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姚姓的传统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姚姓的传统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郡望 吴兴郡
周朝置县,秦汉设吴兴郡,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其辖地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举家定居吴兴,隋朝仁寿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濒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时曾改湖州为吴兴郡。姚氏成为吴兴大族、望族,吴兴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外迁异地子孙遂以吴兴标谤郡望。福州闽东地区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分支。所以,族谱、楹联都标明吴兴望族、吴兴衍派、吴兴郡姓。
南安郡
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堂号 三畏堂: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历山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堂山堂
耕历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潮山堂:长乐
穹窿堂:宁德
中山堂:闽侯
天马堂:屏南
隆山堂:福安
中沁堂:莆田
罗山堂:晋江
仙源堂:黄柏
南溪堂:浦城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求正堂:以舜帝至圣至仁至善至孝至义为正而谓名号。
仁圣堂
存仁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世德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藻镱堂
谐孝堂
承德堂
重华堂
上郡堂 四言通用联 书法魏晋;史撰梁陈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姚绶,字公绶,号榖庵、云东逸史、江西逸史,又称丹丘先生,嘉善人。擅长画山水,取法于吴镇、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也写竹、石;工行草书,取法魏晋;又能诗,有《榖庵集》。下联典指唐初时期的史学家姚思廉,字简之,本为吴兴人,后迁关中为万年人。父亲姚察,在南朝陈任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从小跟从父亲学汉史,得家学,在隋为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
爵封梁国;文重桐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为避开元年号,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唐睿宗时期,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国公,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习,推行焚埋法,减轻了灾情。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散文家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安徽省桐城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40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轩全集》。
学闳两汉;书撰梁陈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翰林学士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少从许衡游,有西汉风。有《国统离合表》、《牧庵集》。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励精学业,授秘书丞,敕成陈、梁二史,未毕,临亡,戒子思廉续成之。文明世泽;元德家声:上联典指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虞舜时代,为华夏文明肇始期。下联典指舜禅让于禹,斯为元(大)德。弘文学士;庐墓家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姚思廉,累官弘文馆学士。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姚栖云与其子、孙、曾孙,四世孝亲,庐墓终丧。 五言通用联 远山岚邑近;斜日树阴疏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句联。姚伦,唐朝任扬州大都督符参军。
大典光华夏;文章耀桐城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画家姚广孝,长洲人。14度为僧,工诗画,识阴阳数术之学,为燕王心腹谋士。燕王立,录功第一,拜太子师。尝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等。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散文家姚鼐(公元1731~1815年),字姬传,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中山等书院。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提倡唐宋古文传统,对清朝时期的经学、文学影响很大。所著《登山泰山记》等山水文章,为后人称道。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
父子成双史;兄弟号二姚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乐为之用。兄弟均立大功,声盖一时,关中号“二姚” 六言通用联 建德长绵世泽;虾湖丕振家声
此联为安徽省贵池市姚氏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支姚氏由建德县迁来。下联典出该祠为虾湖(因产大白虾而得名)旧址 七言通用联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进士姚文然自题联。姚文然,桐城人。入清授国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书。于国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等,知无不言。所著奏疏及诗文集,皆质实醇厚,有古风,卒谥端恪。
立定脚跟竖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进士、书法家姚文之自题联。姚元之,字伯昂,桐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工隶书、行草,画笔亦妙。有《竹叶亭杂诗稿》。
天开美景风云静;春到人间气象新
此联为明朝通判姚琛撰书春联。姚琛,字弦璧,潮阳人。由抚州通判迁顺天治中,之官三日,即疏乞归养,以孝闻。乡人多所感化。
寨主子终谐贵妇;刺史女得偶相公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姚雄事典。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姚崇事典。 十六言通用联 抗心希古,任其所向;含毫命素,动必依真
此联为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姚察《名画记》联语。
既儆既戒,惠此中国;来旬来宣,玉于太原
此联为江碧山赠姚亮甫联。 桃木为日晷天竿 。“兆”者为“桃”,相传夸父以桃木为权杖,以阳平为桃都(即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以大桃木为日晷(rì gu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天竿,在桃林塞(今河南西部灵宝)追赶太阳,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故事。
古时,日晷的日影运行作“S”形,即“兆”的“儿”,四季各有天地交午,记作“X”符,与“儿”合文作“兆”,“女”旁则表示源自夸父氏女系祖先。“兆”与“女”合而为“姚”。
因此,汉语言文字“姚”拆开来讲,“兆”应为其本意,女旁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古时占卜时以火灼龟甲,观察龟甲产生裂痕的形态以占吉凶,成为卜兆或占兆,引申为预兆,有未卜先知之意。因为虞舜的居住地姚墟盛产桃,因而桃树成为姚人的神树和社树。姚人在门户上插桃树枝、举桃树枝扫帚引路,以辟鬼驱邪。后来,用桃树木制作的物品演变成为巫师、道士等职业的工具。
由于姚人将桃树视为神灵,久而久之,桃树就成为了姚部落的原始图腾。姚姓的姓氏图腾“”,即是由桃树形状演变而来。 可见,姚姓的姓氏图腾源自桃树,与预测 占卜有关。在古代,预测占卜之术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和特殊的智慧。这似乎预示着,姚人将成为一个睿智聪明的族群。 湖南益阳姚氏字辈:“守道如珍友敦修自景行奇才光后裔盛业继先程经术儒林重勋猷著鼎铭”。 湖南平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廷思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四川恩溪姚氏字辈: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四川南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廷思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广西市里姚氏字辈:“存仲祖广万伯兴再天文世代昌荣远佑启振乾坤”。 安徽合肥姚氏字辈:“励德从大本”。 江苏盱眙姚氏字辈:“瑞玉兰生辉”。 姚氏雍睦堂字辈:“衅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暎朝霞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姚氏一支字辈:“(培)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 姚氏一支字辈: “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傅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选振家声”。 姚氏一支字辈:永常久福秀 锡成益洪隆 忠贤全德信 瑞肇振玉明 四川资阳姚氏字辈:史翰文章重 卿士若永良 臣忠常贞靖 宣藩德惠长 山东临沂费县姚氏一支辈:汝舜禹扬启章吉玉连锡;应文景德尊宗道学孔思;仁义礼智信正大光明仕;性情自爱国一家庆传之。 安徽省当涂县姚氏一支字辈:正志光明,克昌其寿。 湖南省永顺县万坪镇晓寨村姚氏(三公后裔)字辈:良宗千;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雄开家声远,先绪德泽长,光前有昭继,永业成兴邦。 姚氏一支字辈:川继永春 堂开百世 山俊发茂 得寿万年 公盛堂江苏省赣榆县姚朱范村姚氏字辈:圣在永世继;万克焕开明;德立延敬慎;肇建善庆同
凌波仙子指的是兰花还是水仙花,说出你的理由!!!
一、姓氏源流
姚(Yá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帝的后裔,因生在姚墟(今河南省范县南,一说在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所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裔,姓子,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3、他族改姓而来。据《晋书》所载,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姚姓,本为羌人,其先世为羌酋;金时女真人有改姚姓者;明赐元人饶五十姓姚名智;德昂族拉耐氏族,汉姓为姚;今苗、水、羌、拉祜、满、彝、蒙古、土家、壮、白、俄罗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虞舜。舜是上古五帝之一,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舜的父亲为瞽瞍,生舜于姚墟,故舜也称姚舜,又因出自有虞氏,所以也称虞舜。舜在当天子之前,名声就很大,尧帝曾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尧死后,舜即位,他劝农耕桑,治国有方。舜的后世子孙以舜的出生之地命氏,遂为姚姓,他们尊舜为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早期姚姓因家族势力不足,故繁衍得较为缓慢,在东汉以前,姚姓已有徙居今河南、山西、广西、四川、浙江等地者。王莽篡权后,代睦侯田丰之子田为避王莽之乱迁居吴郡,改为妫姓,再传五世孙敷,复为姚姓,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子孙沿袭未改。至晋代永嘉年间,南安赤亭羌族一支在其首领姚弋仲率领下,从赤亭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被徙关中,后姚弋仲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之滠头(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二十年后,其五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襄弟姚苌降于前秦,不久攻入长安。南北朝时西魏有吴兴武康人姚僧垣及其次子姚最入长安,姚僧垣之长子姚察则仕陈为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及其子姚思廉被安置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至隋时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当今中国之姚姓大多来自上述两支姚姓,在唐代以前,就已成为今浙江吴兴和甘肃陇西一带望族。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队正的姚廉洁随之入闽。此期不久,唐姓繁衍的甚为广泛,除遍及大江南北外,还有姚姓前往辽宁,并有陕、甘、豫之姚姓人入迁云南、四川。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因此地多姚姓而置姚州。两宋时,姚姓已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地。明初,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姚姓湖广填四川。此际姚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苏、浙江为最集中。清初,有姚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如今,姚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江苏、浙江、安徽多此姓。上述四省姚姓约占全国汉族姚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
三、历史名人
姚 合:姚崇曾孙,唐代著名诗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亦称武功体,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其诗为宋江湖诗派所师法,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姚 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宋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 麟:五原(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西北)人,宋代都指挥使,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声盖一时。
姚 燧: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元朝学者,其诗文有西汉风格,名噪一时,有《牧庵集》传世。另有《国统离合表》。
姚 范:安徽省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有《援鹑堂笔记》及诗文集。
姚 鼐:姚范的侄子,清代著名文学家。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著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诗集》等。
姚 莹:姚鼐孙,进士及第,鸦片战争中奋力抵抗英军,累官至广西按察使。
姚 燮: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浙江镇海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三应会试不第。他多才多艺,诗、词、曲、骈文、绘画俱工,成就最大的是诗。他身经鸦片战争甬东之役,所写诗篇具有诗史的意义。他继承了乐府诗现实主义精神,采用比较通俗易晓的语言,许多歌谣体的诗,叙事性强,富有形象性。著有诗集《复庄诗问》、《疏影楼词》等。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姚昙度:乌程人,南朝齐著名画家,专工绮罗屏帐,其所画神鬼一类,在当时尤称绝妙。
姚僧垣、姚察、姚最:吴兴郡武康人,父姚僧垣为北周著名医学家,有《集验方》、《行记》行世;长子姚察历仕梁、陈、隋三朝,历任高级行政官员,以廉洁闻名。次子姚最,继谢赫完成《续书品》,凡所论断,出以俪诗,气体雅博。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天福:元绛州稷山人(今属山西省),初以材辟为怀仁丞,累迁至监察史。忠直敢言,曾廷斥阿合马,忽必烈赐名“巴尔思”(虎)历河东、淮西、湖北、辽东诸道按察史、刑部尚书,拜参政知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广孝:江苏苏州人,明朝僧人,通儒术,工诗画。因参与燕王朱棣策动起兵,成祖即位,论功第一,准复原姓姚,赐名广孝。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省归安(今湖州市)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治学宗宋儒,著有《易原》、《说文声系》、《邃雅堂集》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2、堂号
姚姓的主要堂号有:“仁圣堂”、“耕历堂”、“存仁堂”、“南安堂”、“世德堂”、“吴兴堂”、“藻镱堂”、“谐孝堂”、“耕山堂”、“承德堂”、“重华堂”、“上郡堂”等。
============================================================
姚姓宗祠通用联
〖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书法魏晋;
史撰梁陈。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画家姚绶,字公绶,号榖庵、云东逸史、江西逸史,又称丹丘先生,嘉善人。天顺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江西永宁知府。擅长画山水,取法于吴镇、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也写竹、石;工行草书,取法魏晋;又能诗,有《榖庵集》。下联典指唐初史学家姚思廉,字简之,本为吴兴人,后迁关中为万年人。父亲姚察,在南朝陈任吏部尚书,入隋著梁、陈二史,未完成而去世。他从小跟从父亲学汉史,得家学,在隋为代王杨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根据家传文稿,兼采其他书籍,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爵封梁国;
文重桐城。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姚崇,本名元崇,改名元之,为避开元年号,又改名崇,陕州硖石人。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睿宗时,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以削弱其权力,被贬职;开元初年又任宰相,封梁国公,曾奏请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奖励群臣劝谏等十事,并纠正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习,推行焚埋法,减轻了灾情。下联典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安徽省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惜抱轩全集》。
爵封梁国;
派衍桐城。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学闳两汉;
书撰梁陈。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翰林学士姚燧,字端甫,柳城人。少从许衡游,有西汉风。有《国统离合表》、《牧庵集》。下联典指隋代散骑常侍姚察,励精学业,授秘书丞,敕成陈、梁二史,未毕,临亡,戒子思廉续成之。
文明世泽;
元德家声。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虞舜时代,为华夏文明肇始期。下联典指舜禅让于禹,斯为元(大)德。
弘文学士;
庐墓家传。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姚思廉,累官弘文馆学士。下联典指宋·姚栖云与其子、孙、曾孙,四世孝亲,庐墓终丧。
-----------------------------------------------------------------
〖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远山岚邑近;
斜日树阴疏。
——姚伦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诗句联。姚伦,唐代任扬州大都督符参军。
大典光华厦;
文章耀桐城。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诗画家姚广孝,长洲人。十四度为僧,工诗画,识阴阳数术之学,为燕王心腹谋士。燕王立,录功第一,拜太子师。尝监修《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等。下联典指清代散文家姚鼐(1731-1815),字姬传,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紫阳、中山等书院。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提倡唐宋古文传统,对清代经学、文学影响很大。所著《登山泰山记》等山水文章,为后人称道。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
父子成双史;
兄弟号二姚。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散骑常侍姚察。下联典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乐为之用。兄弟均立大功,声盖一时,吴中号“二姚”。
-----------------------------------------------------------------
〖姚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建德长绵世泽;
虾湖丕振家声。
——姚文然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贵池市姚氏宗祠联。上联典出该支姚氏由建德县迁来。下联典出该祠为虾湖(因产大白虾而得名)旧址。
-----------------------------------------------------------------
〖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但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
——姚文然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进士姚文然自题联。姚文然,字弱侯,桐城人。入清授国史院庶吉士,累官刑部尚书。于国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等,知无不言。所著奏疏及诗文集,皆质实醇厚,有古风,卒谥端恪。
立定脚跟竖起脊;
展开眼界放平心。
——姚元之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收法家姚文之自题联。姚元之,字伯昂,桐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工隶书、行草,画笔亦妙。有《竹叶亭杂诗稿》。
天开美景风云静;
春到人间气象新。
——姚琛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通判姚琛撰书春联。姚琛,字弦璧,潮阳人。由抚州通判迁顺天治中,之官三日,即疏乞归养,以孝闻。乡人多所感化。
寨主子终谐贵妇;
刺史女得偶相公。
——佚名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姚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姚姚崇事典。
-----------------------------------------------------------------
〖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抗心希古,任其所向;
含毫命素,动必依真。
——姚察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隋代散骑常侍姚察《名画记》联语。
既儆既戒,惠此中国;
来旬来宣,玉于太原。
——江碧山撰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碧山赠姚亮甫联。
每至寒冬腊月,人们喜欢从市上买回水仙鳞茎球,置于盆盎中,加些清水,置于窗台、几案之上。只见它萌芽吐翠,春节前后即可观赏到绽开的花朵了。在古代的花历著录中,水仙被列为殿岁花之一,它“前接腊梅,后迎江梅”(《学圃杂疏·花疏》),其时万木萧瑟寂寥,唯松、竹、梅等数物可以为伴,因而被赞为“岁寒友”,是传统的岁朝清供之一。
水仙是石蒜科中的代表花卉。根似蒜头而大,叶似蒜叶而厚,中空的花茎于叶根间抽出,茎头具数花,六裂而色白,中有**副冠,状如浅杯,白冠黄心相映成趣,因此水仙在古代又有金盏银台的称呼,不过这是专指水仙中单瓣的一类。此外还有重瓣(古称千叶)的一类,花瓣卷皱,下部淡黄而上部淡白,无杯状副冠,又称玉玲珑。
明文震亨《长物志》说;“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按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已认识水仙了。然而这话尚未加以证实,姑且存而不论。较为可信的倒是同时代的著作《太平清话》(明陈继儒撰)中的讲法:“宝庆人呼水仙为雅蒜。”宝庆是南宋理宗的年号(1225~1227),宝庆元年朝廷升邵州为宝庆府,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市、新邵、邵东、新化等县,因而又是府名,《太平清话》所指当为后者。这就可以肯定,南宋水仙己有了雅蒜之名,其名出自湖南人之口。《太平清话》的记载是比较符合历史实情的,这里指的是,历史上,湖南与水仙确实有不同寻常的联系。
原来,我国的两湖(湖北湖南)在宋时是水仙的著名产地。宋刘邦直有诗云:“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荆州即禹贡九州之一,汉代起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范围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两域。此前的黄庭坚,亦在逗留荆州(治所江陵)时,创作了三首水仙花诗,其诗篇篇俱佳,不妨移录如下: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奇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时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釄倒,只比寒梅无好枝。(《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同上题其二)
水仙别名凌波仙子,其典即出自黄诗。他总共写了四首水仙花诗,三首均作于荆州一地,显非偶然。而按宋人的考证,水仙原先就是荆州的土产,此说见《南洋诗注》,其云:“此花……本生武当山间,土人谓之天葱。”武当山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古代属荆州之域。既然如此,荆州盛产水仙,自是情理中的事了。
不过,说到水仙在我国的起源、问世,宋人的见解是值得商榷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一段话必须注意:“奈祇出拂林国,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籽,冬生夏死。”所述分明就是水仙。从词源上考,奈祇与水仙的波斯语Nargi,阿拉伯语Narkim,英语Narcissus及植物分类学上的属名Narcissus均相谐音,而水仙仅存一属,可见,奈祗非水仙莫属。今天,我们已知,水仙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亚也有分布。中国水仙是西洋水仙的一个变种,这在现代植物学中已有定论。段氏文中的拂林国,即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今土耳其境内),其国自唐贞观十七年(643)至开元十年(722)曾五次遣使访问长安,水仙很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输入中土的。《花史》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用这么贵重的花盆来供奉水仙,说明当时水仙在宫廷中尚属于希罕物。由此看来,宋人的水仙“本生武当山间”,不过是引进的水仙后来可能首先是在武当山落户而造成的误会罢了。水仙在武当山的引种和传布也许与宗教界人士的努力有关(武当山是道教名山,自东汉起就有道士在山中修炼),因为据考,历史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都有水仙的野花分布,而多以寺庙为中心。这里所说的寺庙,事实可能还应加上道教的宫观吧。
今存最早的水仙诗为五代入宋的道士陈抟所作,前此尚未发现有咏水仙花诗的。(陈抟早年曾在武当山的九室岩隐居,这是道教以及道教圣地武当山与水仙有着奇特的不解之缘的又一个证据)宋代,特别是自南宋起,写水仙的作品多起来了,显然水仙很快在各地有了较广泛的栽培。例如,宋人杨仲囦,一次就从萧山“致水仙一二百本,极盛”,他还特意为此写了一篇《水仙花赋》。水仙不仅传布到江南的萧山,而且从此一直到清代,江南都成了著名的水仙盛产地,其中尤以嘉定、苏州、南京享有盛名。今天,大家都知道水仙是“闽南名产”,出福建漳州,其实这个名头只是近一二百年才响起来的,不过必须承认,它是后来居上了。
水仙与水石同供,翠叶亭亭,花白香幽,风姿的确是清奇俏雅。人们历来喜欢将它比作不染风尘的天仙美女。宋人高似孙《水仙花赋·后赋》这样描写道:
仿佛睹一美人于水之侧……其状也,皓如鸥轻,朗如鹄停;莹浸玉洁,秀含兰馨。清明兮如阆风之翦雪,皎净兮如瑶池之宿月。其始来也,炯然层冰出皎壑;其徐进也,粲然清霜宿琼枝。沉详弗矜,燕婉中度,不秾不纤,非怨非诉;美色含光,轻姿约素;瑰容雅态,芳泽不污;素质窈袅,流晖媥娟;抱德贞亮,吐心芳蠲;婉婳幽静,志泰神闲……
此后赋家如元任士林、明姚绶、清龚自珍等的水仙花赋竟清一色地以神女作比。而继陈抟、黄庭坚后,诗人词客亦同样多不能例外,先看诗:
醉拦月落金杯侧,无倦风翻翠袖长。
相对了无尘俗态,麻姑曾约过浔阳。(元·袁士元《水仙》)
罗带无风翠自流,晚风微亸玉搔头。
九疑不见苍梧远,怜取湘江一片愁的。(明·文征明《水仙》)
湘魂懒上木兰舟,沦落江南草莽丘。
澹色幽香羞自献,江空岁晚若为俦。
素罗微步盈盈月,翠袖寒分寸寸秋。
隔竹似闻灵瑟语,吴云楚雨不胜愁。(元·吕诚《双清诗二首)其二)
再看词:
凌波天子袜生尘,水上步轻盈。种作寒花愁绝,断肠难与招魂?天教付与,含香体素,倾国倾城。寂寞岁寒为伴,藉他矾弟海兄。(宋·林正大《朝中措》)
翠袖熏龙脑,乌云映玉台。春葱一簇荐金杯,曾记西楼同醉,角声残。袅袅凌波浅,深步月来。隔纱微笑恐郎猜,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宋·无名氏《南歌子》)
在神话传说中,水仙花与女子的文思才情颇有缘分。《内观日疏》说,有位姚姥住在长离桥,十一月夜半,梦见观星坠地,化为一丛水仙,甚是香美,就取来吃了,醒后生下一女。此女长大,贤惠能文,因而取名观星。按,观星,古代星名,又称女史星,故水仙一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花史》说,谢公梦一仙女赠与水仙一束,次日生一女,长而聪慧能诗。《集异志》说,河东人薛藔,幼时在窗榻间,窥见一上着白衣、下踏珠履的女子徘徊于庭中,叹说丈夫在外游学,难于相会,对此风景,能不怅然,并从袖中取出一幅兰花画卷,对之微笑,复又垂泪吟起诗来,后发觉有人声;于是在庭院里的水仙花下不见了。一会儿,又看到一男子从丛兰中现身,说妻子与自己分别既久,必发相思,两人虽阻于几步路之间,却好似万里之遥,说罢也吟了两首诗,隐入丛兰中。薛藔从此文藻异常,传诵一时。故事中水仙与兰花被配为夫妻,道理并非全然没有,它们的外表确有那么一点形似,古人大概正是看到这一点,遂把它们拉扯在一起,结以秦晋之好。水仙别名俪兰,不知和这则故事有没有瓜葛。
明人张丑在《瓶花谱》中运用九品九命升降法,将水仙定为最高的品级——“一品九命”(九命:周代官爵的九个等级。这里指第九命,即最高等级),与兰花、牡丹、梅花等同列,可谓推崇备至。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眼中,水仙是纤尘不染的凌波仙女,气质清奇,极富才情,足与兰花相配了。
关于“姚姓的传统文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514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姚姓的传统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姚姓的传统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郡望 吴兴郡周朝置...
文章不错《姚姓的传统文化》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