圩式)组成。各矿床式主要地质特征如表4-4所示。

表4-4 桂北(丹池)地区晚古生代热水沉积型锰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各矿床式特征简表

续表

1)本矿床成矿系列的显著特征是锡矿化很发育,形成了多个超大型及大型的锡矿床;同时矿化类型复杂多样,除锡矿化外,还有锌、锑、铅、汞、砷、银、硫及伴生的镓、镉、铟、铋等矿化可综合利用,而且锡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丹池盆地中部,如大厂、芒场,向盆地两端及盆地边缘则逐渐变为铅锌锑汞矿化(如五圩矿田)或单一的汞矿化(如万宝山、益兰汞矿床),在盆地南东端还有单一的锰矿化产出(图4-8);成矿温度上有高温的锡矿、高中温的铅锌矿及低温的锑、汞、砷、银矿化。

2)成矿构造环境均为丹池裂陷槽,沉积环境均为台沟相,仅龙头山矿床为台沟边缘的生物礁相。

3)层位控矿明显,主要为泥盆系,次为下石炭统,具体有下泥盆统塘丁组,中泥盆统纳标组、罗富组、东岗岭组,上泥盆统榴江组、五指山组,直到下石炭统大塘阶的不同层位中分别产出不同的矿床,但总体以中泥盆统纳标组、上泥盆统榴江组、五指山组为最主要的赋矿层位,如大厂龙头山、芒场大山、马鞍山及五圩箭猪坡、三排洞矿床赋矿层位主要为纳标组,长坡-铜坑矿床及益兰汞矿主要赋存于榴江组及五指山组,而龙头锰矿则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塘阶。赋矿围岩岩性有硅质岩-灰岩-泥岩组合,如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床及龙头锰矿床;生物礁灰岩,如龙头山锡多金属矿床;(含炭)泥页岩夹粉砂岩、泥灰岩组合,如大福楼锡(锌)矿、箭猪坡、三排洞铅锌锑银矿等矿床。

4)矿田、矿床分布明显受到裂陷盆地中次级隆起旁侧的次级坳陷控制。盆地内自北西至南东有麻阳、芒场、大厂、北香、五圩、龙头(柳城)及西部的罗富隆起,相应在隆起区西侧则有万宝山矿床、芒场矿田、大厂矿田、北香矿床、五圩矿田、龙头矿床及益兰矿床产出,而且在万宝山—芒场—大厂—五圩—龙头这些矿田、矿床间还具等距分布的特征(图4-9)。

5)矿体形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为主,脉状、细脉状矿体也较发育,前者一般与地层整合产出,并同步褶皱,反映其同沉积特征,后者中的细脉状矿化如前述(第三章第八节),主要为成岩期或同构造期形成,并严格产于层状矿体中,而大脉状穿层产出的矿体则是在层状矿体形成后,与后期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体,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无直接成因联系。

图4-9 丹池成矿带构造位置及矿产分布示意图(据韩发等,1997;张清才,1994编制)

6)各矿床式在矿物成分上有明显差异,大厂式、五圩式矿床中矿物成分较复杂,益兰式、龙头式矿床中矿物成分较简单。大厂式矿床中矿物种类很多,仅据长坡-铜坑矿床的不完全统计即达74种(赖来仁等,1984),主要矿物成分有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方铅矿、脆硫锑铅矿及石英、方解石、电气石、钾长石、绢云母等。五圩式矿床的矿物种类也较多,主要为铁闪锌矿、脆硫锑铅矿、辉锑矿、黄铁矿、雌黄、雄黄、锰菱铁矿及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等。其与大厂式矿床的差别在于矿床中一般不含或仅有少量锡石,含砷矿物主要为雄黄、雌黄,而不是毒砂,磁黄铁矿也很少见及,非金属矿物中一般不含电气石,总体反映出五圩式矿床成矿温度较大厂式矿床低,因而较高温度的矿物如锡石、毒砂、磁黄铁矿、电气石等均不发育或没有产出,反之中低温的辉锑矿、雄黄、雌黄等矿物却较发育。益兰式汞矿的矿物成分较单一,主要矿物为辰砂、方解石、石英,矿物组合上,除辰砂外,还有黄铁矿、白铁矿、雄黄、雌黄、辉锑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物,反映出低温或中低温成矿的特征。龙头式锰矿床则以发育锰矿物、尤其是含锰碳酸盐矿物为特征,主要为锰方解石、含锰方解石,次有菱锰矿、钙菱锰矿,还有少量褐锰矿、硫锰矿等,与上述3种矿床式的矿物成分明显不同,而褐锰矿、硫锰矿及重晶石等矿物的产出反映了热水沉积成矿的矿物学特征。

7)矿石组构相似,各矿床式矿床的矿石矿物粒度较细,一般为显微细粒状结构或细微粒状结构,反映了深部热水在海底溢出与海水相遇后,因压力降低及快速冷却导致矿物粒度结晶细小的特征,如长坡-铜坑矿区层状矿体中的锡石粒度一般为0.02~0.2mm,铁闪锌矿粒度一般为0.02~0.05mm;龙头山矿区早期锡石的粒度为0.1mm左右,早期黄铁矿一般为5~50μm;益兰矿区黄铁矿为0.05mm左右;此外长坡矿区局部还可见黄铁矿的草莓状结构。各矿床式在矿石构造上一般均发育条带状、纹层状、薄层状、浸染状及角砾状等构造,如长坡-铜坑矿区的条带状、纹层状构造主要由金属硫化物条带、条纹(磁黄铁矿、黄铁矿、铁闪锌矿、锡石、石英及少量毒砂、电气石、白云母、钾长石等组成)与硅质岩条带、条纹或钙质条带等相间组成;在北香矿区,矿石的纹层、条带主要由云雾状-微粒状碳酸盐矿物与铅锌硫化物矿物相间组成;在龙头锰矿区的条带、纹层则是由不同颜色(浅灰-灰色、灰-深灰-灰黑色,淡肉红色-黄褐色-米**、灰黑色-米**-黄褐、肉红色)的碳酸锰矿物条带、条纹组成;在益兰汞矿区则为黄铁矿、辰砂等矿物沿层面浸染形成条带状或微层状构造。矿石结构构造上的这些特征明显地反映出矿床热水沉积成矿的特征。

8)区内各矿床式的蚀变均较弱,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等。在大厂式矿床中蚀变较其他各矿床式稍强,除上述蚀变类型外,还有电气石化,同时蚀变还具“底蚀构造”特征。

区内热水沉积岩以大厂式矿床最发育,并以长坡-铜坑矿床为代表,其热水沉积岩类型有硅质岩、电气石岩、含长石岩或长石岩、条带状方解石石英长石岩,它们与锡多金属矿化密切伴生,或相间呈条带状、纹层状或互层状产出(韩发等,1997)。在其他矿床式中的热水沉积岩主要为硅质岩,如龙头式锰矿床中,硅质岩较发育,在含锰层上下均有产出,矿层底板即为薄层灰岩与硅质岩的互层,其硅质岩具球粒结构,球粒由微晶石英及玉髓组成,球粒内部为放射状、纤维状集合体;在益兰汞矿,辰砂常浸染于硅质岩中。此外,在芒场矿田所见“角岩”也可能为一种热水蚀变岩或热水沉积岩,有待进一步工作。

三、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1.成矿环境

1)有利的构造环境:该矿床成矿系列产于丹池裂陷槽中,受南丹-昆仑关同沉积断裂带的控制。区内主要赋矿层位为中泥盆统纳标组、上泥盆统榴江组及五指山组下部,这与该区泥盆纪的地壳剧烈拉张期主要为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早期(纳标期)及晚泥盆世早期的特征相符。这种地壳拉张裂陷与成矿作用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一致性表明成矿受到了地壳拉张裂陷的控制。

2)沉积环境:为南丹台沟及台沟边缘的龙头山生物礁相带,矿田(矿床)则受盆地中次级坳陷的控制,这些次级坳陷海水较深,同时由于受到旁侧次级隆起的阻挡,海水循环不畅,沉积了富含炭质的硅质岩、灰岩、泥岩含矿建造,如区内主要含矿层位纳标组含炭达1%~2%,主要在纳标期形成的龙头山生物礁体中含丰富的炭质、有机质及沥青。在长坡-铜坑矿区主要的含矿建造中炭质含量较高,如在榴江组纹层状锡石硫化物-硅质岩组合中平均含炭2.1%,在五指山组第二层纹层状锡石钾长石硫化物-碳酸盐-硅质岩组合中平均含炭2%(韩发等,1997)。在铜坑、北香等矿区的硅质岩中均有炭质分布,或呈云雾状、不规则短脉状产出,或呈条纹状与硅质条纹组成纹层状构造。在益兰汞矿的含矿层位中,无论是榴江组还是五指山组中均产有较多炭质泥岩;在龙头锰矿的含矿岩系中有高炭质黑色页岩,其中的黄铁矿条带、结核及有机质较发育,并与纹层状硅质岩呈互层产出(吴诒等,1985;张清才,1995)。这些特征表明,控制矿田、矿床的次级坳陷是一种相对封闭的低能、弱还原环境,有利于含矿热水的富集成矿。

3)古地热场环境:丹池盆地火山活动虽然不强,但仍有间歇性的火山活动发生。曾允孚等(1993)研究指出,丹池盆地晚泥盆世早期有石英、长石晶屑与纹层状锡石伴生,附近层位中有由这些矿物组成的残余凝灰结构;韩发等(1997)指出,上泥盆统同车江组在局部地区有凝灰岩和凝灰质熔岩;张清才(1995)研究指出,在车河以北及忻城北更峒、理苗一带下石炭统大塘阶的泥岩、泥晶灰岩中有黑云母、长石、石英等火山晶屑和玻屑产出,等等,表明丹池盆地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中确有火山岩分布。

生物礁的出现是深部热点的反映,沿南丹-昆仑关断裂分布有一系列生物礁,如分布于南丹台沟东北侧台地边缘的贵州独山布寨礁、广西南丹六寨礁及产于南丹台沟边缘的大厂龙头山生物礁,表明南丹-昆仑关同沉积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南丹台沟的形成,也控制了生物礁的分布,从而也表明南丹台沟为一高的古地热场分布带。

另外,涂光炽等(1988)据对丹池盆地罗富泥盆系中沥青反射率测定所得古地温值为237℃。

上述特征说明丹池盆地具高的古地热场,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利的古地热场环境。

2.同沉积断裂构造

前已述及,由于北西向南丹-昆仑关同沉积断裂的活动,诱发了北东—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在这些同沉积断裂的活动下,区内自北西→南东形成了一系列次级隆起和次级坳陷,矿田、矿床明显产于次级隆起西侧的次级坳陷中,而区内硅质岩的分布与同沉积断裂也密切相关(图2-1),反映出同沉积断裂对区内成矿及硅质岩形成具明显的控制作用,正是这些同沉积断裂的多次活动导致深部热水多次上涌,从而形成了丹池盆地内不同层位产出的矿床及同一矿区产出的多层矿体。如在早泥盆世晚期(塘丁期)—中泥盆世早期(纳标期)的地壳第一次剧烈拉张期,在丹池盆地中段有大福楼矿床多层矿体的产出,纳标组更有龙头山超大型矿床、芒场矿田大山、马鞍山等大部分矿床,以及盆地南东段五圩矿田的箭猪坡、三排洞、芙蓉厂等矿床的产出;中泥盆世晚期(罗富期)地壳拉张减弱,同沉积断裂活动也不强烈,相应区内矿化也减弱,因此,区内热水沉积矿床不发育,在罗富组中仅有北香、万宝山等小型矿床产出;到晚泥盆世榴江期,为泥盆纪地壳的又一次剧烈拉张期,直到晚泥盆世五指山期早期,这期间为丹池盆地热水沉积矿床最主要的形成时期,区内主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均在此期间形成,如赋存于榴江组中的长坡-铜坑92号矿体,赋存于五指山组下部的91号矿体,盆地北西段西侧产于榴江组中的益兰大型汞矿,等等;随着晚泥盆世末期地壳的隆起抬升,再次发生海退,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再次减弱,仅有长坡-铜坑矿区的C层、D层等小矿体的形成;早石炭世地壳再次拉张,同沉积断裂的再次活动又导致在盆地南东端下石炭统大塘阶中龙头锰矿等矿床的形成。因此,丹池盆地同沉积断裂的发育乃是区内热水沉积成矿的重要构造标志。

3.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对硅质岩、电气石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详见第五章),区内与矿体密切伴生的硅质岩、电气石岩主要为热水沉积作用产物。

大厂硅质岩的Al/(Al+Fe+Mn)平均比值为0.39。研究认为Al/(Al+Fe+Mn)比值为0.01时属纯热水沉积物,比值为0.6则为陆源成因或生物成因沉积物,小于0.35为典型热水沉积物,由此可以看出,大厂硅质岩主要为热水沉积作用产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长坡-铜坑矿区5件硅质岩样品在Y-P2O5关系图上的投影点均落入热水沉积趋势线下侧,远离海洋沉积物及成岩含金属沉积物区,丹池盆地榴江组硅质岩的U/Th比值为0.93,但硅质岩在U-Th关系图上的投影点仍落入石化的热水沉积物区,表现出热水沉积的特征。丁悌平等(1994)对硅质岩硅、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得知,大厂硅质条带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为13.2~15.9,平均为14.2,硅同位素组成δ30Si为-0.6~0.6;作者对北香硅质岩的研究得知,其氧同位素组成δ18O为22.7~26,平均为24.4,硅同位素组成δ30Si为-0.4~-0.3。研究认为热水沉积硅质岩的δ30Si集中在-0.6~0.3之间,当δ30Si为0.5~0.6时为热水沉积作用与生物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热水沉积硅质岩的δ18O值一般为12~24。据此可知,大厂、北香的硅质岩主要为热水沉积作用产物。

大厂地区电气石岩在Al2O3-(K2O+Na2O)及Al2O3-TiO2关系图上的投影点均落入热水沉积电气石岩区;其稀土元素组成及配分曲线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电气石岩为热水沉积岩;长坡-铜坑电气石岩中电气石的δ18O为10.4~13.6,平均12.1,同样表明其热水沉积成因。

据张清才(1995)的研究,龙头锰矿碳酸锰矿石的Al/(Al+Fe+Mn)比值为0.008~0.3,表明属典型热水沉积物,而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矿区的碳酸锰矿石的热水沉积占优势。

据上述可知,该矿床成矿系列中与矿体密切伴生的硅质岩、电气石岩及锰质岩(矿)主要为热水沉积产物,而这些热水沉积岩的产出乃是矿床为热水沉积成因的岩石学标志。

4.矿床地质特征

各矿床式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与地层整合产出,产状与围岩一致并同步褶皱;矿石具细微粒状结构,局部见草莓状结构,硅质岩具球粒结构,矿石中发育条带状、纹层状、微层状、软沉积滑动变形构造及同生角砾状构造;围岩蚀变较弱,大厂式矿床局部具“底蚀构造”特征;长坡-铜坑同生层状矿化中也见有细小的气液包裹体及不规则的暗色包裹体,而据纹层状电气石岩中的电气石-石英共生矿物对进行的氧同位素平衡温度计算结果为257~165℃,平均为(210±38)℃(韩发等,1997),等等。这些矿床地质特征则是矿床既具同生沉积成因、又具热液成因的有力证据,表明矿床为热水沉积成因。

至于矿床中的部分脉状矿体,如益兰式、五圩式矿床中所见,一般规模小,它们主要是深部热水未能到达海底而沿水面以下岩层中的断裂裂隙充填而成。大厂式矿床中沿层状矿产出的细脉状矿体则是成岩期或同构造期的产物,而在大厂、芒场矿田中一些大脉型矿体则是与后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产物。

5.成矿模式

基于上述认识,作者认为,桂北丹池地区的大厂式、五圩式、益兰式及龙头式矿床均为热水沉积矿床,它们同受北西向南丹-昆仑关同沉积断裂带、丹池裂陷槽及南丹台沟的控制,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关,成矿活动时间从早泥盆世延续到早石炭世,因此,它们应为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同一矿床成矿系列,称为“桂北(丹池)地区晚古生代热水沉积型锰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其成矿模式如图4-10所示。

图4-10 桂北(丹池)地区泥盆纪—早石炭世热水沉积型锰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图

关于“含金变质建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4991.html

(10)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16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1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含金变质建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含金变质建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相当于地壳一定发展阶段和分...

  • wzjinhao
    用户081611 2025年08月16日

    文章不错《含金变质建造》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