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

网上有关“陈氏太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氏太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是目前各家太极拳的始祖。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氏太极拳老架 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家传的拳架中所总结与编排的。老架以缠丝为轴心,贯穿于整个套路。古朴而无花架势。一路拳以柔为主。主要练习并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的功底。因此也有人称一路拳为基础拳,练功拳。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学习二路拳。二路拳,亦称炮捶,以刚为主。尤其突出太极八门劲的四隅劲:采、列、肘、靠。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弹抖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陈氏太极拳小架 此套路原被称为新架。在陈发科所编之套路流传之后,此套路逐称为小架。小架为陈氏十四世陈有本所创。此套路除去劲发于外的动作,把劲路涵于套路当中,蓄而待发。整套拳打起来温文尔雅,有儒者之风范。

陈氏太极拳新架 此二套路属大架系列,为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由老架编排而成,经其子陈照奎定型为新架。新架尤其突出缠丝螺旋的动作。在套路上以松活弹抖,节节贯穿,胸腰运化,转关折叠等特点独树一帜。

陈氏太极也包含了许多器械套路,主要包括:单剑、双剑、单刀、双刀、双锏、抢、大刀、杆等等。

陈氏太极拳 - 传统套路

一,头套十三式(66式)

二,二套(27式)

三,三套(24式)又称大四套捶

四,红拳(23式)

五,五套(29式)

六,长拳108式

七,炮捶(俗称二路71式)

八,器械(刀,枪,棍,钩等多种)

九,对练套路

(以上由陈王廷所创)

陈氏太极拳 - 新编套路

一,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十八式(又称美人太极拳)

二,陈式四十八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十二式(又称三十二式炮捶)

四,陈式二十四炮

五,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剑及美人太极剑等

(冯志强根据陈发科晚年所定的拳架,经过四十余年的潜心究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所创)

六、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陈全忠大师在老架一路基础上创编,更适合初学者)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从现有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镇压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所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自陈王庭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之子陈小星大师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二十世传人陈自强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氏第十九世传人较多,较出名的有: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之子陈小旺、陈小星,陈照奎之子陈瑜,以及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朱老虎、陈庆洲等

陈小旺,1945年出生于陈家沟,系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世界太极拳总会会长,国际太极拳大师。

陈小星(兴),1952年出生于陈家沟,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三子,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太极拳协会总会会长,曾荣登美国《功夫》杂志做封面人物。

陈氏十九世 陈瑜

陈瑜,1962年5月生,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氏第十八世一代宗师陈照奎之子,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被人们称为“雄狮猛虎”,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陈照奎太极拳社社长[1]。

陈式太极拳20世嫡宗传人陈军老师

陈氏太极拳二十世正宗传人张华庆

陈氏二十世传人:陈家七龙: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陈鹏飞、陈世武,陈冲,张华庆,张福旺,张宗军、单伟、任广义、彭阳锁、梁正雨、刘忠维、倪世清、崔恒全、郑广济、张东武、曾卓儿。

陈氏二十世传人张宗军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太极拳传承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自陈王廷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氏第十九世传人较多,较出名的有: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之子陈小旺、陈小星,陈照奎之子陈瑜,以及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朱老虎、陈庆洲等

陈小旺,1945年出生于陈家沟,系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陈氏太极拳。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世界太极拳总会会长,国际太极拳大师。

陈小星(兴),1952年出生于陈家沟,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三子,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太极拳协会总会会长,曾荣登美国《功夫》杂志做封面人物。

陈瑜,1962年5月生,第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嫡孙,陈氏第十八世一代宗师陈照奎之子,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系传人,被人们称为“雄狮猛虎”,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陈照奎太极拳社社长 。

陈氏二十世传人:陈家七龙: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陈鹏飞、陈世武,陈宇雷,陈冲,张华庆,张福旺,宋宪起,郭书辰,张宗军、单伟、任广义、彭阳锁、梁正雨、刘忠维、倪世清、崔恒全、郑广济、张东武、曾卓儿。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中华武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太极拳以其特有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倍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喜爱。太极拳是一种系统的强调平衡协调内外兼修的键体防身体育运动。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至大之意。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物的原始单位称为太极。由于事和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就是太极原理,也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然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当今绝大多数拳家亦以现传的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 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 (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 ,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 (大架)。当时人称 “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陈耕耘、杨露禅。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 (小架)。

十六世陈鑫,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 (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 ,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 (炮捶),新架一、二路 (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陈式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四大派系,有着各自独有的特点。

关于“陈氏太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cshi/202508-12724.html

(14)
wzjinhao的头像wzjinhao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wzjinhao的头像
    wzjinhao 2025年08月09日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 wzjinhao
    wzjinhao 2025年08月0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氏太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氏太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陈氏太极拳,原为陈家沟拳术,集长拳...

  • wzjinhao
    用户080907 2025年08月09日

    文章不错《陈氏太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