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清朝基本都是汉族学者没有什么满族学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清朝基本都是汉族学者没有什么满族学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满族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满族文化的知识。
《满族简史》阿桂等. 《满洲源流考》.爱新觉罗瀛生. 《满语杂识》. 稻叶君山; 但焘(译). 《清朝全史(上下)》. 定宜庄. 《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 定宜庄. 《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 鄂尔泰等. 《八旗通志初集》. 福格. 《听雨丛谈》.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中下)》. 弘昼等.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蒋良骐. 《东华录》. 金光平; 金启孮; 乌拉熙春. 《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 金启孮. 《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 金启孮; 凯和. 《中国摔跤史》. 李林. 《满族宗谱研究》. 李民寏. 《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栅中日录校释、建州见闻录校释》.李燕光; 关捷. 《满族通史》. 刘小萌. 《清代八旗子弟》. 满族简史编写组. 《满族简史》.孟森. 《满洲开国史讲义》. 孟子等. 《四书五经》. 溥仪. 《我的前半生(全本)》. 启功. 《启功口述历史》. 宋濂等. 《元史》. 孙进己; 孙泓. 《女真民族史》. 佟永功. 《满语文与满文档案研究》. 脱脱等. 《金史》.王云英. 《清代满族服饰》. 阎崇年. 《明亡清兴六十年(彩图珍藏版)》. 阎崇年. 《努尔哈赤传》. 杨锡春. 《满族风俗考》. 佚名. 《竹书纪年校正(光绪五年刻本)》. 曾慧. 《满族服饰文化研究》. 张佳生. 《八旗十论》. 张杰; 张丹卉. 《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 昭梿. 《啸亭杂录》. 赵尔巽等. 《清史稿》. 赵翼; 姚元之. 《檐曝杂记·竹叶亭杂记》.震钧. 《天咫偶闻》. 郑天挺. 《探微集》. 郑天挺. 《郑天挺元史讲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 《满文老档(译著)》. 中华书局编. 《清实录》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一个古老部族。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古籍中把“肃慎”部落领地称为“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往来;历史学家多认为秦、汉和隋、唐时“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等部落均和“肃慎”有渊源。另一说法是舜的时代已经有他们,生活在山东一带,向舜朝贡,后受西周压力北迁。
战国秦汉时称真番,北齐恢复原名,汉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与他们有关。成为后来的女真人与诸申。满族的先人可追溯到先秦古籍所记载的肃慎(一说源于挹娄,与肃慎不同系)。他们发源于今长白山以北、东临大海的黑龙江流域,以精于弓箭制造而闻名。早在舜的时代,就曾向中原王朝进献“楛矢石砮”。周武王、成王、康王时期,肃慎也曾派使者朝贺。由于同中原王朝联系频繁,所以当时的人认为肃慎与燕、亳同为周王朝的北方领土。
到了汉代,肃慎在史书中多作挹娄,但有时仍作肃慎。当时挹娄诸部均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首领,一度受到扶余的支配。三国时期,挹娄摆脱了扶余的控制和阻隔,重新同中原王朝取得了联系。他们所贡献的除楛矢石砮外,又以“挹娄貂”而闻名。在晋朝之后,北朝史书又改称其为勿吉,隋唐之后以靺鞨为名。在这一时期,扶余因在常年遭受鲜卑攻击,国力渐至衰败,最终被靺鞨所灭。但此后,靺鞨又先后臣服于高句丽和唐朝。96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仿照唐制,建立了有“海东盛国”之称的渤海国。唐朝末年,契丹兴起于辽,渤海与之作战不力而遭到吞并。此时,附属于渤海国的黑水靺鞨趁机向南扩张,后归服契丹。因契丹人称其为女真而逐渐弃用黑水靺鞨之称。契丹及其后身辽国将女真人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两类。熟女真数千户居住于辽阳,主要以耕种为生,受辽国直接管辖;而主要以渔猎为生的生女真各部仍然采取首领册封的方式接受辽国的统治。
1114年,生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因反抗辽国的压迫而起兵,建立金国,同时联合北宋成功灭辽。其弟金太宗吴乞买时期以灭辽之余威南下攻灭北宋,擒徽钦二帝,同南宋并立,后又一度迫使南宋称臣。金以燕京为中都,北至外兴安岭,南临淮河,东到日本海,西临蒙古。在王朝的初期,统治者参考汉字和契丹文字创制了女真文。随着金朝的势力逐渐延伸,大部分女真人也随之进入中原。金朝统治者虽然尽力提倡使用女真语言文字、维持猛安谋克军事制度。然而,终因与汉人杂处,到了金朝后期,中原女真人的民族特点已基本消失。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于大漠,开始向政局逐渐衰败的金国宣战。金国屡战屡败,尽失其北方领土,只得南迁汴京。末代君主金哀宗完颜守绪曾励精图治,但积重难返,始终无法扭转败局。1234年,成吉思汗之子、也是其汗位的继任者窝阔台灭金于蔡州。
1279年,已改国号为元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元朝统治者将其所属臣民依次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当时,留居中原的女真人因民族特点的消失而被统治者归入汉人行列;而生长东北、不通汉语的女真人则被视同蒙古人。他们被编为诸多女真万户,由朝廷设置的辽阳行省管辖[参 33],并开始广泛受蒙古语言文化影响。
至元朝末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东地区也陷入了一个不稳定的局面。由于元朝同高丽的特殊关系,当时有人口众多的高丽人定居辽东。随着元末朝廷统治权威的衰落,高丽还曾一度控制辽东[参 36]。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女真万户选择内附高丽,如努尔哈赤之先世、斡朵里万户猛哥帖木儿曾追随高丽大将、也就是后来的朝鲜太祖李成桂。李成桂代高丽自立后授猛哥帖木儿为万户,朝鲜太宗李芳远时期,又授上将军之职。除了高丽之外,当时辽东地区还有木华黎九世孙、元朝辽阳行省左丞相纳哈出拥兵数十万于海西。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攻占元大都,元顺帝北逃,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终结。
1583年,出身建州左卫指挥使世家的努尔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误杀,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他之后建国称汗的道路。
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建元天命。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失利后不久去世,继任者皇太极恢复了部分汉人的原有待遇,同时开科取儒,使得汉人地位获得显著提高,缓和了后金内部女真同汉人之间的矛盾。皇太极还将后金所属汉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编入八旗制度,创建了汉军和蒙古八旗。他们同满洲一样,也被称作旗人。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诸申为满洲。次年,又改国号金为“大清”,去汗号而称帝,并改元“崇德”,追尊其父努尔哈赤为清太祖。
民国成立之后,满洲正式改称满族,成为中华民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成员之一。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的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的9.28%。省级行政区中,辽宁与河北的满族人口超过百万。其中辽宁省有满族5,336,895人,占满族人口的51.26%,占辽宁省人口的12.20%,为满族人口的主要集中之地;河北省有满族2,118,711人,占满族人口的20.35%,占河北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0.80%。吉林、黑龙江、内蒙和北京的满族人口超过十万;天津、河南等17个省级行政区各有数万;安徽、福建等7个省级行政区各有数千;西藏自治区的满族人口最少,为153人。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和北京,满族为第一大少数民族。尤其在辽宁、河北、黑龙江三省,满族占当地少数民族的比例超过50%;在吉林、内蒙、天津、宁夏、陕西与山西,满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在河南、山东与安徽则位列第三。
冰城”哈尔滨,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发祥地,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1.哈尔滨的历史兴衰
历史上的哈尔滨,几度繁荣,又几度衰落。
公元493年前后,哈尔滨一带正是“勿吉七部”之一安车骨部的居住范围,迎来了第一次“振兴”。
不过,在唐破高丽(公元667年)后,安车骨部“奔散微弱,今无闻焉”(《旧唐书》),甚至连城镇乡村的名号都没有留存下来。
金、元交替时期(13 世纪中叶),哈尔滨经历了第二次兴衰。作为金国的“龙兴之地”,哈尔滨地区在金朝时期空前繁荣。
但随着金被蒙古灭亡后,绝大多数村寨城堡毁于战火,人口锐减,耕地趋于荒芜。尽管城名和村名大量见载于史书,但实际并未流传于元明两朝。
譬如金上京故城(俗称白城), 在明朝时却被称之为“尚京”,还将金上京挪到了开原; 而清初又误认渤海上京(今宁安县)为金上京。
明、清交替时期(17 世纪中叶),哈尔滨经历了第三次兴衰。
历史记载,明初在阿什河流域建立了岳希卫和鲁路吉站。可伴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征服之地的所有居民都被强行编入八旗,本已地旷人稀的哈尔滨地区再度荒芜。
直到清代中前期(17世纪后半叶),阿什河流域才得到重新开发,出现了大量新的村屯和一些城镇,哈尔滨地区终于得以“再次振兴”。
2.“哈尔滨”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史料上看,最初占据哈尔滨地区渔场的“生力军”,主要是今天满族人的先祖。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哈尔滨”一词大概率源自满语。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吉林将军恒禄奏称:松花江下游、伯都纳所属地方,旗民、驿站人、口外蒙古等设网打鱼,率多争竞,请分定边界,计网征税,以杜讼端。
也就是说,今天的哈尔滨地区,正是“满洲十网”中的一网,非口外“蒙古十二网”中的一网。
实际上,关于“哈尔滨”的地名含义,有满语说、蒙古语说、锡伯语说甚至是俄语说、突厥语说等多种观点,可谓“百花齐放”。
我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些汇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1)满语“晒网场”或“当地某一大地主人名”
1898 年,俄国采矿工程师阿奈鲁特在《1896年吉林下航记录》一书中,经访谈考证后首提此说。
2)蒙古语“平地”
1913 年出版的魏声和《吉林地志》一书中写道:滨江县,土名哈尔滨….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蒙语因称为哈喇滨。汉语讹传,又译喇为尔….设治顷以此地临江,且就土人之惯称,故名。
3)满语“打鱼泡”或“晒鱼网”
1922 年,东省特别区东陲商报馆刊行了殷肇瀛《哈尔滨指南》一书记载: 哈尔滨三字,系满语译成汉文,即打鱼泡之意义,或译为晒鱼网三字。
4)俄语“大坟墓”
1928 年出版的《商工指南》(俄文版)记载:按‘哈尔滨’这几个中国字的大致的而且很难表达的发音的意思是‘安乐的坟墓’。
1933 年出版的《大哈尔滨案内》(日文)又引申说:哈尔滨之字音与俄国语句大坟墓相仿,是为俄国人命名时业已蓄意永占此地、死后亦埋于此地之意味,世人未审其用意之深,沿用至今。
5)满语“渔人之滨”
1990年,陈士平先生在《新晚报》专题文章中指出:满语的“哈”就是鱼,渔人就呼“哈拉”,“滨”意为傍水,因此,上了年纪的人都称哈尔滨为“哈拉滨”,故史称“渔人之滨”是符合其历史、地理环境和当年满族人浓郁的渔猎生活气息的。
6)锡伯语“渔村”
1991年,曹熙先生在《新晚报》专题文章中指出::哈尔滨旧称“哈拉滨”,从锡伯语的语音结构上分析,“哈拉”是指锡伯族的姓氏,“滨”则指沿江居住的锡伯族部落,所以哈尔滨意即“临江的姓氏”,鉴于锡伯族人建起常年渔场,可转意为“渔村”。
7)东突厥语转女真语“天鹅”
1991年,王禹浪先生在《新晚报》专题文章中指出,哈尔滨一词最早源于东突厥语,意即“天鹅”,后被女真人所接受,成为了女真语词汇。
8)满语“扁状的岛屿”
1996 年,纪凤辉先生出版《哈尔滨寻根》一书,其在遍查众多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此说。
次年,杨锡春先生出版《东北地名语源考》一书,将历史上黑龙江地区出现的“哈尔芬”“哈勒费延”“哈尔滨”三地名,均释为满语“扁状岛屿”。
另外,还有女真语“斡勒水”说、“阿里合懑”说,满语“狭长的屯子”说、“肩胛骨”说,蒙古语“牧场”说、“肚囊”说等等,可谓公说公有理,各说各的理,热闹非常。
3.关于“哈尔滨”的主流“解释”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普遍认为,满语“扁状的岛屿说”和满语“渔网说”的论证更为合理,论据更为充分,更得到了主流的认可。
1)满语“扁状的岛屿”
纪凤辉先生在《哈尔滨寻根》中指出:
哈尔滨地名自产生以来,朝代几经更替,民族几经变迁,江河几经改道,虽然她的语音代代相传,但她的语义却沉积在历史长河的底层变成了一块“地名化石”。
为了进一步阐述观点,纪凤辉先生将“合里宾忒”系列地名安札时间线进行了归类整理。
金代:合里宾忒( 见《金史·地理志》)
元代:哈儿宾( 见《经世大典·元文类》)
明代:哈尔芬( 见《明实录·太宗实录》)
清代:哈勒费延岛( 见《钦定盛京通志》)
而他在一系列调研和探究后得出结论:“扁状的岛屿”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哈尔滨”地名近百年、“合里宾忒”地名近千年之谜,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解释,即“扁状的岛屿”之意。
它语音语义均与其相应的历史环境、民族环境、地理环境和语言环境完全吻合,至于“合里宾忒千户”、“哈儿宾狗站”、“哈尔芬卫”、“哈勒费延城”、“哈尔滨屯”的正确语解,也应当分别是“扁岛上的千户”、“扁岛上的狗站”、“扁岛上的卫”、“扁岛上的城”、“扁岛旁的村子”之意。
2)满语“渔网”
孟烈、李述笑《名城与城名———哈尔滨释名纵谈》书中指出:能有资格为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作证,也就只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人了,证人有两位,一个叫萨荫图,一个叫于驷兴。
萨荫图是蒙古镶黄旗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四月出任滨江关道之第二任道台。“此人阅历不凡,曾两度朝见皇帝”。
于驷兴,原为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幕僚,民国时期曾任黑龙江省教育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并于1924年至1928年代理黑龙江省省长。
萨荫图在哈尔滨任职时,滨江关道曾印制一副《哈尔滨一带全图》,道台大人亲自撰文:
谨按哈尔滨命名之义,一古昔晒网之乡也….自边禁大开,交通便利,始商贾云集焉….惟考其形胜,迄无善本,爰创斯图,以供众览。沧海桑田,于此可见。
这里的“谨按”二字,其全部含义为“经过慎重的考察研究之后所下的论断”。
4.总结
有学者将两种观点的论据,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了出来。
主张满语“晒网场”观点的,最早源来自俄国采矿工程师阿奈鲁特(1898年),1907 年萨荫图提出“古昔晒网之乡”说,1910 年于驷兴提出“打渔网”“渔网”说等等。
主张满语“扁状的岛屿”说,则将“哈尔滨”三字从语言学上上溯到《金史·地理志》记载的“合里宾忒”,下延至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的“哈尔滨”( 1866 年) 。
可以这样理解:
在150 年以前的文献典籍记载中,哈尔滨均为“扁状的岛屿”之意,即属于地名学分类上的“地形地名”;
而清末民初以来的各种解释,都与“渔网”相去不远,属于地名学分类上的“示意地名”。
也就是说,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哪个更正确”,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关于“为什么清朝基本都是汉族学者没有什么满族学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537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清朝基本都是汉族学者没有什么满族学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清朝基本都是汉族学者没有什么满族学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为什么清朝基本都是汉族学者没有什么满族学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