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人的称谓

网上有关“古代对人的称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对人的称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你:尔,汝,卿(上级对下级,或者前辈对晚辈)

2、我:吾,鄙人

3、他:彼,其

4、男老人自称:老夫

女老人自称:老朽

5、向官员自称:草民

官员向上级自称:卑职,微臣,末将,下官

6、谦称:在下,晚辈,晚生,小生

女子自称:小女子,奴家,妾身,贱妾,民女

请提供一些关于翰林院的资料_______*唔该@!!!10点!!!!!!!!!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败炎帝。

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击杀蚩尤。

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

春秋后期被后世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

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称林坚,从此便有了林氏。

唐朝的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

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

”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于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氏无一能及。

再后来,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比干

林氏族人大多尊奉林坚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氏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

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

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

”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他将都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自此之后,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

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脉。

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因此在族谱上以“河南林氏”相称。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包括王族园林。

如同今日的林业部以及园林局的职能。

林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设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机构精简有效。

在典籍《周礼·地官·林衡注》中记载有注释:“竹木曰林,水衡曰衡。

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姓。

此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起源五

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中国台湾省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中国大陆业界通称其为高山族。

其实他们是中国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姓氏学上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

高山族,多居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各地。

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约有高山族同胞二百余人集居,是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国时期亦称女真仆散氏,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⑵.满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林坚、姬开、林逋。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林 禄:字世阴,黄门侍郎,世居济南迁下石梓乡。

随晋元帝南渡,建武元年丁丑(317年)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黄门侍郎,以讨杜发功迁昭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325年)诏归朝奉勅守晋安郡因家焉。

即园泉州是了。

唐追封晋安郡王,遂为入闽始祖,享寿六十有八,缢九龙岗龙马毓奇穴乾山巽向详上墓图丙。

妣夫人苏氏、孔氏。

二氏与夫合葬,生子二:景;暹。

是为江西兴国林氏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林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左右。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

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林姓已经西南到四川,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

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

福建为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三省,又集中了9%。

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

福建仍为林姓第一大省,约占林姓总人口的38%。

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浙江,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

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三省,又集中了10%。

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春秋时,林氏散居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长林十五世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十德之门”.鲁国林雍后人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林坚公四十六世孙,家族世为西晋重臣,由济南徙籍下邳梓桐乡,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禄。

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

次子林禄初任琅琊王司马睿府参军,黄门侍郎,后佐东晋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晋室,领合浦太守。

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

林禄为晋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孙,俱偕显贵。

历晋、宋、齐、梁、陈诸朝,英才辈出,奕世簪缨。

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

其后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闽晋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经文纬武,奕世簪缨,显贵南国。

传至闽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韬为阙下祖,弟林昌为台湾雾峰林家祖。

批公生子九: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

世称九牧林,尊公为九牧林祖。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政之子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

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陈元光之父)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其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福州东园、兴化(莆田)及江浙两广。

唐末至五代十国,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入闽,立闽国,其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支系。

有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支。

根据公安部2006年7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对福建福州户籍人口的姓名统计,福州市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林”姓,共有970138人 ,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林芳、林辉、林燕、陈云、林伟。

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

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

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

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

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

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

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

荆楚七国之乱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

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

北魏时期改为齐州。

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

元朝时期则为路。

明、清两朝均为府。

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

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

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

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

明朝时期废黜。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

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晋安郡:亦称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

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

隋朝初年即被废黜,一说是在宋朝初年被废黜。

堂号

济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据林氏族谱载,林氏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

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

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

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

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

“西河堂”名源此。

九龙堂: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他有子九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

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在客家人中,林氏的郡望还有西河郡,原因为其中一支林氏客家人的始祖来自西河郡(今郑州附近),其堂联为“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

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

由于州刺史又称州。

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

丹阳林氏肇于宋代。

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

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

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

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

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

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

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

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

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1950年共修谱十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

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氏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

已毁于1921年地震。

属于三级古迹。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

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

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

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

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

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

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顶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

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

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

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内。

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竹山及鹿谷地区林氏宗亲,为缅怀林氏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

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却不失古色古香。

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朴质之风。

但却也免于“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

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全国林氏光远堂族谱,(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修篡,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贵县维新印务局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林氏宗亲录,(民国)林清墩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民国)林尚贤修订,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民国)林文涛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林庆芳、林纯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民国)吴显龢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清)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清)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明)林鸣盛序,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明)林炳麟等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民国)林弁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莆田仙游县档案馆。

福建泉州清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著者待考,传抄泉州林李氏藏本。

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清)林志坚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手写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清)林文篆再录,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番禺林奉恩堂族谱,(民国)林懋康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澄海南砂林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元秀纂辑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二十卷。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揭阳重辑长山林氏世谱,(民国)林右叙重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潮安兴昌印务局铅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林氏族谱一卷,(民国)林天椒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

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宗谱,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九牧堂铅印本十五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编辑本段字辈排行

福建漳浦乌石林氏字辈:“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恒万寿松柏茂辰维皇降福山阜冈陵保定尔禄”。

福建漳浦港头林氏字辈:“用邦匡确文汝甫仲吉升贻燕垂卿伯世德永尔昌展成振家远同会衍庆长”。

福建石狮林氏字辈:“信恒有树启鼎登先士志维经世孙谋在振宗忠孝承光德英伟裕后徽”。

福建石狮东园林氏字辈:“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贤”。

福建石狮玉山林氏字辈:“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讳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行)”。

福建平和林氏字辈:“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建莲江林氏字辈:“云士文华荣肃艾哲谋圣积善有余庆材为邦国宝滨海川山秀含生钟毓灵(讳行)善言君子德恭宽信敏惠存心本以仁学乃子孙珍礼义传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岭林氏字辈:

福建金紫林氏字辈:“思永居继先伯道日绍节太原若亿万德良克”……(从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厚泽林氏字辈:“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建钞坑林氏字辈:“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永春林氏字辈:“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建锦江林氏字辈:“维道世士秩迪德为敦本登科以显宗忠孝传家永(讳行)子孙良有智邦国振家声存心宜守志学古重勤修(字行)”。

广东揭西金坑林氏字辈:“乔木盘根大瑞日应茂时绍有开元俊振拔兴世基乞旺春常在群英乐载熙忠国之精干修身学礼诗双桂流芳远九龙毓秀奇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启宜”。

广东揭西钱坑,阳夏林氏字辈:“渭甫永惟崇伯宗尚子叔乔世登兰玉盈阶秀贤良应运生养恬安迁素忠孝衍先声端穆贻芳远义扬肇业宏奋庸昭伟烈继武振鸿鸣松茂千秋盖鹏飞万里程”。

广东潮安林氏字辈:“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西灵山林氏字辈:“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建远祖念宾阳”。

贵州毕节林氏字辈:“鹏栖生单中怀土发枝作绍茂登科文明开国选全兴正连长祖烈家声远腾辉百代昌积善源生裕敦仁品自崇安平知运泰和协兆年丰望峻惟山类心清与鉴同高材称座辅厚禄爱恩隆”。

辽宁庄河林氏字辈:“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西文登林氏字辈:“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

注:山东荣成、威海、烟台、乳山、栖霞、牟平、海阳、辽宁大连等地林玉后裔各分支亦使用该字辈。

广西博白林氏字辈: 原籍福建莆田,由闽入粤,明朝中期陆续迁入博白,字辈“道学辉宗为国宝,文章献世步云衢。

明堂承运家声远,兰玉奂衍德泽延。”

编辑本段古代名人林禄

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的入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林禄

"天上圣母"信众过亿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 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妈祖.

至近当代,林氏一族更是群星闪耀,相映成辉。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默娘:"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明庶吉士专属翰林院时间,史书有二说: 其一为《明史?选举志二》,称「庶吉士之选,自洪武乙丑,择进士为之,不专属于翰林也。永乐二年,既授一甲三人曾棨、周述、周孟简等官,覆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遂专属翰林矣。」《明史?成祖纪》永乐二年、《职官二?翰林院》同。 其二说为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五四、《翰林记》卷三、《殿阁词林记》卷十和卷二一、《词林典故》卷二均称「始定庶吉士止入翰林」为正统初年。北京大学教授王天有在《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亦持此说,并举《明史?廖庄传》中史料佐证。按本传:「廖庄,字安止,吉水人。宣德五年进士。八年改庶吉士,与知县孔友谅等七人历事六科。」 按:《续通考》诸说,盖变例也。本年选拔庶吉士等,其过程《明实录》记载甚详,下文附录可见,不具录。 又:据《明宣宗实录》卷一0七,与廖庄同被录取者为:知县孔友谅,进士胡端祯、廖庄、宋琏,教谕黄纯、徐惟超、训导娄异。其中改庶吉士者为胡、廖、宋。考三人传记,廖庄传见于《今献备遗》及《献征录》卷三七,于选庶吉士事所言甚略。胡端祯、宋琏墓志铭则于此言之甚详,兹节录如下: 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三五《兵科给事中胡端祯墓志铭》: 宣德五年进士。既第而归。……八年被召至。偕至者六十余人。上亲命题,合试之文渊阁下,拔其尤,得七人,端祯与焉,改翰林庶吉士。明年,擢户科给事中。 刘球《两溪文集》卷二三《工科给事中宋琏墓志铭》: (宋琏,江西吉水人)留试浙江,遂得上春官,第进士。荷恩以归广所学。后复召至京,试论策词赋,居优等,改翰林庶吉士,擢工科给事中。 两墓志均言「翰林庶吉士」。杨士奇为当时考选诸人的出题者,所言似不应有假。倘若有所避讳,也可表明当时庶吉士以选入翰林院者为正宗,而入六科者为「异途」也。 《双槐岁抄》云: 宣德癸丑冬,命吏部选在外庶官有文学者六十八人,令内阁试诸廷,择知县孔友谅、进士廖庄等七人改庶吉士,历事六科。是时合三科进士选二十八人,与修撰马愉、编修林文、评事张益同进学文渊阁。庶吉士分翰林、六科两等,惟是年为然。 亦可见是年胡、廖、宋三人之选,实非常选。而据此以断庶吉士专属翰林院的时间,容有可商。 附录:《明实录》相关年份选拔庶吉士的资料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二 (洪武十八年三月)丙子,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第二甲赐进士出身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李震为承敕郎、陈广为中书舍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危瓛为卫府纪善、李鸿纲为谭府奉祠正、杨靖为吏科庶吉士、黄耕为承敕郎、蹇瑢为中书舍人、邹仲宝为国子监助教。瑢后赐名义。其诸进士,上以其未更事俗,优待之,俾之亲政于诸司,给以所出身禄米,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傍衙门者,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俱称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 《明太宗实录》卷29 (永乐二年三月)己酉,吏部奏:授进士曾棨等官。命第一甲曾棨为翰林院修撰,周述、周盖简俱为编修。仍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八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俾仍进学。擢第三甲方昶等二十人为行人司行人,余于诸司观政。 《明太宗实录》卷三八 (永乐三年正月壬子)先是,上命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于新进士中选质英敏者,俾就文渊阁进其学。至是……二十八人入见,上谕勉之……时庶吉士周忱自陈年少愿进学,上喜曰:「有志之士也。」命增忱为二十九人。遂命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给朝暮膳,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 《明太宗实录》卷一二六 (永乐十年三月)癸巳,命第一甲进士马铎为翰林院修撰,林志、王钰为编修;进士内原习译书蒋礼、赵勖、徐俊、何贤、潘勤、黄裳、罗兴、杨荣、张观、王观、马驯、王璜、刘濬、胡让、邵暹、米显、方复为庶吉士,仍隶翰林院;第二甲、第三甲进土分隶刑部都察院理刑。 《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七 (永乐十九年五月壬戌)命第一甲进士曾鹤龄为翰林院修撰,刘矩、裴纶俱为编修;第二甲、第三甲原习译书,卫恕、陈融、温良、姚本、张恕、万硕、黄澍、杨鼎、王连、李学、吴得全、朱子福、王振、蒋谦、韦昭等为庶吉士,隶翰林院,余士令还乡进学,以待用。 《明宣宗实录》卷二六 (宣德二年三月辛丑)擢第一甲进士马愉为行在翰林院修撰,杜宁、谢琏为编修;第二甲、第三甲进士江玉琳等九十六人令归进学;邢恭为翰林院庶吉士,恭先在翰林习四夷译书久,故特命之。 《明宣宗实录》卷 *** (宣德五年三月)己巳命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曰:「新进士多年少,其间岂无有志于古人者。朕欲循皇祖时例,选择优秀十数人就翰林院教育之,俾进学励行、工于文章,以备他日之用。卿等可察其人,及选其文词之优者以闻。」于是,士奇等选萨琦、逯端、叶锡、陈玑、林补、王振、许南杰、江渊等八人以闻。 《明宣宗实录》卷一00 (宣德八年三月)己末,进土曹鼐等上表谢恩。上御左顺门,召少傅杨士奇、杨荣,尚书胡濴谕曰:「今年进士及会试副傍举人中有年少质美者,卿等选三十人,具名以闻,仍令进学。」 《明宣宗实录》卷一00 (宣德八年三月戊辰)上命行在吏部改进士为庶吉土,送翰林院同萨琦等进学。赐居,给酒馔及灯油、钞,悉如永乐中例。仍令侍读学士王直训督之,三月一考其文辞,以观所进。举人俱赐冠带,给训导俸,送国子监进学,以待下科会试,翰林院三月一考其文,与庶吉士同。 《明宣宗实录》卷一0七 (宣德八年十一月)甲辰,命尚书蹇义、杨士奇、杨荣、郭璡、胡濴选前科进士,取其文学之优者,得徐珵、赖世隆、吴节、李绍、姜洪、虞瑛、潘洪、王玉、陈金、刘实、郑建、方熙、何瑄十三人,义等以闻。命改为庶吉士,同萨琦等于翰林进学,凡赐给悉如例。仍命学士王直训督,士奇、荣时加考较,务臻实效。 《明宣宗实录》卷一0七 (宣德八年十一月)己酉,行在吏部尚书郭璡等曰:「在外庶官亦必有文学可取者,朕欲得其人用之,卿其为朕选择以来。」明日,璡引六十人入奏,上命少傅杨士奇、杨荣出题试于廷中,择其优者知县孔友谅、进士胡端祯、廖庄、宋琏、教谕黄纯、徐惟超、训导娄异七人以闻。令吏部改进士为庶吉士,与知县、教谕俱历事六(科),以备用。 《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二 (宣德九年八月)癸酉,命行在翰林院修撰马愉、陈询、林震、曹鼐、编修林文、龚猗、钟复、赵恢、大理寺左评事张益同、庶吉士萨琦、何瑄、郑建、江渊、李绍、姜洪、徐珵、林补、赖世隆、潘洪、尹昌、黄瓒、方熙、许南杰、吴节、叶锡、王玉、刘实、虞瑛、赵智、陈金、王振、逯端、黄回祖、傅纲、萧镃、陈惠、陈睿三十七人,于文渊阁进学。先是,上命翰林院简进士萨琦等于文渊阁进其文学,至是,并愉等召入左顺门试之。上亲第高下,赐赉有差。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直有训励劳,赐钞一千贯。 《明英宗实录》卷一五 (正统元年三月)戊寅,擢第一甲进士周旋为行在翰林院修撰;陈文、刘定之为编修;赐羊酒宴于本院。选进士王鉴、刘钺、余忭、王尚文、伊侃、李震、王忠、王伟、徐珪、秦瑛、古镛、顾睢、雷复为庶吉士,于本院读书。命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直、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王英教习文章,其余分各衙门观政。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供奉,一种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却未必。 翰林是官职,不是一个人,翰林院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起士等,统称翰林。各代翰林的职司有所不同。 唐玄宗时始以文学侍从官选充,专草拟内命诏诰(如起草任免宰相,宣布征伐命令等)。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进一步成为皇帝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内廷,参预机务,被称为“内相”。唐后期,常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明代为翰林院长官,掌管文翰,并备皇帝顾问。清代废翰林学士,但以大臣充“翰林院掌学士”。其下设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为翰林院高级官职,与唐、宋翰林学士之职掌不同。清末复置翰林院学士,位在侍读学士之上。 翰林院--官署名。唐始置。玄宗时,用文人为翰林待诏,撰拟文词。开元末另设“学士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为亲近皇帝的顾问官。宋代设“翰林学士院”,负责在内朝起草诏旨。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起士等,统称翰林。其在南书房行走者,称南书房翰林,一般皆由翰林出身者担任。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41801632

zh. *** /w/index?title=%E7%BF%B0%E6%9E%97%E9%99%A2&variant=zh-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供奉,一种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却未必。

关于“古代对人的称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sfx/202508-15069.html

(15)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17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1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代对人的称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对人的称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你:尔,汝,卿(上...

  • wzjinhao
    用户081707 2025年08月17日

    文章不错《古代对人的称谓》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