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读《春秋左传注》:二王并立与周室衰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春秋左传注》:二王并立与周室衰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诸多史书中,最喜爱的莫过于《左传》了,他的写法既有编年史该有的连贯大气,又不乏故事性写法带来的阅读趣味;由于《左传》是为鲁国史书《春秋》作传,作为一本史书来说又是非常客观中立,堪称一本完美的史书。
至于我认为《左传》唯一不够完美的地方,就在于《春秋》的开篇并不是以镐京之乱,幽王被杀(前771年)作为起点,而是选择隐公即位(前722年)开篇。要知道,周平王在隐公三年就死掉了,从幽王被杀到隐公元年之间有近50年的历史断层。当然现在通过《史记》,《清华·简》和《竹书纪年》,或者直接上维基百科还是可以得知此间发生了以下几件大事:
这四件大事都有深远的影响,而最具有影响力的为二王并立。
“二王并立”指的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幽王被杀之后,周朝出现了两个王,一个为申侯拥立的废太子宜臼之平王,并在晋郑卫的保护下迁都成周洛邑;另一个就是虢公立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仍在宗周京畿。两王并立直到晋文侯杀携王,平王成为唯一的周王为止。
《清华·简》记载的是幽王被杀之后,余臣被立为携王,携王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杀后,平王才被晋文侯拥立,之后第三年迁都成周洛邑。
《左传》本身没有这段正史记载,只有昭公二十六年,出现王子朝对历代周王评价中的这段话:
这段话间接佐证《清华·简》的正确性,即从时间上看,幽王被杀后,先是携王被立,之后被晋文侯所杀,再立平王,然后平王迁都。在时间上并没有出现二王并立。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一种解释为,《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魏源自晋,晋国的史官为了避讳晋文侯杀携王的弑君行为,故伪造了二王并立的历史。而《史记》作为先秦史书的综合抄录者,在《周本纪》中干脆就删除了周携王的记载,将携王统治下的二十一年直接算到平王头上,把平王的在位时间延长到五十一年,由此可见,篡改历史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
携王并不是一个被诸侯认可的周王,《清华·简》记载幽王被杀之后的第九年,诸侯便不再朝拜携王,到二十一年被晋文侯所杀,可以看作是周朝转衰的一个关键点。如果周朝还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也不足以沦落到一个周王被诸侯所杀的下场。而如果说携王在宗周还有复兴周朝的想法,那平王迁都成周洛邑和晋郑为依证明他只是一个傀儡天子。平王执政三十年后,周朝还是那个周朝,但是诸侯已经不是那个诸侯了,繻葛之战的那一箭,代表的不是周朝转衰,而是诸侯逐鹿中原的开始。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春秋》的三种注疏。
《春秋左传》是《春秋》的最早注释,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其内容主要是对《春秋》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注释和评价。
《春秋公羊传》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羊高所作,其注释方法与《春秋左传》略有不同,主要是通过对《春秋》中的词语和典故进行解释,来阐发儒家经典的思想。
《春秋谷梁传》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谷梁赋所作,其注释方法也与《春秋左传》略有不同,主要是通过对《春秋》中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事件进行解释,来阐发儒家经典的思想。
春秋三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重要注释,对于理解《春秋》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读《春秋左传注》:二王并立与周室衰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zjinhao]投稿,不代表金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zjinhao.cn/zlan/202508-1194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金豪号的签约作者“wzjinhao”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读《春秋左传注》:二王并立与周室衰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春秋左传注》:二王并立与周室衰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读《春秋左传注》:二王并立与周室衰败》内容很有帮助